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04 17:28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19 版 | 查看:1388次
孟祥夫
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一个“私”字在作祟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功名利禄看得太重、举得太高,就容易掉入各种各样的陷阱
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做干部的本分,而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更让人由衷信服、心生敬佩。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理应常修政德、心底无私,用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然而,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公私不分,甚至私欲熏心,走上歧途。有的一心想接“天线”、走“捷径”,不讲原则、主动投机,对一些打着高级干部旗号行骗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或主动讨好,或慷公家之慨;有的贪恋钱色,心为物役,痴迷名表名酒、玉石古玩等,搞权力寻租那一套;还有的人家风不正,纵容亲属谋私,甚至出现“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等丑相。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是“私”字在作祟。一个人如果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举得太高,就容易掉入各种各样的陷阱,直至丧失理智、不择手段,践踏党纪国法,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这番话,道出了公与私的云泥之别。
淡泊名利,面对诱惑方寸不乱,是无私;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直面困难,是无私;把人民放在心上,舍小家为大家,解决民生难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是无私。
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公私问题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一个领导干部的政德高下,折射其党性修养水平高低。从周恩来定下“十条家规”要求家人“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到焦裕禄因孩子看了场“白戏”便严厉批评并立即把票钱如数送还,并建议县委起草《干部十不准》,再到“四有”书记谷文昌、“新愚公”李保国……他们严守公私界限,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品格,不仅树起了共产党人的旗帜和标杆,也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想清楚这个道理,面对利益诱惑时就能心存定力,身处纷繁复杂之境就不会迷失自我。“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这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心底无私,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对得起党的信任、人民的嘱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