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3 14:4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1-01 18版 | 查看:1416次
60年来,塔里木大学发扬“胡杨精神”,奋力建设南疆特色综合性大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本报记者 丁雅诵
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学生们在田间实习。赵双喜提供
塔里木大学果树专家王新建教授为51团6连枣农讲解灰枣树修剪方法。杨宝仁摄
核心阅读
·扎根南疆,毕业生中85%留在新疆就业
·保持特色,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南疆产业
·助力脱贫,积极服务在南疆生产第一线
“半碗黄风半碗沙,红色的基因播种下。三五九旅南泥湾,信仰的根芽又开花。沙漠腹地胡杨挺拔,高等学府培育芳华……”一首昂扬的校歌,唱出了塔里木大学的精神气质。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河畔的塔里木大学,如今已走过一个甲子。“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如今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大局中,我们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使命,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校党委书记赵光辉说。
聆听校史是每个新生的第一课
今年暑假,39名塔里木大学优秀毕业生启程奔赴南疆兵团基层,服务“三支一扶”。人文学院学生单红伟说:“我愿意留在南疆,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像单红伟一样自愿留在南疆的学生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塔里木大学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中85%在新疆就业,68.5%植根南疆,内地生源52%以上留疆工作,已然成为新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疆干部的摇篮。
一代代塔大人为何愿意扎根南疆?“这和塔大的历史渊源、精神传承是分不开的。”副校长张爱萍指着校门口的王震将军雕像说:“每年的新生第一堂课就是来这里聆听校史。”
1958年,为了国家的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的需求,在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关怀下,塔里木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日益壮大,完成了从农业院校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
“建校之初,师生们凭着一双手和扁担、筐子、坎土曼,在万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一边学习,一边建校。他们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头上。”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王健说:“如今,我们更应该发扬这样的‘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用行动诠释塔大人的理想、情怀、责任和担当。”
把优秀的人才注入南疆兵团基层是实现南疆发展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张爱萍说:“进入新时代,塔大更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双语能力培养为重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出‘靠得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优秀人才队伍。”
打造特色人才库,传承“胡杨精神”
在塔里木河沿岸,胡杨犹如一条绿色的长城,紧紧锁住流动的沙丘。“这条天然林带,对于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缓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移,保障绿洲农业和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志军长期开展濒危物种胡杨、灰叶胡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胡杨公主”。
“天然胡杨林如果不能繁殖更新,就会逐渐死亡。而一棵胡杨树的消失,就是一个基因标本的消失。作为塔大人,我们有责任要将胡杨基因保存下来,让胡杨种群得以维系,让南疆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李志军说。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我们必须把特色保持下去。”赵光辉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按照“保证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为主要方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
“要留在南疆工作,就要先学好维吾尔语,这样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今年读大二的学生郭元章说。
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懂双语的基层干部人才十分紧缺。塔里木大学因此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双语双向”行动计划,实现了双语学习的全覆盖。
“60年来,我们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南疆。”副校长曲义勇介绍,围绕南疆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学校积极筹建了医学院、师范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等一批与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的专业;限制或取消了一批不适应区域发展的专业;还保护了一批南疆发展不可或缺的冷门或长线专业。
科技特派员把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传授给农民
“王教授,我们这的枣树,叶子掉了一地,不知道得了什么病,你能来帮我看看吗?”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4师224团农民的一通电话,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王新建就开始急匆匆打包行李,准备下乡。
“我刚去224团搞种植的时候,当地人都说这里种树不活,种草不生,种地不长。我们到地里示范修剪技术,在枣树整形中将枣头短剪,很多农户也都反对。不过后来,看到剪掉枣头的红枣产量比别的高,农民们就开始信了。”王新建说:“科技是脱贫的金钥匙,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传授给农民。”
如今,224团红枣收益越来越好,一亩地的产量从200多斤提高到了五六百斤。王新建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带领科研团队往乡里跑。
在南疆的田间地头,像王新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被老百姓戏称为“胡杨教授”“马教授”“羊教授”“棉花教授”,常年带着学生在各师团连队和贫困乡镇里授课、培训、调研。
“服务好南疆,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爱萍说:“学校建成了若干个科技示范基地,在南疆27个团场、12个县市开展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工作,20多个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培训科技骨干3000多人次,职工和农牧民3.6万余人次。”
塔大学生也积极行动在服务南疆发展的第一线。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吴垠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万名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科技、文化、卫生等重点团队,深入南疆农村、连队和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文化夜校、“大手拉小手”等活动;每年选派200多名大学生到基层中小学支教实习,开展双语教育;学校双语教育培训监测研究中心在南疆四地州50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双语教育监测点,开展双语教育研究……
“作为塔大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在服务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南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前不久,在塔里木大学脱贫攻坚服务队出征仪式上,人文学院学生叶尔居别克的话,成为新一代塔大学子的宣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