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医生”:医者仁心岂在方寸之间

发布时间:2019-01-11 11:1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11日 05 版 | 查看:1024次

1元能做什么?在大城市里,可能连买1瓶矿泉水都有点勉强。但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一枚小小的1元硬币既是诊疗费,还是药费、输液费、针灸费、包扎费……73岁的村医吴光潮在乡村卫生室坚守了50多年,“1元看病”的老规矩,从1983年起延续至今,他也因此赢得了“1元医生”的雅号。

  在医疗体制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千头万绪的当下,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容易让人在心中涌起一股暖意。1元很不起眼,却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语境下,凸显了悬壶济世者的高贵情操。

  行善与奉献,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参与,但要经年坚持同一个需要巨大付出的事业,无疑需要更强大的恒心与意志。这些年里,物价不知道翻了几番,社会观念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吴光潮的小小卫生室里,时光好像静止了。1元看一场病,按照外部社会的标准来看,完全成了象征性的收费。

  1元只是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行医者的态度。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然后把草药免费分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村民。杏林春暖,归根结底是要让患者看得起病,以体面的方式恢复健康。现实中,有的医疗机构时不时爆出“大处方”问题,过度医疗,给病人开更贵的药,让就医过程变得“如履薄冰”。

  信任不是空虚的口号,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使命与担当。为重拾珍贵的医患信任,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踏踏实实履行医者仁心的责任。利字当头,注定会扭曲价值观;只有厘清权责边界,才能赢得情感与尊重。

  医疗资源过于向少数大医院、向城市集中,带给普通人的很难说是方便。费了老大劲排到号,疲倦了一整天的医生又只花了两三分钟,草草询问病情,仿佛把患者打发了事。谁都不容易,谁都有苦衷,在这个问题上责怪任何一方都不是公允的。大医院的尬局,反衬“小而美好”的可贵。推行分级医疗,离不开扎根基层奉献的“1元医生”。

  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响洪甸水库中间,有一座孤岛上的小山村。村民出行全靠行船,对外交通极其不便。为了让村民就近就医,乡村医生余家军把家安到了船上,取名“海岛卫生站”。船开到哪里,余家军的诊疗室就在哪里。这样灵活流动的乡村卫生所,打通了庞大医疗体系的毛细血管,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地享受医疗事业进步的福祉。如此的医者仁心,又岂在小小诊室的方寸之间?

  当然,看到善意与美好,也不能从纯粹的“小清新”维度来理解。“1元医生”“孤岛医生”坚韧的背影,离不开背后体制机制的支撑。吴光潮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坚持“1元看病”的秘密:“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

  根据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相关文件,为了保障村卫生所的运行,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社会资助等方式,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加快建立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多渠道长效补偿机制,按规定落实并动态调整各级财政的专项定额补助标准。有关政策还提出,对到山区、海岛等艰苦偏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医、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了吸引和保障更多“1元医生”扎根基层,除了鼓励情怀与奉献,还要倾斜资源,让乡村医生更有获得感。基层公共健康事业的担子,不能让乡村医生一人来扛。而乡村医生的勤勉工作,其价值辐射范围一点也不比大医院医生的少,完全对得起更体面的收入报酬。

  也应当看清的是,尽管不乏具有奉献精神的乡村医生,但不少乡村卫生所的医疗条件仍然很有限,不仅需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鼓励掌握精湛医术的医疗工作者扎根基层,也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乡村卫生所配备现代化的诊疗设备。除了要让基层群众看得起病,也还要让他们获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不必身体一出毛病,就习惯性地往城里大医院跑。为让“1元看一场病”形成正向反馈机制,还有更多复杂、艰巨的工作要做。

王钟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