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孔军强:他自强不息 用无声之笔为残疾人事业呐喊(3图)

发布时间:2018-11-10 1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好人365总策划第1524期 | 查看:1406次

孔军强,男,1969年9月出生,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山东省聋协副主席、威海市残联副主席。尽管年幼失聪,但他自强不息,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坚持一线采访,撰写了大量新闻作品,荣获各类新闻奖40多件。同时,他热心救助孤残、失学儿童,为残疾人事业四处奔走呼吁。2018年8月,孔军强入选“中国好人榜”。

孔军强6岁时,右手食指被机器挤伤,医生给孔军强注射了庆大霉素。没想到,手指好了,他的听力却受到了损害。听不清别人的话,孔军强经常被小伙伴们嘲弄。正在这时,张海迪的事迹感染了孔军强,他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孔军强被分配到镇上工作。2000年威海日报社面向全国招聘记者,孔军强报名参加,最终从全国200多名报考者中胜出,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为找新闻灵感,他坚持深入一线

  只有鞋底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弥补听力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到基层,多到群众中去。孔军强说,群众是新闻源头,不到群众中去,是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都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的。为此,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坚持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采访写作;听力不好,他就录下采访对象的语音资料,回来后再一遍遍地扒录音做笔记、写稿件。

  从2000年7月开始到2014年,孔军强在威海日报社一线工作了14年。2014年调入文登日报社。在18年记者生涯中,无论到哪里工作,孔军强都跑在基层,到一线采访,到群众中去,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稿件,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

孔军强与果农一起采摘葡萄。图片来源:威海新闻网

  2011年秋,孔军强到一个偏僻山村于家口采访。当年,村里葡萄由往年的35万公斤猛增到75万公斤,市场销路不畅,果农忧心忡忡。经过一番调查后,孔军强采写了《丰收之后盼望更多订单》的新闻报道。稿子见报后,他又联系有关单位筹划了“送订单到地头·农超对接”金秋启动仪式,现场有5家采购商将订单送到了地头。随着商家纷至沓来,于家口村的葡萄很快便销售一空,价格也很理想。果农们笑了,孔军强采写的《订单送到地头,果农乐心头》稿件也被省委宣传部评为“走、转、改”优秀作品。

  2014年春天,孔军强下乡采访抗旱,没想到途中突然下起了小雨。当时一起下乡的水利局工作人员说,下雨就不用再写抗旱的稿子了。但细心的孔军强发现农民还在冒着雨浇地,这更加说明干旱的严重性。于是他冒雨站在田里拍农民浇地的照片,皮鞋泡在水里也全然不顾,一旁的农民看到老孔全身都被淋湿了,纷纷过来给他撑伞。

  由于耳聋,对于人名、地点、周围环境孔军强尤其注意详细记录,或者让采访对象将名字和电话等联系方式写在采访本上,既交了朋友,又便于再联系采访对象核实。跟农民交流,必须跟农民亲近,尽管自己不抽烟但是孔军强总会随身带一盒烟给他们敬烟。

  他努力学习弥补听力短板

  俗话说,当记者的,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因为听力不好,老孔耳听八方很难,为了补上这个短板,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新技术,利用短信、QQ、微信等手段进行联络采访,同时掌握移动办公系统,即便下班回家,也能随时登陆报社采编系统,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采访对象沟通并更正。另一方面,他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势,摸索出了一套采访写作的“独门暗器”。

  一年夏天,孔军强发现海边有许多人在捞鱼苗,别人都觉得习以为常。他经过调查发现,这是花鲈鱼苗,人们捕捞后把它贩卖给日本、韩国渔民做种苗。当时由于鲈鱼无法人工繁育,只能依赖捕捞野生鱼苗,而且因为走私导致野生花鲈鱼资源日渐减少。

  为呼吁有关部门加强保护野生花鲈鱼资源,孔军强装做买鱼,同鱼苗贩子打成一片,并向专家教授请教,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那段时间,他成了“鲈鱼迷”。后来,他采写的消息《花鲈鱼苗岌岌可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渔政部门加大了整顿力度,滥捕滥捞的现象得到了迅速制止。这篇报道不仅使野生花鲈鱼苗资源得到了实质性的保护,还引起了威海一家企业的注意,后来,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突破了花鲈鱼人工育苗技术,使花鲈鱼繁育实现了全人工化,并创建了首家国家级花鲈鱼原种场。

孔军强(右)在基层采访时的场景 图片来源:威海新闻网

  他让朋友成为他的耳朵

  记者一般不坐班,但是也没有下班的概念,必须24小时能够随时出现在新闻现场。

  2007年3月4日下午,气象台发布了风暴潮预警信号。晚上,天文大潮与海上风暴交加在一起,瞬间风力达13级。采访时,孔军强发现海水已浸到海边的小区,涉水到达金海滩附近,巨浪扑面而来,海水打湿了裤子。孔军强一边拍照片,一边将现场情况记清楚。等将任务完成,稿子发回报社,已经是晚上11点半多了。回到家里困得要命但不敢睡,担心有突发事件,于是将手机用胶带捆在手臂上,万一领导通知半夜采访,来电震动就能感觉到。

  之后的工作中,这种办法被孔军强经常用到。2007年10月30日晚上孔军强值夜班。晚上9时许下夜班开车回家,发现风特别大,连广告牌上的广告布都撕碎了,新闻敏感让孔军强睡觉时将手机绑在胳膊上。不一会迷糊中振动来电,对方告知一艘货船遇险沉没。孔军强马上开车第一个赶到现场。在现场,一条朝鲜籍“JUNGSAN”货船倾翻到海里。这时孔军强浑身冻得簌簌发抖,救援部队赶来后,孔军强借了军大衣披上,等采访完回到报社发稿,已经是半夜时分了。

  孔军强交了很多朋友,有时朋友们能成为他的耳朵。孔军强弟弟是空军某部的参谋,因此孔军强认识了许多飞行员。2002年6月11日,一架飞机在3个起落架都放不下来的情况下,经过飞行员果断处置,奇迹般迫降成功。朋友第一时间告诉了孔军强,这次迫降并没有按照飞行教材的要求,是该机型第一次迫降成功,创造了奇迹。孔军强及时赶到现场,采访后发出了《无腿战鹰安全着陆》,这篇报道被第二届全国晚报“创尔特杯”要闻大赛评为一等奖,飞行员被记一等功,并授予“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016年11月26日,孔军强(右一)应邀赴天津参加第十届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图片来源:大众网

  他热心为残疾人呼吁呐喊

  多年来,孔军强一直关注着弱势群体,并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2008年,老孔在下乡采访时认识了残疾猪倌曲宏宇。当时曲宏宇的猪场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孔军强找到威海的一家企业,帮他买到了廉价的猪饲料,然后又领着曲宏宇到青岛农业大学找到养猪专家单虎博士,在专家教授的实地指导下,曲宏宇对猪场进行了种质提纯和品系理顺。随着相关报道见报后,到曲宏宇猪场来求购种猪的人络绎不绝。2011年3月,曲宏宇成立了威海市烟台黑猪保种场,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场里的烟台黑猪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正式列入国家地方猪品种,曲宏宇还因此被评为全省十大自强模范。

  以笔为媒,以心做墨。多年来,孔军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做好新闻工作之余,积极为残疾人事业搞好调查研究,先后有17篇论文被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收录,9篇论文获省残疾人事业论文奖;由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对省里的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得到了省有关领导的重视,下发了文件补充通知,为全省20多万重度听力、言语残疾人争取到了每年2亿元的护理补贴。

(来源:威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 陶恒)

编辑点评

  18年来,他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不少有温度、有思想的好作品,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同时,年幼失聪的他也热心于残疾人事业,通过自己的爱心之笔,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在他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期待越来越多有情怀、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助残事业出一份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