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7 14:5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7日 08版 | 查看:2834次
又是一个周二的午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盛南社区的“周六妹好人工作室”内变得热闹起来,陆续有人前来咨询捐献遗体事宜。短短一个下午就有三人成功签下了志愿捐遗协议,一位是33岁的年轻医生,一对则是年近60岁的老夫妇。
截至去年年底,相城全区遗体(器官)捐献报名登记189人,实现捐献33例。他们中年纪最大的91岁,最小的才33岁。在苏州相城区,以“江苏好人”周六妹为首的捐遗志愿者们,正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崇德向善、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尚。
献血又捐遗,这个农妇不简单
“周六妹好人工作室”位于相城区北桥街道盛南社区服务站的二楼,这里也是社区红十字工作站所在地。61岁的周六妹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甚至贴钱默默做好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好人周六妹”。
2009年,周六妹在志愿捐遗协议上签了字,成为北桥当地第一位捐遗志愿者。石破天惊的举动遭到了周边不少老乡的非议,但这早已是她多年的心愿。亲人患病和早逝带给周六妹接连的打击,令她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对健康的生命越发珍惜。自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如果自己的器官能帮助别人健康地活着,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周六妹至今还记得当时签订捐遗协议时的情景:“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就想着还应该再多做点什么。”从这一刻起,她的内心里更多了一份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道德召唤感和使命感。
从2008年开始,周六妹坚持在每年5月和11月的固定一天去献血。10年间,周六妹共坚持献血19次,累计7000毫升,献血总量超过一个成年人身体的血液量。
“好人效应”带来“盛南现象”
在周六妹工作室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遗体、器官等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面登记着从2009年至今盛南社区及周边村(社区)的捐遗志愿者名单,周六妹排第一个,第二个名字叫邹志芳。
邹志芳原是住在周六妹隔壁单元的一位独居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周六妹从2012年起义务扛起照顾邹志芳的重任。在接触过程中,邹志芳无意间得知了周六妹捐遗志愿者的身份,并被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于2013年5月也志愿加入了遗体捐献行列。去年2月,90岁的邹志芳因病去世,他成为北桥街道第一个成功捐遗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到访这间小小的工作室,短短5个月已有17人先后登记捐遗,形成了爱心接力的“盛南现象”。盛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泳感叹道:“像我们盛南这样,短期内涌现出这么多捐遗人数的城郊社区,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不多见,这其中‘周六妹好人工作室’功不可没。”
捐遗不分年龄,不一样的人一样的“心”
33岁的夏润是一名基层医生,也是“周六妹好人工作室”登记在册年纪最小的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去年10月16日中午她趁着午休空档,来到“周六妹好人工作室”签署捐遗协议,前后10分钟便完成了相关手续的办理。事实上,近期“周六妹好人工作室”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中,中青年越来越多,除了夏润,还有38岁的周苹、43岁的陆惠星等。
在“盛南现象”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农村老人申请捐遗人数偏多。由于受到旧风俗的影响,这些出生于农村的老人,有不少曾对捐遗抱有成见。随着文明新风不断普及,在周六妹等人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志愿捐遗的行列。
70岁的俞菊根正是其中之一。俞菊根经常跟子女们说,把父母的遗体捐出去不代表不孝,孝心贵在当下。“倒不如让我把遗体捐献出去,为国家医学事业作点贡献。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想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俞菊根最终说服了子女,而在他的影响下,老伴也毅然加入了捐遗的队伍。
如今在苏州相城区,生命之花正迎来永续绽放;新风吹拂,文明的种子必将在更多地方落地开花。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黄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