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3 21:38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1-01 02版 | 查看:1338次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本报记者 王伟健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采访,城市的整洁有序和市民脸上洋溢的自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张家港,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标兵。”市民自豪地说。
改革开放40年间,张家港GDP总量由1978年的3.2亿元增至2017年的260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8.7%,综合实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同时,张家港是全国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先后荣获20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这个长江边新兴的小城何以发展得如此协调?用张家港人的话说,这一切都来自改革开放铸就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
9月20日,江苏省文明办发布首批“江苏省诚信示范街区”名单,张家港市沙洲中路步行街榜上有名。
行走在步行街,两旁落地灯箱展示着一个个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每个商铺外都张贴着信用星级和微信号。这条23年前建成的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折射着张家港人淬炼文明素养的历程。
说起“张家港精神”,不得不提老书记秦振华。1992年4月,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秦振华在全市誓师大会上喊出“样样工作争第一”之后,3个月时间动迁1283户居民,半年实现区内“五通一平”,抢建起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短短两年间,张家港一口气“抢”来28个“全国第一”。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没落下。走进张家港的医院、社区,走在上下班高峰期的红绿灯路口,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都能感受到张家港人对“张家港精神”的坚守,以及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
张家港有一个惯例,市委书记同时兼任市文明委主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抓卫生环境,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城乡一体文明创建,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创建文明品牌;市委主要领导更换多任,但“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未变。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也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市委一号文件,是各类文明创建先进名单。会场外的红榜不仅展示了机关、乡镇经济建设的实绩,还公布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排名。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同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从此,“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
迈向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今年7月,张家港市召开清理整顿沿江环境污染攻坚战动员大会,公布了新版三年行动计划,包括九大工程、18项举措和194个重点攻坚任务,直指沿江区域突出环境问题,要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中交出优异答卷。
“194个任务,每个都是硬骨头。比如,关停29家化工企业仅算一项任务。要在3年内全部完成,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张家港市市委书记沈国芳坦言。
张家港临江而建,因水得利,因江兴市。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也让环境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市主动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东沙化工园区的关停就是一例。
东沙化工园区距离长江4公里左右,东南靠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2002年8月,张家港市政府批准建立东沙化工园区。东沙化工园区严格遴选入园企业,要求企业税收要在1000万元以上、污染物排放少、产出效益高。
虽然环保要求严格,但离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2013年,东沙化工园区开始整治。“原先计划5年转型,但只用了4年,就彻底清退了化工企业。”创办初期参与招商的南丰镇党委书记沈琳说,2017年底东沙化工园关停,这是江苏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区。新的工业园将是高科技园区,主要引进海洋工程装备、环保装备、新材料产业。
“中央要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张家港来说,就是要主动作为。”张家港市市长黄戟说。
张家港将紧靠长江的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和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近年来,张家港市每年投入10多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近5年新增各类林地、绿地8.4万亩,群众对园林绿化的满意率列全省县市第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