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4 08:48 | 来源:广州日报 2012年4月4日 A4版 | 查看:3489次
生命启示录系列报道 下
“我会告诉孙子,他爸很了不起”
27岁的车金湖身故后其父亲无偿捐出其有用器官
原本贫困的一家因善举受到了慈善组织的关爱
儿子车金湖去世后这半年多以来,父亲车站信无法停止对他的思念,他相信儿子身体中的一部分至今仍活在这个世界上,为别人带来无价的健康。如今,车金湖的三岁儿子已学会对着车金湖的遗像叫爸爸。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孙子,车站信打算有一天亲口告诉他:“你的爸爸了不起!”
车金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7年。去年9月11日,这名从江西九江来到顺德龙江的打工仔,倒在了下班的路上。父亲车站信含泪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将儿子身上所有有用器官无偿捐给他人。清明节,68岁的父亲车站信将带着对儿子的思念,搭上从江西老家赶来顺德的南下汽车,他将来到顺德纪念人体器官捐献者的公共墓地“奉献园”,向儿子深深地鞠躬。
文/图 记者肖颖
白发老父:“来看你是我最大的愿望”
去年9月22日,车金湖在广州一家医院无偿地捐出两个眼角膜和一个肾脏后的第5天,父亲车站信抱着儿子的骨灰盒,从顺德龙江坐上了回江西老家的面包车。车站信说,因为家里还欠下几万元债务,儿子平时非常节省,但每次都要从不多的工资里寄回家几百元。这次回家,他想让儿子走得风风光光的,毅然花了5000元租下这辆专车,这是一名老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关爱。
几天前,记者向在江西的车站信打去电话。谈起车金湖时,他的声音哽咽了。车站信说,儿子的骨灰已经安葬在老家,他听说儿子的名字与顺德另外十名人体器官捐献者们一起被刻在当地公共墓地“奉献园”里,他还从未去拜祭过。“今年清明节,我一定会去顺德,看看我的儿子,这是我余生最大的愿望。”
懵懂幼子:学会对着遗像叫爸爸
车金湖的儿子现在3岁,已经到了咿呀学语的年龄,在家人的教导下,他已经学会了对着堂屋里父亲的遗像叫“爸爸”,还能学着大人的样子上香拜祭。
“有时候,我看着儿子的照片,再看看孙子,心里想他俩长得可真像啊,有时想着想着就会流出眼泪。孙子还不懂事,只会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到这里,车站信已经抽泣不已:“等到孙子长大了,我会告诉他关于他爸爸的事情。”
孙子已经在村里的幼儿园上了学,车站信说,孙子是全家人唯一的希望,现在孙子至少有两件事是让车站信欣慰的,一是身体还算健康,二是正在学习文化。“我的三个儿子身体都不好,他们文化不高,只能干辛苦活儿养家糊口,车金湖最后是被累死的,我希望孙子活得比我们都强。”
好人难做:善举迎来的不止是掌声
车金湖成功捐献眼角膜后,其妻儿也只好回到老家生活。由于遗体捐献的事,对于身后将器官取出给他人使用的行为,有少数外人不理解。“有人说我这样做不吉利,还有人指责我是想出名。”父亲车站信说,自己的身体不太好,出门不多,这些闲话自己可以当做听不见。可自己的儿媳妇就不一样了,她在镇里打工,他人消极的言论对她的工作或多或少会有影响。
车站信相信,自己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错,几名器官受捐者心里是最清楚的,自己从来不会后悔。
器官捐献并未给车家带来任何利益,他们仍生活贫困。车站信一家五口人挤在一栋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简陋民房里。早年在顺德打工的车金湖为家里寄来辛苦攒下的打工钱,父亲在自家单层平房上加建了一层,好让儿孙们住得好一点,但由于二儿子有白血病,他连窗户都没有装。
关爱善者 让好人得好报
车金湖在家排行最小,他的二哥患白血病、大哥患乙肝,姐姐被拐卖至今下落不明,车金湖的离世让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的全家人不得不重回江西老家生活。车金湖的无私奉献也获得了善报,一个由当地社会组织开发的援助项目中,他的家庭被定为首批援助对象。
慈善组织发起关爱
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是一家慈善机构,该基金会的修水基地主任潘先富得知车金湖的事迹后,今年春节前,潘先富与几名同事前往车站信的老家,他发现,左邻右舍说起车站信都纷纷赞不绝口。他在2009年曾带头冲进火场救人,还曾步行20多里路,找到了因交通事故倒在路边的邻居,并送到最近的卫生站,救下了他的生命。对于车站信后来替儿子捐献器官的事,邻居评价说:“他从来就是个好人,捐器官的事肯定不是一时兴起。”
潘先富发现,车站信的家庭一直处于贫穷中。工作人员随后向基金会申请了一笔“善者扶贫”基金,为车站信的家装好了铝合金窗户。
“关爱善者”激发社会爱心
据了解,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在全国设有10个基地,均设在江西、湖南和云南等省份的欠发达城市。潘先富表示,“善者扶贫”项目是基地去年新开发的,对象有两个条件,其一为乐于助人的好人;其二为家庭非常贫困。
扶贫为何选择善者作为对象?潘先富表示是从车站信的事迹得到了启发,他认为,对这样的善者进行关爱,能激发更广泛的社会爱心。“我们对善者的捐助,一次可以几千或者上万,这笔钱不光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整个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同。” 潘先富说,用一句话概况,“善者扶贫”项目就是为了让社会相信好人有好报。
焦点热议
关爱是否让“无偿”变味?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对贫困的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帮扶,绝不等同于一笔买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心理学者王铃表示,有人提出,有器官捐献者家庭非常贫困,却做出了器官捐献的行为,这是为了“博关注”、“博同情”。如果政府或社会组织给予帮助,就与器官买卖没有任何区别,背离了“无偿”的初衷。
王铃说,器官捐献是一种义举,从捐献者的家庭经济总体情况来看,既有家庭贫困的,也有富裕的。无数事实说明,精神面貌的高低,与个人的财富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所谓买卖是受捐者对捐献人的经济回报,而政府和民间组织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的,并非受捐者。他们代表整个社会,对“无偿捐献”的爱心行为的一种回报,是大爱的体现。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器官捐献者家属,不应对他们的爱心行为进行指责和怀疑。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