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爽:慈善公益研究,要着眼“中国情景”,聚焦现实问题(图)

发布时间:2018-10-24 20:24 | 来源:上观新闻 2017-01-17 06:06 | 查看:1468次

  燕爽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慈善事业全面迈入了法治化轨道,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那就是乐善好施、守望相助,人与人之间相互提供帮助与关爱。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正式实施,传统意义上的老百姓存善念、行善举的慈善理念和行为,逐步纳入国家法律规范,“以法兴善”,“依法治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

  公益事业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弥补市场经济失灵和政府机制不足,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公益组织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发展公益组织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公益组织所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弘扬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扶贫济困、互助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也是社会互助实践形式的体现。公益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是一座城市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内涵、社会人文关怀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反映。这既关系到我们城市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发展的水平。

  在推进学科建设的背景下,落实到慈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慈善文化传统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研究,挖掘公益研究中的“传统因素”、“中国因素”和“现代因素”,淬炼成具有广泛解释力的“中国话语”,构建中国特色的公益学科体系,实践中国特色的公益发展之路。

  当前,放眼全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慈善研究,方兴未艾,新的研究基地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围绕公益,聚焦公益,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屡见报端,如火如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研究体系和公益组织研究体系正在形成,分析框架初露端倪。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推动公益学科建设,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整体观和辩证法指导我们的学术研究活动。要致力于研究公益事业、公益组织等内在的逻辑机理,也要考察慈善事业与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全球化、互联网+等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当前的中国公益研究有不少成果呈现,但还是存在着“碎片化”现象,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探讨公益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破解公益研究的“碎片化”状况。

  我国公益的研究,更要着眼于“中国情景”,聚焦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不仅要形成一系列的范式体系,更要能对中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把脉、问诊并拿出药方,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使得公益研究在理论碰撞和实践检验中大放异彩。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公益研究的土壤,也要打开眼界,系统批判性地学习国外优秀学术成果,以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视野开辟中国公益研究的新大陆。探索中国特色公益事业的发展是理论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公益学科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核心是从大量复杂的公益组织活动现象中,探求公益组织发展的运行规律。

  总之,大力开展公益研究,促进公益组织蓬勃健康有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实践的迫切需要。

  未来,从事公益研究和实践活动需要达到三种境界,既要有善心,以付诸善行;也要有坚持,以开花结果;更要有支持,以砥砺前行。

  有善心,并付诸善行。“善”是公益事业的灵魂。做好公益研究,需要一份善心,更需要一种情怀。善心和善意也是做好公益组织的初心。如果没有这份初心,或者这份初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公益组织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包括从事公益组织研究的人。公益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思想认识、政策支持、制度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公益发展不可因噎废食,不能因小失大,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

  当善心付诸于善举,不仅是思想和观念上的升华,更是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善心是善行的内因动力,善行则是善心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公益研究还是公益实务,都应该凝聚善心,积小爱为大爱,积极传播、扩散社会正能量,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应秉持公益之心、慈善之心,付诸善行,这是做好公益的第一要义。

  有坚持,才有结果。除了公益之心,公益人士和公益组织还需要一份坚持、一份坚守和一份坚定。坚持,是一种决心,有多少憧憬就有多少坚持的决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善心不难,难的是一直有善心,不畏艰难险阻,能够坚持下来。坚守,体现的是对公益事业的不懈追求,我们要让持续开展公益研究、做好公益事业,努力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更多关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进一步得以弘扬。坚定,意味着方向的科学与正确,有善心、有善行,还要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做公益研究的践行者。

  有一份善心和执着的学术追求,才可能在学术界把公益组织的研究推向深入。也许今天我们所做的公益很有限,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发掘,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将学术研究真正作为我们的事业,将传播公益作为我们的事业,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聚沙成塔,在公益研究领域有长足的进步。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能看到希望和光明而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实现善心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有支持,更要砥砺前行。中国发展公益事业,除了有好人、有善心、有坚持,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互动,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更要为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投入,促进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公益研究。围绕高校智库建设,可以考虑优先加强高校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智库建设,以项目课题招投标形式,聚焦公益事业、公益组织等研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研究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公益组织研究人才,努力营造公开公平的人才成长环境。在学科建设方面,可以探索设立公益专业和公益学科,培养研究生,扩大公益研究的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研究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组织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立法、文件和政策密集出台。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发展好中国特色的公益组织,开拓出中国公益发展的特色之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贡献力量。通过政府、学术、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和企业的互动,汇集社会最优质资源,一定可以创造公益研究和公益发展的良好环境,迎接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破除万难,取得公益领域建设的丰硕成果,回应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召唤,为中华民族腾飞,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苏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