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再艰难也没人喊苦喊累(图)

发布时间:2019-01-18 23:1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17 04版 | 查看:1917次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本报记者  孟祥夫

  “当时1000多人挤在一个没有修好的大厂房里,地下铺上些稻草,睡通铺。冬天特别冷,就用汽油桶装上煤炭来烤火。大家吹笛子、拉二胡,其乐融融。”

  “那时条件艰苦,吃的是大饼、红薯饭、包谷饭,很少能吃到蔬菜,但谁都没有怨言。”彭海泉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参与三线建设的一员,“当时的三线建设者都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再辛苦、再艰难也没人喊苦喊累。”如今,彭海泉已经退休,他的子女都在贵州六盘水市工作。

  像彭海泉这样的建设者,全国共有400多万。在一批批人员的支持下,六盘水由昔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了江南煤都。事实上,六盘水的发展变迁,是当年推进三线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重新定位国家安全形势,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将全国国土按照距离边防和海防的远近,划分为三部分。从行政区划上说,三线地区基本包括了属于内地的四川(含重庆)、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7个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中靠近内地的一部分。三线所涉及的10多个省区,距海岸线最近的也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边界则有上千公里。

  从1965年起,我国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新建项目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

  三线建设中,国家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0多年,在西南、西北多个省份建设起一批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的工业支柱。此外,我国还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边疆拔地而起,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繁荣。

  在三线建设中,一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西部地区,克服了重重困难。曾参加三线建设的卢相福感慨:“当时1000多人挤在一个没有修好的大厂房里,地下铺上些稻草,睡通铺。冬天特别冷,就用汽油桶装上煤炭来烤火。大家吹笛子、拉二胡,其乐融融。”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西部建设一派热火朝天。

  如今,四川、贵州等地都设立了三线建设博物馆,不少游客到博物馆聆听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一名参观者留言:“老一辈‘三线人’身上都有一种不怕苦、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