发布时间:2019-03-02 18: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3月2日 | 查看:1279次
人物故事:
走在海南省海口市三江农场场部,提起张黑弟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有人觉得他“傻”,当年组织让他去生产队当干部,他却自己申请去守大坝;如今退休了该回家享福,却申请返回岗位,继续守大坝。
张黑弟几乎是看着这座大坝建成的。1975年,他从桂林洋农场来到三江农场,参与了那场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一座大坝拔地而起,与两侧的土坝相连。一年之后,张黑弟被派往农村工作队,他入了党,并且在1978年再次调动,将被派往生产队当干部。他却在此时提出了申请:“我没有文化,当不了生产队干部。水坝总要有人守,我在水边长大,让我去吧!”
渔民出身的张黑弟,卷起铺盖登上大坝,一守,就是40年。从此,他的人生悄然与大坝连在一起,他在这里成家,和爱人一起住在坝上,相继迎来两个女儿。
每天早晨,张黑弟从奔腾的水声中醒来,总是习惯性地朝前后两扇窗外看看,比对上下游的水位。随意吃过早饭,他一个人走在高高的坝堤上,瘦小的身体,来来回回地走,开始一天的巡坝。
孤单,充斥着每一天。张黑弟唯一的“熟人”,只有身后这座大坝。
坐落在三江农场的三江湾大坝,上游是一望无垠的红树林,下游是被当地人称为“围海”的居民区和水田、虾塘。这里曾是大片的水域,经过改造,成了一片沃野。维系这段战胜自然的神话,全都依靠这座高大的水坝。
40年前,刚到大坝时,这里没有淡水,张黑弟只能在附近一个淡水坑里洗澡。一天下午,他在坑边发现了一棵榕树苗,带回来种在坝下。
时光荏苒,当年的榕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张黑弟不再是那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坝也在岁月流转中呈现老态,二层走廊上已经出现了几道不起眼的裂缝。在张黑弟眼中,他最担心大坝的两处位置。
“一是混凝土坝堤和土坝的接缝处,大洪水有可能会将它冲断。二是水坝的墙体,如果强台风从正北方向吹来,墙体可能会承受不住。”到了那时,张黑弟会在哪?面对问题,他笑着摇摇头说:“还能在哪,当然是在坝上。”
能够轻松回答,只因这一切,张黑弟早已经历过。
“就算我死了,坝也不能垮”17级台风仍孤身坚守大坝
2014年7月18日,台风“威马逊”席卷海南,多地水位告急。张黑弟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告知中午不回家吃饭。“晚上可能也不回去了。”张黑弟在电话中说,这次台风恐怕十分厉害。
事实正是如此,不到一个上午,上游的水位已经陡然升高,只差半米,就要从大坝二层的窗户涌进房间。潮水凶猛地拍打大坝。“整座大坝似乎都在摇晃,走在坝堤上,好像随时要被吹飞。”张黑弟几乎是趴在坝堤的护栏上,一点一点向前挪动。他要努力爬到大坝与土坝的接缝处,他清楚,这里将会是三江湾大坝最脆弱的部位。
从中午开始,张黑弟每隔10分钟,就向场部汇报汛情。放心不下的大女儿,给张黑弟打了电话,还没说上几句,就被张黑弟挂断了,“手机快没电了,我还要留着电量和场部保持联系。”
张黑弟用塑料袋包着手机,趴在护栏上艰难行进,不到两百米的距离,整整爬了半个多小时,几次差点被漫上的大水冲下。好不容易来到接缝处,他赶紧掏出手机。
“大坝可能顶不住了,土坝的接缝已经开裂,水漫上大坝,有危险了!”中午1点,张黑弟传出了重要汛情,三江农场迅速对下游居民展开转移。
此时,所有人都在远离这座大坝,只有张黑弟,还在艰难地爬回大坝。有几段护栏已经被冲掉,大水直接涌上坝堤,凭着水性,张黑弟有惊无险地爬回大坝二层的房间里。
脱下湿漉漉的衣物,张黑弟几乎光着身子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椰子树一棵接一棵被风吹弯,垂到地面,然后再也直不起来。他能感受到整座大坝正在微微晃动,也许只要再来一波洪水、一阵大风,大坝就会出现险情。
“心里很怕,大坝可能扛不住了,如果整个溃坝,我就没命了。”随时会被大水冲走,也随时会被倒下的碎石砸中,张黑弟想找个东西靠着,可是周边的一切都在颤动。
“逃离大坝,这时候跑还来得及。”这样的念头,却只在张黑弟脑海中闪现,就被否定了。
张黑弟很清楚,如果走了,大坝无人看管,没有及时开闸放水,真的有可能会垮塌,“到时整片下游地区都会被淹没,我是党员,就算死在坝上,坝也不能垮!”
下午4点,土坝接缝处决口。此时,400多名群众已经全部妥善转移。滚滚洪流之中,只有张黑弟一个人,他打算守到最后一刻。
下午6点,水位越来越高,张黑弟在寻找开闸放水的时机。晚上10点,张黑弟开闸放水,大坝瞬间释放了压力,两侧水位逐渐平衡。
这时,张黑弟早已累瘫在地上。在这场风雨考验中,400多名群众无一人伤亡。
退休了继续返岗守坝 带着生命之痛守家园
4年前,三江农场移交海口市管理,洪理庄被派往农场担任副场长。听说了张黑弟的故事后,他来到大坝见见这位老人。
问张黑弟有什么要求,他只回答,“多配些汽油”,用来驱动电动闸门开启和关闭。再问张黑弟有什么要求,他想了想,说:“明年就要退休了,让我继续守着大坝吧。”
洪理庄很唏嘘,他知道,这与一段往事分不开。
张黑弟的大女儿已经成家,孩子都上学了。而小女儿,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张黑弟最后一次见她时,她漂在大坝的水面上,让他心碎至今。
1986年的夏天,是一个雨水丰沃的季节。张黑弟守着坝,爱人王淑英帮下游的养殖户投放饲料,一家人在岸边养了一群小鸡,毛茸茸的小鸡有时不慎落水,王淑英会半弯着身子,探到水面上,拿着网兜把小鸡捞起来。
那一天,他帮爱人做饭,一位养殖户带着孩子过来,和小女儿玩在一起,没多久小女儿不见了。
一家人疯了似的寻找女儿,连队居民也帮忙一块寻找,找了半个多小时,还是不见女儿的踪影。张黑弟预感不妙。他顺着上游一路寻找,在大坝下的水面上,看见了那个小小的身影,面朝下静静地漂着。他跳下水,一把抱住女儿哀嚎。从那天起,每年这个时候,张黑弟总会摆上一桌好菜,坐在大坝边发着呆。
“后来发现,是小女儿看见小鸡落水,学着妈妈把小鸡捞上来,没想到……”张黑弟很自责,他觉得,如果那天一直守着水面,也许会早一点发现小女儿。
他本该做的,也是所能做的,只有好好守着大坝,守着记忆中那个幼小的身影。
2015年,张黑弟退休了,被返聘为管理员。在他的守护下,近年来,大坝再也没有出过事故。
下游安全的“守护者” 他与大坝已不可分开
几年前,为了防止老坝溃堤,相关单位修建了三江湾新坝。如今,新来的大坝管理员们大都在新坝工作,只有张黑弟常年住在老坝。
老坝已经非常旧了,张黑弟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如同他的守坝人生,他也不知道还能守多久。“我已经63岁了,再守个五六年?”张黑弟笑着说,能守一天是一天,守到守不了的那天。
2014年,台风“威马逊”过后,海口市相关领导前往三江湾大坝视察,邀请张黑弟参加抗风表彰大会。没想到,张黑弟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他说他不能去,他去了没人守坝。”三江农场副场长洪理庄至今仍颇为感慨,“谁会拒绝这样的邀请?”
这个黑瘦的老人,把“守坝”看成是天大的事情。因为下游上万亩水田和虾塘,几百名居民,都与水坝维系在一起。
“平时没有风雨的日子,黑弟需要及时调节下游水位,为水田和虾塘蓄水。”三江农场的万亩水田和虾塘,是农场发展的持续动力,农场职工郭伟华笑称,管理水坝的张黑弟,是下游百姓和养殖户的“守护者”,“有他在,下游的人们才放心。”
“没事做的时候,我喜欢待在坝上。”不止是追忆逝去的亲人,张黑弟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只有旁观者,才能明白他的心情。“他离不开大坝,大坝也离不开他。”爱人王淑英淡淡地说道。结婚多年,一起经历了无数场台风和大旱,她能看得出,丈夫与水坝,早已不可分开。
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直到现在,每逢大雨,如同这次热带低压,张黑弟还是头也不回地冲出门。王淑英知道劝不住,“随他去吧,他去守坝,大家才安心。”
风雨中,相隔两地,王淑英似乎能够看到丈夫那个黑瘦的身影,在雨中的坝堤上艰难行进,一次次地,守护着大家。
来源:海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