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夫妇完成“百万捐书梦”(图)

发布时间:2018-10-14 20:15 | 来源:华商报 2018-10-10 A4版 | 查看:1235次

20多年来,两人先后向6家图书、教育机构捐书24次 总计33622册、价值102万元

  9月底,望着即将拉走的价值10万元的捐赠书籍,86岁的高英杰和81岁的陈秀英夫妇喜笑颜开,因为他们提前实现了“百万捐书梦”。

  捐书是“感恩回报”

  经过2年筹备,1996年4月4日,高英杰和陈秀英夫妇启动捐书,首批向母校韩城市象山中学捐赠价值13821.94元的1536册图书。此后20多年来,两人先后向韩城的6家图书、教育机构捐书24次,总计33622册、价值102万元。昨日,陈秀英指着家中摆放的一块写有“兴学情深”的牌匾说:“这是当时留的纪念。”

  捐书之举,不仅被两位老人视为退休后的事业,更是他们的“感恩回报”之举——因家境贫寒,老两口都曾在老师、同学等各方鼎力相助下完成学业。

  陈秀英说:“我父亲身体不好,家中全靠母亲。上学时,我一次只能往学校拿8个馒头,一天三顿饭各吃一个馒头喝碗水,所以每周三下午我必须回家再拿8个馒头,我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因为他们总把碗里好吃的分给我,我却无以回报。小学考初中时是靠同学借我的5角钱通过考试,初中时父亲病逝,又是老师助我以第一名考上高中。”因家中没钱13岁才念小学的高英杰,更是一路凭借老师、同学的接济勉强完成学业。他说:“别人的好应该铭记心间,等有能力时再回报,回报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选择了捐书。”

  陈秀英说:“我俩都是‘书虫’,都曾因手不释卷闹出笑话;工作后一个在新闻出版部门,一个在教育系统;而我们老家韩城又是司马迁故里、文史之乡,捐书惠及面广,再合适不过。”

  曾为一套古书拿绝版辞海跟书商换

  高英杰说:“离休前,我因工作原因,和不少出版社相熟,认识很多书商,我懂书,也能拿到价格相对便宜的好书。再加上老同事、书商赠予,就这么积累下来了。”

  陈秀英说,这些年,搜集书目、给不同机构挑书分书占据了两人不少时间。“我们捐赠的6家机构分别是韩城市象山中学、学巷小学、陈家巷小学、老年大学、韩城报社和司马迁图书馆。每次捐书到了家中后,我俩都要分类挑选,哪些书适合捐给小学、哪些给中学,然后再一本本整理、装箱。”她说,“我们在其中获得了快乐,更重要的是有人因为这些书获得快乐和知识。”

  高英杰说:“拿书的方式很多,有时为了拿到想要的书,还得用自己的藏书跟书商交换。比如,我曾经为了一套古书,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绝版辞海交换。不管怎样,现在我们捐赠的6家机构都有成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史记评林等好书,还有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曲等等,已经足够让我这爱书之人自豪了。”

  陈秀英说:“那绝版的辞海是我的。尽管心里有些遗憾,但为了给孩子们换得一套好书,值了!”

  生命不息 捐书不止

  2013年,《华商报》以《自己还穿20年前羊毛衫 却给家乡捐近70万图书》为题,报道了两人捐书一事。

  高英杰说:“那时我们立下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给家乡捐赠100万元书籍的梦。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对我是个触动。我对老伴说,咱是不是把咱们的‘百万捐书梦’提前个几年,后来我们一致决定提前3年。”

  2018年1月、4月、9月的3次捐赠,共1936册、价值100146元的书籍捐出后,老两口终于如愿实现“百万捐书梦”。

  司马迁图书馆馆长马文娣说:“高老和陈老的捐书,2万多册都存放在我馆的‘双英书斋’,不仅丰富了馆藏量,更让人们关注到图书馆,也让‘开卷有益’这个说法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

  听到马馆长的夸赞,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高英杰说:“开卷有益,对谁都有益。所以我们要‘生命不息,捐书不止’。”陈秀英看着他,连连点头。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摄影 陈团结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