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匠这样炼成(4图)

发布时间:2018-10-08 17:1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9-25 19版 | 查看:921次

用技艺和匠心赢得比赛,靠传承和革新解决难题——

  本报记者  易舒冉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即使火花飞溅到衣服上,选手也能保持一动不动。

  汽车装调工分赛场,选手正在测量汽车底盘的骨架。电子测量与校正是汽车维修的第一步,容不得丝毫差错。

钳工分赛场,选手需要根据试题要求加工出两块尺寸、重量一模一样的铁块。

焊工分赛场,选手在自己的操作台上争分夺秒。

  “摆件晃动3分钟计时,预备,开始!”

  辽宁沈阳,第十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73支代表队、360名青年技工分属焊工、钳工、汽车装调工3个工种参加决赛。钳工分赛场,6位选手屏住呼吸,紧紧盯着自己制作出来的摆件,生怕它在3分钟内停下来,停得越早,得分越低。

  “选手只有完全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制作,把误差控制在小数点后3位,才能保证摆件晃动超过3分钟,这非常考验选手钳加工手艺的精确度。”钳工裁判杨全利说。

  这些青年技工里的顶尖高手有着怎样的风采,青年成为工匠的路上有什么成长秘笈?不久前,记者走进“振兴杯”赛场,亲身感受这场青年技能人才的“嘉年华”。

  新赛题让选手跳出技能“舒适区”

  推开焊工分赛场的大门,火花飞溅,但选手们个个神情专注,似乎闻不到空气中的刺鼻味道。他们拿着焊枪,紧张“作战”。今年的比赛首次考察选手焊接铝合金材料的能力,并首次要求选手使用3种不同的焊接方式,这可难倒了不少青年技工。

  王江烈是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能手,他焊接的产品单件曾被用于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但提到刚刚结束的实操比赛,他却摇摇头说:“我平时很少接触铝合金材料,没想到它的焊接难度这么大,我焊得也不太好。”

  与传统材料碳钢相比,铝合金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等优点,但在我国建筑业、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能高质量焊接铝合金材料的年轻技工也不多。焊工比赛裁判夏琦男介绍,比赛作品中得满分的碳钢焊缝有14条,得满分的铝合金焊缝却一条都没有。

  “工艺材料日新月异,年轻焊工在熟练掌握传统材料的焊接方法后,应该主动钻研新材料的焊接方式,勇于挑战更难的焊接技术,这样才能成为不被时代淘汰的‘青年工匠’。”夏琦男说。

  刘宏建和谭博群在得知新赛题后,没觉得是个事儿:“有焊碳钢的基础功,学焊铝合金应该不是啥难事。”不料铝的化学性质活跃,焊缝上非常容易出现热裂纹和气孔,数十次尝试失败后,刘宏建和谭博群决定从理论知识学起,那本《铝及铝合金的焊接》,被他们翻得卷了边儿。

  进入决赛集训后,俩人每天练习10个小时,别人休息了,他俩继续组队练习。“焊工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学苦练,举焊枪的胳膊酸胀到没有知觉,才可能练到位。”尽管如此,比赛成绩仍不尽如人意,谭博群摸摸鼻子,闷声说:“我会继续钻研铝合金材料的焊接技术,要学就学精,我心里才有底。”

  “青年工匠”需要涵养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的专注力,也需要跳出自身技能的“舒适区”,主动学习新技术,迎难而上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记者从现场感受到,难度稍高的新赛题既可以调动年轻技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技能团队的赶超热情和创造激情。

  “这几天,我还去听了技术点评会和优秀技工成长分享会。”第一次参赛,相比获奖,王江烈更希望能够从中多“取经”。

  现场改良比赛用具,有质量才有成就感

  剐蹭、碰撞是司机们经常遇到的烦心事。今年,汽车装调工的决赛试题就考察了选手排忧解难的能力——修复车门。

  赛场上争分夺秒,就在其他选手拿起工具“咚咚”作业时,“90后”选手胡德勋却不慌不忙找出一张砂纸,打磨起比赛用具来。

  “修复机上的三角形合金拉片容易把车门的金属板材划出小缺口,所以我想用砂纸把它磨得圆滑一点。”胡德勋解释道,尽管肉眼在日光下已很难发现这种小缺口,但汽车修理工也应尽可能避免,因为它们积少成多,会降低车门的防撞击能力,威胁到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在汽车装调行业,企业多实行计件工资制,但在胡德勋看来,工作慢一点,工资少一点都不是很要紧,最重要的是保证维修后汽车的质量。

  “手中的活有质量,心里才有成就感。”胡德勋回忆起自己跟工作“较真”的场景,为了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用多大力度、敲击多少下才能刚好修整平复1毫米的凸痕,胡德勋曾连续9个小时只练习“敲击”这一个基本动作。“练好基本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工作质量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胡德勋说。

  29岁的选手刘文超先后参与了神舟十号飞船、嫦娥三号卫星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管路制作与管路装配工作,见到他时,他左手无名指上有个浓黑的血泡,这是装配钳工常有的伤痛。

  “这次来比赛大概带了50公斤重的工具,这还算轻的,钳工不管到哪都得带着几个大工具箱,因为只有用自己的工具干活儿才顺手,并且少用一样工具,活的质量都可能打折扣。”刘文超说。

  长期在对加工精度有超高要求的航天领域工作,刘文超感触良多:“技术可以慢慢学,但从上岗的那一刻起,就要锤炼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越来越多的青年技工从追求数量到崇尚质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是青年工匠成长的必经之路。

  奖状不是青年工匠成长的终点

  经过理论考试和实操比赛两场较量,历时4天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落下帷幕。14年间,这个我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领域规格最高的比赛,已经成了老品牌,累计有1000多万名青年技工参加比赛,22万余名青年技工获得奖励,赢得荣誉。

  对很多参赛选手来说,“振兴杯”大赛就像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一份奖状可以帮助他们从临时工变成正式工,从一线操作平台走上管理岗位,从普通的蓝领工人变成多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技能一小步,命运一大步,的确有很多青年技工通过‘振兴杯’大赛搭建的平台获取了更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但我们不希望选手参加比赛单纯就是为了获奖和晋升。”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给广大青年技术工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不同岗位上苦练技能,为青年工匠的成长贡献力量才是‘振兴杯’大赛的初心所在。”

  青年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痛点,除了开展技术比武、技能大赛等活动,还应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青年工匠?

  这位组委会负责人认为,营造“以技术为荣”的良好氛围,改变社会对青年技工的偏见是基础;其次,要督促职业技能学校做好本职工作,制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开展紧贴市场需求的优质培训课程;另外要加快形成初级、中级、高级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促使青年技工看见差距、找到目标,主动提高技能水平,从而满足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需求。

  “技能竞赛的奖状不是青年工匠成长的终点。”他说:“停赛期间,青年技工要继续追求‘匠心’,社会、企业、学校要继续联动起来帮助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高级蓝领’脱颖而出,这样才能改变高级技能人才领域‘一将易得、千军难求’的局面。”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易舒冉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