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21 21:49 | 来源:环球人物网 2018-09-13 18:19 | 查看:8023次
文字统筹 许陈静
本刊记者 张丹丹
2018年1月22日,马云和获得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100位乡村教师在海南三亚参加“重回课堂”活动。
马云是谁?这个问题问100个人,大概100个人的回答都和阿里巴巴有关。马云则自称“乡村教师代言人”,这是他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
他最近去了一趟非洲,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巡护员颁发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出资设置的奖项。他还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公益机构——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刚刚结束对200名“马云乡村教师计划”获奖者的培训。这是一个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公益项目,从关注乡村教师逐渐发展到关注乡村校长、乡村师范生、乡村寄宿制学校。马云全程参与。
他尝试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做有质量的公益。在帮助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这件事上,他把着力点放在教师身上,关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希望授人以渔。
今年9月将迎来第二届“全球XIN公益大会”。上一届大会是两年前在杭州举行的,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布朗、姚明、李连杰等知名人士在这个平台探讨教育、互联网公益、环保、救援、医疗等话题。今年的5个分论坛,马云依然将出现在教育话题的讨论中。
为什么人生的下半场是公益?为什么关注乡村教育?在阿里巴巴成为一个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后,如何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带着这些疑问,《环球人物》记者与马云进行了对话。
“公益是马拉松,不在意你跑多快”
《环球人物》:在成立马云公益基金会前,你已经参与了很多公益项目,为什么还要在2014年成立马云公益基金会?
马云:我和太太在创业之初就想好了,50岁之前赚钱,50岁之后要投入慈善和公益事业。这些年我心里面最想做的事就是公益。2014年时,我50岁了,觉得成立个人公益机构的事情要赶紧做起来,不能再拖。
2009年,阿里巴巴集团组织了一个员工游钱塘江的接力赛。当最后一棒员工上岸后,我看到所有参赛者身上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各种各样的残渣,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从那天起,我们决定阿里巴巴把每年3‰的营业额作为公益基金用于整个城市、国家和世界的环境保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远远不够。我决定把个人的努力和资产放进去,以更有效地推进公益事业,于是成立了马云公益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希望“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们身体更健康、思想更阳光”。也希望播下种子,让年轻人未来在成功和富裕以后,想到他们应该做点什么,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或许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做些事情,启发人们思考,这就是贡献。
《环球人物》:你曾经说“用2%的股本设立个人公益基金是一种尝试,机制人才建设好后会大规模投入”,现在“尝试”到了哪个阶段?
马云:目前,基金会重点关注乡村教育领域。3年间,我们推出了4个计划:从乡村教师计划到乡村校长计划,再到乡村师范生计划以及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通过探索,基金会形成了清晰的乡村教育人才激励、培养与校园环境提升的发展框架和品牌项目,形成了乡村教育计划的组合拳。
中国有几千万的乡村儿童,决定他们未来的是300多万名乡村教师;而决定这些乡村教师成长和发展命运的,是中国20多万乡村校长。
乡村师范生计划的初心是让最年轻的毕业生投入到乡村教育的队伍当中,这样才能够保证乡村教育拥有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
推出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是让乡村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公益是马拉松,不在意你跑多快,最在意你跑到头。我们不追求多大规模,更看重结果和可持续性。我们要建立“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这样一套新公益模式。商业手法就必须有3个导向: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公平导向。
陕西省安康市的乡村老师丁茂洲在一座偏远的湖心岛上教书,常一个人扛米带菜、乘摩托车坐柴油船去上课。这是马云在微博上发布的丁茂洲的照片。
《环球人物》:什么原因让你在众多公益项目中尤其关注乡村教育?
马云: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能只顾科技最先进的地方,更要关注最薄弱的地方;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不是看发达地区,而要看落后地区;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有多少精英,而在于底层人口的数字。
很多年前,我到农村去。早上5点多,我去赶早班公共汽车。非常昏暗的车灯下面,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拿着包。那个地方让人感觉很荒凉,也很不安全。我问小女孩去哪,她说去读书。我好奇才5点多怎么就出门上学,她说她到学校要走10多里的路。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我可以为农村的老师、为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事?
像小女孩那样的乡村孩子,在中国有几千万。如果他们在薄弱的教育环境里长大,中国再强大也强大不到哪里。如果教育跟不上,人类所谓的和平、发展、繁荣、昌盛都是假话,扶贫真正的目的是扶人。只有让贫困农村的受教育人口多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中国教育的突破点和希望在农村”
《环球人物》:你的微博名叫“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为什么会给自己这个标签?为什么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是乡村教师奖?
马云:在别人看来,我当过老师、做过老板,其实我只做了一样工作——当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当了6年老师,创业后用当老师的办法在做企业。我认为CEO就是首席教育家(Chief Education Officer)。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我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老师得到真正的尊重。我愿意下半辈子都做乡村教师的代言人,去唤醒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乡村教师计划刚开始设立的时候,我不想用自己的名字。后来我的同事说服了我:做慈善要低调,做公益要高调。慈善是援助,公益是唤醒,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大家一起参与。
我觉得乡村教师在做中国最大的善事,他们既是保安,又是保姆,还是家长、医生,最后才是老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最美丽、最温暖的阳光。老师对一个人影响之大,超越我们想象。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动、一声表扬、一点一滴都可能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人生。
2018年8月,马云公益基金会团队走访西部多省,随行记者拍摄了甘肃省某农村小学的学生。(刘关关 / 摄)
《环球人物》: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到今年是第四年了,这些年,哪名乡村教师让你印象最深?
马云:我们已经资助了300名乡村教师,他们的事迹都非常感人。认识的老师越多,我越觉得他们可爱,越觉得他们值得所有人尊重。有一位获奖的“90后”老师,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他叫丁茂洲,是陕西省安康市贫困偏远的湖中小岛上的一位小学教师,整个学校只有30名学生。他每周都自己一个人扛米带菜、乘摩托车坐柴油船去上课,在学校里给学生们教知识,带着学生们踢足球、打乒乓球。2015年,丁茂洲获得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后,他不但收获了爱情,还成为乡亲们可以托付存折密码的人,每次回城里都有乡亲托他帮忙取钱。像丁茂洲这样的故事让我越来越受鼓舞,越来越有信心。
像他这样坚守在乡村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他们在努力改变中国最贫困的乡村。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乡村教师,让他们已婚的家庭地位更高,未婚的追求者更多,总之是让乡村教师更受人尊重。
2015年9月,马云公益基金会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马云在启动式上与参与者合影。
《环球人物》:你期望如何通过对乡村教师的帮助影响乡村教育?你认为什么样的乡村教育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马云:老师的心胸,决定了学生的心胸;老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的眼界;老师的心情,会决定学生的心情。乡村教师的发展,不仅决定乡村学生的未来,也决定乡村教育的未来。
大学三年级时,我在浙江一个小县城的乡村做了一个多月的代课老师。到那边以后我被当时的环境条件、学生的素质震撼到了。孩子们不错,可条件实在太差。但是一个多月,我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得到很多以前在城里面可能没有的东西。没想到六七年以后,二十几个学生中有3个考上大学,几个考上中专,他们给我写信,说当时我的很多话鼓励了他们。乡村的孩子其实更需要的是阳光灿烂的心态以及学习的能力。
乡村学校里有大量留守儿童。乡村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会知识,还要把心育、美育、体育带给乡村孩子,哪怕是在最贫困的地方。
我一直觉得,乡村孩子也许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并不比城里孩子好在哪儿,但在素质教育上实现换道超车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从农村起来的,今天中国教育的突破点和希望也在农村。
“我没有困惑,但别人对我有困惑”
《环球人物》:2016年,你发起了全球公益大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马云:办全球公益大会,真正的含义是“心”。心态影响姿态,姿态影响生态。慈善是给出自己的善心,而公益在于唤醒更多的善心。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在公益领域已经有了一些行动,将公司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做公益,并且唤醒社会,采取积极措施。我们努力寻找解决譬如水、空气和食物问题的方案,不仅从中国找,也从全世界找。我们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很快就明白一个道理:公益需要钱,但是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
公益和慈善还是有点差异,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是在于参与,在于点点滴滴的行动。慈善可能以给钱为主,而公益需要时间、激情、智慧以及所有钱买不到的东西。
同时,我们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他们一直在探求,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改变着生活、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觉得这一批人需要有一个平台、需要有一个机会来分享、交流我们的经验和看法。公益大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唤醒每个人的公益意识,参与公益事业。
2016年7月9日,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在杭州开幕,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布朗和马云等出席并发表演讲。
《环球人物》:从事公益这么多年,哪件事让你产生过困惑,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
马云:我对从事公益好像还没有过困惑,但是别人对我做公益有困惑。一是有人困惑:马云为什么不裸捐?前几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到中国来,请很多中国企业家去参加晚宴,希望大家裸捐。我去参加了,但吃饭前我跟巴菲特在一个小房间进行了一次探讨,我直接表明我是反对裸捐的。我跟他说:“您今年80多岁了,40岁的时候您为什么没有裸捐?如果我现在80岁,我也都捐了,一分钱不剩。”
企业家最大的价值,是把钱用在刀刃上,用钱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第一要素。现在正是做事情的时候,是要创造价值的时候,不能裸捐,而是要把我们的智慧、知识、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二是员工曾困惑:为什么捐给日本地震灾区的钱比捐给国内的多?有一年日本地震,当时云南也发生了地震。公司决定捐款给日本300万元人民币,给中国云南100万元人民币,因为日本灾难更大一些。当时公司内部有激烈的辩论和争论。
我的看法是,今天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灾区,不会因为你捐出去的一点点钱而发生变化。捐款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灾区,而是你自己。世界的穷,你救不完;世界的病,你也治不尽。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善意和善心唤醒,这就是我们每年到处参加各种公益的初心。
2014年6月17日,马云在私人晚宴上和比尔·盖茨等人讨论慈善和公益事宜。
《环球人物》:你说过,未来的重点是做好3件事:湖畔大学、马云公益基金会和达摩院。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马云:一家公司有诞生这一天,一定也会有灭亡这一天,我希望阿里巴巴不在的时候,有几样东西可以留下来,成为我们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
第一是达摩院。把我们的技术、对技术的探讨以及创业创新的思想留下来。阿里巴巴达摩院最主要的思想:技术不是让技术更强大,而是让人类更强大,让人类更幸福。
第二是商学院,包括湖畔大学和阿里巴巴商学院。把阿里巴巴的商业智慧、对经济的理解留下来。从商业角度来讲,未来整个人类变化会非常大,我们需要为未来打造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打造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去为人类开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
第三是公益基金会。把家国情怀、对世界的担当留下来。我们能够做很多影响社会、影响世界的事情。
2017年3月,马云为参加开学典礼的湖畔大学第三届新生佩戴校徽。
《环球人物》:阿里巴巴已经发展为一个数字经济体,你希望这个经济体今后如何更好地参与公益事业?
马云:我希望阿里巴巴能打造好3个有特色、有味道的公益平台。
第一个是员工平台,7万名员工做自己温暖人心的小公益,用善良的心做聪明的事。我们鼓励公司内部成立各种跨部门、跨公司的小公益项目、公益基金,在公司内部诞生更多类似魔豆宝宝基金、蚂蚁森林这样的项目。鼓励大家建立自己的公益,建立各种丰富多彩、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公益机构,让更多人来参与。
第二个是经济体平台,用经济体资源做大公益,用强大的定力做专业的事。数字经济体平台上的公益更关注专注力。有的时候“少就是多”,再大的平台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什么事情都做好,一年少做几个,但要努力做好。经济体的公益资金,这些钱不是我们的,我们要代表所有捐款人用好这些钱,成千上万的经济体内的人的爱心不得有半点伤害。
第三个是阿里巴巴公益脱贫基金,用商业的思想做国家的事。全面脱贫,国家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我们投入100多亿参与其中,想要攻到点子上,一定要做到有滋有味。有滋就是有结果,有味就是有特色。我们参与全面脱贫要有商业思想,加入商业思想才叫脱贫,没有商业思想那只是扶贫。商业思想的关键点,必须要有效率、必须要有结果、必须要可持续。
“他称自己是首席教育官”
秘书长于秀红说,马云公益基金会专注于教育领域,每年资助来自最贫困地区的20位乡村校长、100位乡村教师和150位乡村师范生
于秀红(口述)
本刊记者 王媛媛(整理)
2016年1月18日,马云与获得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百位乡村教师分享教育经验。
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前的午餐会上,马云说自己很喜欢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个极简单的场景,“一位妈妈早上带着孩子坐校车来到学校”。他知道,对很多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奢侈的,“他们从家到学校要跋涉几公里,回去又是几公里,爸爸妈妈在城市打工,回家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怎么教,他们课后的作业、生活全乱套了”。
那次午餐会上,马云对在座的80余位企业家说:“我觉得只有乡村教育强了,教育才真正强,只有农民发生变化了,农村发生变化了,中国才真正发生变化。衡量一个国家的水平,不是在于国家有多少厉害的大学,厉害的中学,而在于我们最差的学校到底有多差。最差的学校改变了,这个国家才会有机会改变起来。”
2014年12月,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基金会)成立,2015年3月入职的于秀红(现任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是第一位员工。第一次跟她见面,马云明确说明,基金会将专注于教育领域,因为“就好这口”。《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于秀红一直称马云为“马老师”,而且说马云“也这样称呼自己”。
3年来,基金会逐渐走上正轨,启动了几个大的项目。2015年9月,“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启动,每年寻找100位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每人总计10万元、持续3年的现金资助与专业发展机会。2016年7月,“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启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20位优秀“乡村教育家”,给予每人总计50万元、持续3年的支持,帮助获奖校长开拓新乡村教育模式。2017年12月,“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启动,激励主动投身乡村教育的优秀师范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持续5年、共计10万元的现金资助和专业发展机会。
这是他个人的基金会,要专注在教育领域
2018年8月,于秀红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2014年底,我决心离开已工作了10年的一家基金会,寻找一些新的挑战,但不知道是和朋友创业,还是再找一家机构任职。很巧,就在这段时间,阿里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打来电话,说马云要成立私人基金会,希望我加入。我家在北京,还有孩子,从来没考虑过要换个城市生活,我说:“这不太靠谱。”但仔细考虑后,我还是去杭州见了马云。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态度。
见马云之前,我已经在其他基金会工作多年,知道多数基金会都有一个漫长的前期探索过程,常常确立一个目标后几经调整,基本上前几年都在寻找资助方向。但我第一次见到马老师,就发现不管是专业领域还是长期愿景,他都有很清晰的想法。他说得很明确,这是他个人的基金会,要专注在教育领域,未来要把它做成全球最具影响力、最专业的基金会之一。那次谈话后,我成了基金会的第一个员工。
刚刚进入基金会工作,我对马老师的领导风格不太了解,常有其他部门的同事跟我说:“马老师时间很紧张,开会作报告,一定要简明扼要。”但开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我还是准备了非常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数据分析。会前我问马老师,这些内容要细致地讲,还是简单地说?他答:“当然要详细讲啊!开理事会就是让大家深入学习,还要讨论!态度是第一位的,要非常认真,给理事们也说清楚,要非常认真!”结果这个会议开得很长,足足开了两个小时。蔡崇信(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上个月也成立了他的个人基金会,还分享了第一次参加我们基金会理事会的情景。他原以为去听听就行,没想到跟开集团战略会一样,所有背景资料和分析做得非常到位,讨论也很细致,他很惊讶,才觉得这个事情要重视。后来,马老师还让我向各位理事转达:“基金会一年开两次理事会,有两次不参加,就要退出。”
现在,基金会的所有项目必须遵从三个维度:高度、温度和专业度。最初在确定这三个维度时,马老师问我:“高度是什么?怎么体现?”当时我正为一些项目整理思路,就借此说,要找有影响力的、旗鼓相当的合作机构,这样能显示高度。刚说了这两句,就听见他朝正在办公室外打电话的邵晓峰(现任阿里巴巴集团秘书长)喊:“你赶紧过来!你听听她这个高度!”他让我继续说,我当然知道出丑了,就不说了。马老师后来跟我解释说:“高度体现在思想上,我们的公益理念、教育理念要真正有引领性,要让大家能去借鉴和参考,不是跟所谓的大机构合作,显示自己有关系。高度一定不是拿别人的牌子贴在我们身上,我们不需要。” 现在很多人说,马云做公益很高调。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做公益成了做传播。马老师也强调基金会一定要做大量的传播。为什么?答案很清楚。马云本人不需要再出名了,他是希望我们挖掘出更多的乡村老师的故事,要让大家知道这些老师,让大家知道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在为乡村老师做事。
“要让老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对于基金会的活动,马老师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基金会每年举办的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获奖教师培训启动仪式,基金会主办的乡村校长论坛等,他都参加,甚至嘉宾的职务他也要审阅。
有一次,他看着一位将要参加校长论坛的嘉宾的职务说:“你请的这个人有经验吗?”我说这个人以前做过校长。他说:“那干嘛不直接写他是校长?”我们当时想着,一个大的活动怎么也得涂脂抹粉、打扮一下,前面写一些看上去更高级的职务,更能体现嘉宾的身份。马老师却让我们 “把胭脂花粉全给洗掉”,“因为我们举办的是校长论坛,就是直接为校长服务,所以校长们要知道来了能学到东西。我们希望请来的是有实战经验而且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优秀校长。光鲜的职务看上去很好,但校长们不知道这样的人能来讲什么”。
基金会一些重大活动的策划创意也是马老师提出的,比如《重回课堂》示范课项目,就是请不同的人给乡村老师上一节课。马老师常说,中国的“教”很好,但“育”是缺乏的,所以要打开老师的视野,希望他们多体验通识教育和人文艺术。今年的《重回课堂》示范课,我们请著名青年音乐指挥家俞潞给老师们上了一节音乐课,他还给老师们排了大合唱;请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上了一节美术课;请于丹上了一节国学课;请2015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教师张晓琴上了一节语文课。其中,潘公凯和于丹都是马老师请来的。像这样的艺术课、国学课,对很多乡村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他们打开了这方面的眼界,回去之后就会想到,要怎样熏陶孩子们。
到三亚给获奖的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也是马老师提出来的。一开始,他就嘱咐我说:“我们给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就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让老师们开心。你不要想着带老师们去学习哦!是带他们去玩的。”我当时挺诧异,因为捐赠人一般都怕老师用他们的钱游山玩水,希望把钱用得实一点,但马老师不是。讨论在哪里办颁奖典礼时,我提议,可不可以让老师们来杭州、游西湖、参观阿里集团。马老师想了好一会儿,说:“这个想法的方向是对的,但让他们来杭州见世面,不如带他们去三亚。这些老师来自西北、西南地区(2015年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仅面向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开展),肯定没见过海。”他觉得大海最能给人带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教不出好孩子。他还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让我很感动——“你们要对这些老师很好,老师觉得很开心,他们回去肯定会对孩子们很好,不好都不好意思啊!”
第一年参加颁奖典礼的老师来自6个省区,我们就安排颁6轮奖,原本希望马老师颁第一轮,剩下的由其他嘉宾颁发。但他说:“由我颁奖的那组老师是不是很开心?”我说那是当然。结果,那天晚上他主动颁了6次奖。
我们服务好了校长和老师,却没有“照顾”好马老师的企业家朋友。第一年办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马老师说要请一些企业家朋友来参加。因为团队人手不足,经验也少,我问他怎样接待那些企业家?他却反问我:“干嘛要接待企业家?他们天天出门,都有助理,你把座位安排好就可以。”他叮嘱我:“你们一定要清楚,让这些人来参与公益,是要他们做贡献的,不是让他们来享受服务的。你们花很多精力去接待这些企业家,还有精力去服务老师吗?”结果第一年颁奖典礼,还有企业家问用餐、订房的信息,我们只提供一些咨询和帮助,后来再办,他们就习惯了,自行解决。
“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
2018年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马云与获奖教师合影。
我到基金会工作3年半了,发现只要是跟马老师谈话和沟通的人,他都非常尊重。我向他汇报工作时,他从来不会看手机,都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边。如果确实有非常紧急的事,他也会跟我说:“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下,这个事情我先处理一下。”他做事很直接,从不会拐弯抹角,有问题就直接指出,但有时候讲完之后,又跟我说“你不要怪我刚才说你”。
马老师非常忙,对基金会的其他同事了解不多,但几乎每次我汇报完工作,他都会问我团队的状态,常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必须要把团队建立好”。我觉得他对人是非常关注的。有一次,他特意提到两个刚大学毕业的行政助理,希望我多带带她们。她们当时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但也需要专业发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她们就没有专长,这对她们不好”。
当然,我们体会最深的还是他的教师情结。我们平时称呼他马老师,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他还戏称自己是阿里集团的“首席教育官”,在湖畔大学,大家又叫他马校长。
很多人知道我们是2015年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却不知道马云还不是那么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关注这个领域了。早在2005年,他就匿名给杭州师范大学捐赠了100万元,帮助做乡村教师培训,当时没有媒体报道此事。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再次捐助杭师大,当年负责接收捐助的老师找到我们,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所以,资助乡村教育曾是马老师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实现了。
很多专家一提起乡村教育就很揪心,也指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在评选乡村老师或者给乡村校长做培训时,发现的都是希望,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老师和校长对孩子们有多用心。
马老师说,我们不是教育部门,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但做事情不要怕小,做得越具体越能做出事情。所以,我们就抓一个点——老师和校长。一位老师就能影响一个课堂,他一生影响几百个孩子。只要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位校长,就可能改变一个学校。我们从一个一个的点上做出示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改变。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这3个项目映照着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师范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线锻炼成为资深教师,最后再成为校长,这也像人生的几个步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他们有不同需求,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和总结出真正适合中国乡村的教育家,给他们“画像”。
“我的老师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
数百位获奖乡村教师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有的还收获了爱情。他们在一颗颗纯真幼小的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本刊记者 张丹丹
马云在无数个场合提到过乡村教育,在每一次“重回课堂”的演讲中都忍不住超时。在乡村教育方面,他想做的事很多。
8月中旬,《环球人物》记者走访数位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和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的获奖者。我们想看看,在那些遥远到几乎无路可行的乡村地带,马云的公益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那些照亮农村孩子前行道路的乡村教育者,正以什么样的状态生长在广袤大地上?
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016年5月,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中心小学,白星老师为玩跳绳的孩子喊加油。(赖鑫琳 / 摄)
2015年对白星老师来说,是个分水岭。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和马云联系上。
宁夏的夏天炎热难耐,从银川到吴忠市的下马关镇,有3个多小时车程。白星就在这个沙漠腹地的镇中心完小教书。这是一位患过小儿麻痹症、直到小学二年级才能站立行走的老师。他用一台三轮摩托车代步,车上放着一对拐杖,可以放下拐杖行走的距离大约就是教室门口到讲台的距离。尽管身体有残疾,但他天生乐观,“我从爬着走,到可以站起来,已经很幸运了”。带着这种乐观精神的白星,在2001年成为一名乡村小学老师。
下马关镇中心完小的硬件30年没变过。白星在这里读书时,就是几间平房、泥巴操场。条件艰苦是贫困地区学校的通病,有的学校建在高山,有的学校建在孤岛,交通不便,生源堪忧,条件难以改善。一代代乡村教师在这些地方坚守。白星加入其中,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教师这份职业,时间越长,与学生的感情就越深。白星很快就被自己的学生感动到泪流满面。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积雪没过脚踝,地上是滑溜的冰。从家到学校的1公里路程,成了白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他看着满院的白雪发愁,突然发现大铁门下有几个来回走动的影子。开门一看,几个学生搓着小手在等他,也不知等了多久,小脸冻得红扑扑。一见开门,他们就围上来:“老师,我们扶您去学校。”
白星心里满是感动,他强忍着泪到了学校。但在校门口,他再也忍不住了。原来,全班同学都来了,拿着扫帚,从校门口开始,扫出一条路直通教室。白星一路走过,孩子们就站在两旁喊“老师好”。至今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他还会眼眶泛红。课间,孩子们又把教室到厕所、教室到办公室、办公室到厕所的路都清扫出来。那一天,白星体会到了什么是“职业幸福感”。他暗下决心,一辈子当老师。后来有段时间他被调到县里整理档案,虽然工作轻松,却浑身不舒服,几次打报告申请回教学一线。
在教学一线,他才如鱼得水。他把课堂变成一件好玩的事,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采访时正值暑假,几名学生争着告诉记者:“您要是能听我们老师上课就好了,上得可好了!”白星在屋外,并不知道学生的评价,但他说起教学会露出骄傲的神情,“我们班作业最少,成绩最好”。很难说清这其中的窍门,爱这一行的人总有办法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白星会上网找名师讲课视频,学习其中的方法;会发现学生在成绩以外的优点,期末时给他们“倾听之星”“乒乓球王子”“善于发现奖”等五花八门的奖状做鼓励。
但白星也有身为乡村教师的苦闷与困惑。“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不上,老师跟不上外面的发展”“农村条件差,留不住新来的老师”……他时常徘徊在种种苦闷中。2015年,他在网上看到“马云乡村教师计划”的申报,便填了表格,“也没抱希望,只是试试看”。没想到,这一试,他就从800多名报名者和被推荐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2016年1月,他拄着拐杖去三亚领奖,第一次走上红地毯,第一次在舞台上赢得如雷的掌声。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他觉得“太幸福了”。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获奖的其他乡村教师。他们的命运或多或少有了改变。奖项给每位老师提供10万元奖励。靠着这10万元,白星终于能把常年漏雨的房子翻修一下了。奖项带来的更是信心,学生和城里孩子竞争时也不怯场了,“我们老师是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奖项甚至带来爱情,来自陕西安康瀛湖镇三星小学的丁茂洲老师,在获奖后就收获了爱情,今年元旦喜结连理。
这些扎根乡村的老师们,能影响一个个具体的孩子。他们的状态与能力,都会最终作用于学生。因此,每一位获奖的老师,都要参加马云公益基金会组织的三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教学、自然科学、音乐等方面。在这期间,每位老师都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海绵,拼命吸取那些平时难以接触的养分。白星认为受益最多的是心理调节课,懂得心理调节以后他才觉得自己走出了过去的苦闷,学会思考如何自我提高。
乡村校长的梦想
2017年9月5日,甘肃文县椿树坪小学,孩子们摘了野花戴在老师张军燕头上。(赖鑫琳 / 摄)
麻秀小学位于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核心区,全年最高温也很难到20摄氏度。从青海玉树出发,到达位于曲麻莱县的麻秀村,要翻过几座海拔4800米的雪山。藏族汉子嘎松扎西是村小的校长,全村700多户牧民家的孩子几乎都在这里上学。
嘎松扎西是玉树人,父亲是公务员,虽然收入不算丰厚,但在当地颇受尊敬,嘎松扎西从小没吃过什么苦。麻秀则是玉树最穷的地方,学校就是几间牧民搭的土房子。2006年,嘎松扎西通过统招来到麻秀小学。“叔叔送我去时开玩笑,说到了那儿你可别哭。结果到了以后,我真想哭。”牛高马大的汉子说起刚到学校的情景,忍不住笑起来。住处看着像要垮塌,门上有个大窟窿,冷风直灌,冻得没法睡觉。教室是同样的土坯房,窗户用塑料蒙住挡风;开裂的墙壁用木头顶上,防止突然垮塌;学校里没有电,也没有信号,完全与世隔绝。一同分配去的老师都想办法走了,只有嘎松扎西留了下来,“来了就好好干吧”。
那时候,牧民的孩子习惯从小放牛放羊,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总是偷溜出学校。嘎松扎西总在高原上追孩子。有一次,又有学生跑出学校,被他看见了,他一路追一路喊,学生就是不听,结果追了十几公里,翻了个山头,两人都累瘫在草地上说不出话,学生这才乖乖跟他回学校。
为了吸引孩子们留在学校,嘎松扎西想给他们过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但那时他工资才600块钱一个月,除去生活费和给困难家庭学生买学习用品后,所剩无几。这个不善言辞的康巴汉子,就跑到县城找各个部门“化缘”。他记得武装部给了50元,武警支队给了脸盆架子,那个架子一直用到现在。也是在那年“六一”,麻秀草原上的孩子第一次吃到了西瓜。
牧区学校放的是月假,但总有家长因为牧场太远、牛羊没人照顾而不能来接孩子。学生留在学校,嘎松扎西就留下来陪他们。这些年他几乎从不请假。有一年,他整整一个学期没出去过,就连去有信号的曲麻莱县城打个电话都没有。
2008年,县教育局重新选址盖了几间瓦房,学校搬到了新地方,但2010年玉树地震让校舍成了危房。校舍不能用了,课还是要上啊,嘎松扎西向民政局要来十多顶帐篷,搭起了帐篷学校,一用就是5年。2015年盖好的几间平房对麻秀的孩子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条件。
在牧民区教学,和绝大多数学校都不一样,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孩子们生活在牧区,从小和牛羊在一起,很多人头上有虱子。嘎松扎西拿篦子给孩子们篦,虱子能堆成小山。他从教育局要来一台显微镜,让孩子们在显微镜下看虱子。“让他们看看虱子腿上的毛刺,看看什么是寄生虫,害怕了就愿意洗头了。”他花了3年时间,帮孩子们养成每天刷牙洗脸、定期洗头洗脚、消灭长黑指甲、饭前洗手、开窗通风等卫生习惯,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
麻秀小学如今有100多名学生,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嘎松扎西和老师回学校,每个孩子都会和老师贴一下脸,一个都不少。这是牧民孩子对老师最真挚的爱。
高原上的故事无人知晓,直到一群志愿者到来,看到并记住了嘎松扎西的付出。2016年,“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评选,公益组织也可以推荐候选人,这群志愿者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嘎松扎西,他因此成为首届获奖者。
这项荣誉还带了50万元奖金,其中有10万元是嘎松扎西个人可以获得的,有10万元用于培训与游学,基金会还将给学校配套一个30万元的少年宫,以“体验+学习+娱乐”的方式改善乡村学校“重教轻育”的现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在这个少年宫里,孩子们可以通过AR等技术参观博物馆、学习科学知识。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不光是开眼界、学知识那么简单,更是播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相信未来有无数可能。
马云说:“乡村校长与其说是一校之长,不如说是一方的教育部长,他们的教学理念、管理水平和领导力直接影响那个地方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孩子们。”所以,在乡村教育这件事上,他说,要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校长,让更多人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鼓掌,让更多人拿出行动来。
这也是嘎松扎西的梦想,他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和帮助高原上的孩子。
乡村师范生的初心
2018年8月9日,青海玉树曲麻莱县麻秀村小,校长嘎松扎西回到学校,孩子们看见了,跑过来和他贴贴面。这已经是麻秀学生和老师的习惯了。(刘关关 / 摄)
几乎所有乡村校长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没有年轻老师愿意来,或是来了也留不住。
和乡村教师、校长们接触多了以后,马云也开始考虑师资的源头——师范生。从师范毕业、当过6年老师的马云在寻找师范生的初心。乡村师范生计划在2017年12月发布,今年开始首届评选。
今年毕业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师范生张梦滔报了名。这是一个在教师家庭长大的年轻人,从爷爷开始,家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教师。在湖南溆浦淘金坪乡,这个家庭帮助过很多人走出大山。张梦滔也是受老师教导和家庭氛围熏陶而立志要走出大山的人,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2012年考到了省城长沙读师范。
2015年暑假,她第一次支教,来到湖南娄底的荷叶镇白泥村。一个暑假,这名“准老师”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时,孩子们拉着她的手眼巴巴地问:“老师,您还回来吗?”张梦滔一下湿了眼眶,第二年暑假准时回白泥村报到。
支教经历和儿时的乡村读书经历,在这个年轻人还不算太成熟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她朦朦胧胧地知道自己报读师范生的选择没有错。
2016年,张梦滔在长沙市芙蓉区育才二小实习。城里的孩子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让张梦滔喜欢又羡慕。她想起家乡的孩子,大多腼腆羞涩,还有些敏感。但家乡也有很多变化,学校里换了崭新的课桌椅,引进了新媒体设备,住宿楼、教学楼都修葺一新。
临近毕业,即将回家乡当老师的张梦滔仍然有些担忧,师资不足、生源流失、城乡差距加大……乡村教师真的有前途吗?“我报名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时看到了一句话,是马云老师说的,你改变城市教育可能很难,最多只能做些锦上添花的事,但去到乡村,就是雪中送炭。我觉得心里亮了。”张梦滔有了方向感,她想去乡村教孩子们“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说会道”。在师范读书时,她系统学习过舞蹈、美术、钢琴、书法、体育等课程,希望去补一补乡村教育在音体美方面的不足。
张梦滔才刚刚出发,甚至可以说尚未出发,她的初心能葆有多久无从定论。她自己也说,也许有一天会面临物质的诱惑、朋友的劝说。到那时,她希望自己能坚持。“乡村师范生计划也会是监督、鼓励我的一个因素。”
首届乡村师范生计划选择了湖南、四川、重庆、吉林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浙江部分相对贫困县,从在这些地区乡村学校任教的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报名者中选出150人,为每人提供10万元现金资助和专业发展机会。这是为乡村教育储备力量。
从乡村教师,到乡村校长,再到乡村师范生,这像一套组合拳。我们看到了马云在乡村教育上的公益尝试,在薄弱处积蓄力量,以个体影响群体,让公益的阳光照得更亮一点。这些付出,一定会感召更多的人加入。
2016年5月11日,云南怒江贡山县捧当乡,捧当完小老师桑磊护送学生回家。(沈伯韩 / 摄)
师者马云
他说,阿里巴巴只需要做102年就够了,湖畔大学要做300年
本刊记者 田亮
1984年至1988年,马云(左二)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
30年前,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去文一路斜对面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一名英语老师。他至今认为,当老师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荣幸。
“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马老师的生日,这对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来说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一些重要事项会在这一天公布。”在阿里工作了10年的杨长亮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马云和老师这个职业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前几年,公司里大部分人还称他‘马总’,这两年叫‘马老师’的多了。”
至少要当5年老师
1984年,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成为一名师范生。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两次数学分别考了1分、19分,这次考了79分,仍然是个很普通的成绩。他能考上大学,靠的是出色的英语成绩。
马云读中学时,教地理的女老师上课时经常给同学们讲故事。一天老师讲道,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向她询问中国地理,她英语好,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更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话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老师的话深深打动了马云,他由此发奋学习英语。西湖边哪里外国人多,他就跑过去跟人搭讪。这也锻炼了他的课外活动能力。
在杭州师范学院学习的4年中,马云当了三年院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按照正常轨迹,大学毕业后,他会按照学校分配,成为某所中学或小学的英语老师。这时,又是一位老师影响了他的命运。
“我们是师范学校,我们的专业是按照中学课程设置的,中学学英语、数学,我们就设置英语、数学专业。学生从哪里考上来的,毕业后一般就回到哪里的中学当老师。”时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黄书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管理3个部门:团委、学生会、学生处。马云在学校时组织才能突出,又是杭州本地人,非常热心,英语口语又好,经常到西湖组织活动,在学校无人不知。1988年分配时,刚好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要一名英语老师,报到省里后,省里就把这个名额分到我们学校了,我一看到这个消息,没有考虑就决定让马云去。”黄书孟也是教师出身,在他看来,要当老师,专业水平当然要高,但整体素质也要高、要活。“马云是我管分配那几年第一个分到大学里当老师的。”今年76岁的黄书孟谈到此事,笑得爽朗而自豪。
毕业那几天,黄书孟在学校门口送别学生。马云出校门时见到黄书孟,说:“老师,我要去报到了。”黄书孟就帮他拿行李。“文一路一带,学校比较集中,有‘八大学院’,离得很近。我就步行送他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门口。”到了新学校的大门口,两人立下“5年之约”。
“马云,你小子脑子太灵活,不要刚到那里就想着辞职去干别的,至少要当5年老师,5年之内你不能走。”黄书孟说。
“为什么?”马云问。
“第一,既要教书育人,还要为人师表,你严格要求自己,5年下来,对你的人格修养有好处,整个人会不一样。第二,杭州师范学院的教学水平人家不知道,你干得好人家就认可你的母校,你就会为你的师弟师妹开辟一条新路,功德无量。”
“好,黄院长,我听您的。”马云想了想说。
“进去之后才发现很后悔,我们一个月工资只有91元人民币,而且因为我是最差的学校的老师,没人看得起我,非常艰辛。过了几年,深圳改革开放,当时有人说,可以给我1200元的月工资,我想了想要不要跳槽。因为承诺了,所以我没有走。”马云后来回忆说。
马云上课时,除了讲课本上的知识,还讲国外的文化、风俗和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阿里18名创始人之一的蒋芳曾是马云的学生,她说,马云就像一团火,一走进教室很快就会把教室“点得热乎乎的”,有时讲到兴起,还会一屁股坐到讲台上,“特高兴地跟我们扯”。她在课堂上听到的异国文化和各种新鲜事,让她感到未来充满了可能性,充满了希望。“当时我们对世界还很不了解,他讲这些内容很契合我们的需要。”
蒋芳还记得,大一刚入学,马云就让他们背诵《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并明确告诉他们:期中和期末考试,各有一道20分的默写题,从这些课文里出。这一招逼得学生们吃完早饭就去背课文。马云还要求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参加四级考试,往往是全班全部通过。在当年拍摄的一个视频中,他说:“我还是比较适合教书的,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我觉得自己可能教书教得炉火纯青!”1994年3月,马云获评学校十大“首届优秀青年骨干老师”。
把阿里园区变成校园
2017年3月27日,湖畔大学第三届开学典礼在杭州举行,马云讲授第一课。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春天。1994年初,马云和几个合伙人开办了海博翻译社,做起兼职翻译的业务。几个月后,他调任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不再从事教学工作。“我和他约定他至少当5年老师,他当了6年,还是很讲信用的。”黄书孟说。
1999年9月,阿里成立。十几年来,马云保持了在大学当老师时的那份热情和自信,像一团火一样,把阿里“点得热乎乎的”,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大家发现我是早上讲、下午讲、晚上讲,参加各种活动,老是在外面讲话,其实我对老师这件事是‘放而不弃’,总希望把经历想法与更多人分享。”他在2015年9月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时说。
杨长亮是2008年来阿里工作的,他在电视上第一次听到了马云的演讲,并记住了他。“那时有一个很火的节目——《赢在中国》,马云是评委。他说了很多励志的话,比如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死在了明天晚上。我原来在一家电动车电池企业工作,觉得马云和阿里挺有意思,就过来了。”
“我在阿里前几年,马老师总是讲一些很宏大的目标,我听了心里嘀咕:‘这怎么可能?’但后来这些目标都实现了,如今他再说这样的话,我就很自然地相信:它一定能变成现实。比如在2017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他说我们要做全球第五大数字经济体。我们深信不疑,全体阿里人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杨长亮说。
再宏大的目标也要从点滴做起。“五六年前,马老师讲,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应该保持创业公司的心态。现在,这些话已经融入我的骨子里了,好多事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膝跳反应。比如看到办公室的电扇没关,灯没关,我会马上去关上。有人可能觉得,阿里已经是一家大公司,但我相信,它仍然是一家创业公司。我们的很多业务,比如盒马鲜生、农村淘宝,都处于创业阶段,我们需要一直保持创业心态。”杨长亮说。
“有时候,老师不仅仅在于有多丰富的知识,而在于有多坚强的心、多温暖的心,能够影响别人。”马云说。在他的公开发言中,多次把老师和阿里联系起来。“老师身上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而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成就了阿里巴巴,让它能够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他说。
阿里的多名员工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走在阿里的工作园区,就像走在大学校园里,同事之间互称“同学”,称马云为“马老师”。蒋芳的学妹、同为阿里18名创始人之一的韩敏,觉得在阿里园区工作的那些熙熙攘攘的年轻人,和当年被马云鼓励着拼命学英语的学生没多大区别。
“园区里有很多雕像,其中一尊同学们看后各有各的解释:有的说像蒙古大汉,象征着力量;有的说他没穿衣服,象征坦诚;有的说他太胖了,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减肥。而公司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说法。这就好比许多大学的校训中都有‘自由’这个词,这种精神在阿里园区同样存在。”阿里的一名员工说。
“湖畔大学要做300年”
2018年5月,马云获得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
“我自己是师范毕业,最遗憾的是只当了6年老师。”2015年,马云在一次活动中说。就在同年3月,由马云担任校长的湖畔大学在杭州举办了开学典礼,他又可以站在讲台上给同学讲课了。他的第一届学生有优米网络、微微拼车、俏江南等36家公司的创始人、CEO。他在开学典礼上说,很多比自己更聪明能干的人失败了,是因为他们犯了一些有意识、无意识的错误,必须把它们找出来。“希望大家今后为这个学校的创建,为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为DT(数据科技)时代作出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近几年,马老师在公开场合讲得最多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他不讲赚钱技巧,因为这个社会不需要再多一家很会赚钱的公司,需要更多成就他人的公司。”杨长亮说。在湖畔大学,这也是马云喜欢讲的内容。有一次,他讲道:“我曾经在日本街上的一个小店里,看到门口挂了一块牌:‘庆祝本店152周年店庆。’我很好奇,跑进店里一看,估计店面不会超过20平方米,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在做糕点。我说:‘你们这个店有152年啊!’他说:‘152年。我们家的糕点提供给了日本皇宫。’我说:‘您怎么不想搞大一点?’他说:‘我们几代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做,我们挺享受的。’企业做大,不一定快乐;做小,不一定不幸福。其实阿里在早期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赚,但每天收到很多感谢信,感谢我们让他挣到了钱。虽然我从他们身上没挣到钱,但他从我这挣到钱了,我觉得这东西有价值。只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能赚到钱。”
清控科创公司创始人秦君,在湖畔大学上过课后,有了“灵魂出窍”的感觉:“那天曾鸣教授讲使命、愿景、价值观,我好像在看天花板,突然意识到我未来的路可能到顶了。”清控科创主要从事科技园区建设运营、科技服务等业务,但秦君在老师的影响下,决定辞去原有职务,创办君紫资本,从事天使母基金和硬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确定自己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使命,这将决定你的路能走多远;一个好的愿景能够帮助团队建立信心,驱动更多人跟着你的脚步一起走下去;价值观决定了一个团队前行的方向,要将团队前行的方向与社会前行的方向契合起来。”她说。
2018年3月,湖畔大学迎来第四届学生,脉脉、小猪短租等企业的48名高管来听马云讲课。课堂上,学生们穿着校服——灰色西装,马云则习惯于穿一件朴素的圆领长袖衫,把袖子撸起来,一手拿本,一手拿笔,边讲边比划。“阿里巴巴只需要做102年就够了,这个学校要做300年。”马云说。
38年前,马云在西湖畔结识了一位来旅游的澳大利亚人肯·莫利,此后他们保持通信。莫利帮助马云学英文,修改他英文来信中的错误,并邀请他到澳大利亚旅游,和他一起生活。那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他后来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莫利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如今,马云正在西湖之畔做这件事。2017年2月,他又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向莫利家乡的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捐赠2000万美元,设立“马&莫利奖学金”项目,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2018年5月,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举行了199届学位颁授典礼,马云获得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史乐文教授在宣读赞词时说,马云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年轻一代,他生命中最大的热情之一,是“相信未来,相信年轻人”,并评价他是“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师之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