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吴南生捐10万元救助贵州血癌代课老师(2图)

发布时间:2009-12-16 14:30 | 来源:新华网广州频道 2009-12-03 09:01 | 查看:6670次

吴老生活俭朴,穿了5年的皮鞋鞋边已经磨平。本报记者李细华摄

  本报连日追踪报道的“贵州代课教师患白血病粤3大学生接教鞭”感人故事,牵动着广东人的心。昨天,著名“改革闯将”、88岁的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和妻子许英捐出10万元工资,帮助赵鹏治病。

  昨天一早,记者就接到吴老秘书的电话:“吴老看了你们的报道,心情很沉重,马上和大姐商量,要捐款给这位可敬的青年老师。”记者马上联系赵鹏老师的妻子张梅,发来银行账户。张梅专门发短信说:“谢谢您们这些好心人对我家的帮助,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谢谢!”

  吴老特别委托本报总编辑王春芙转达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希望赵鹏老师安心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相信全社会会帮助他的;第二句话是表扬到贵州支教的三位广东大学生,“你们是好样的,是真正的时代青年!”

  昔日改革闯将88岁高龄仍心系教育 “一定要让农村孩子读上书”

  昨日,德高望重的“改革闯将”、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同志再次慷慨解囊,拿出夫妇多年积蓄的10万元工资,委托本报联系救助贵州山区患白血病的代课老师赵鹏。

  在满室丹青、花木葱翠的家中,一头银发的吴老说,一大早看了本报报道,心里着急,就找老伴商量捐款。他拉着老伴许英的手笑说:“钱都在她那里,要她同意啊!”

  在很多人的眼中,吴老是大官、大收藏家,“不差钱”,随便抛出一件收藏书画都可拍卖上百万元。

  但记者眼尖发现,吴老衣着简单,皮鞋很旧,鞋沿都磨破了。秘书说,这双皮鞋起码穿了5年,老人不舍得扔。

  但对于做善事、弘文教,吴老却从来是“大手笔”,毫不吝啬。晚年两次将多年珍藏的上百幅稀世墨宝义拍,筹款上千万元支持教育事业。除了捐助家乡潮阳建小学、中学,还每年资助内蒙古10名贫困学生。今年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他第一个带头捐出100万元,倡导公益。

  夸义举 广东支教学生“是真正的时代青年”

  记者:吴老,谢谢您的爱心。

  吴南生:我早上看到你们南方日报,知道赵鹏的病很急,这三天治疗很关键。当地政府送了5.5万元,恐怕还不够。我就急着了,跟老伴商量,拿出我们两人工资中的10万元,表达一点心意。

  赵鹏老师的事迹很感人,在贵州山沟里办学10年,很难得。请你们转告他们家属,用最好的药治疗,钱不要紧,如果不够,我们还可以再想办法。

  记者:广东商学院有三位大学生过去支教了,赵老师的学生不会辍学的。

  吴南生:好。我委托你们,给那三个支教的广东大学生传个话:你们表现很好,是一个真正的时代青年。要向你们学习。

  谈教育 “我最担心农村教育问题”

  记者:您很关心农村教育。

  吴南生:前几年省里让老同志谈对“三个代表”的认识,要我带头讲。我就说,我最担心的就是农村教育问题,首先一定要让农村小孩能读上书,农民才安心。这样农村家庭才有出路,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像赵鹏这样的好人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他。一定要把人救回来,这样才对得起良心。把好事做好。

  记者:您曾两次拿出收藏多年的书画珍品拍卖,捐助教育事业,就是基于这种情结?

  吴南生:我从小没读几年书就被迫辍学,所以能让小孩子受到完整的教育是我一直的心愿。所以上次我用拍卖所得,在我的家乡汕头市潮阳区上仓村新建一所中学的教学楼、运动场,重修一所小学。

  但家乡并不是唯一原因,我是报恩。1942年,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下,党在南方的领导机关———南委受到破坏,而正是偏僻的上仓村,将方方等南委领导人隐藏、保护起来两年多之久,村民们非常好,没有人去举报,国民党特务一进村,大家就敲锣打鼓,提醒我们要小心。乡亲们这么好,应该得到回报。

  论当官 对“买官卖官”看不惯、想不通

  记者:你们当年真是提着脑袋闹革命的。

  吴南生:我们那时候闹革命,就是因为实在太苦了,想着要改变家乡、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命都差点没了,哪想到以后当什么大官?所以我对现在的“买官卖官”真是看不惯,也想不通,这些贪官怎么如此没有良心?

  当官的,心里面要挂念着老百姓,挂念着穷苦地方,不断想着为教育、文化作贡献。这样才是好官。

  说钱财 “不留钱财给儿女”

  记者:您对钱财看得很淡。

  吴南生: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不留东西给儿女。就是孙辈们结婚,每人送一幅书画。孙女出嫁,我送了一幅刘海粟的荷花。其他的拍卖义捐。

  记者:但这些名家墨宝与您结缘近50年,会不会不舍得?

  吴南生:最近去世的一个老朋友、大收藏家王世襄曾说:“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藏品的最好归宿绝不是留在自己手里变成私人财产,而是重新回归社会。

  传不过三代,这是历史规律。我已经80多岁了,老了,要将自己手头上这些与自己有缘的藏品,在晚年作出最好的“处理”。

  倡善缘 一件作品世代流传,助推文教

  记者:您曾将珍藏多年的北宋《群峰晴雪图》捐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这已传为美谈。

  吴南生:丹青翰墨,“相聚是缘”。我最近还准备捐出一幅元代名画《平沙落雁图》,给汕头博物馆,价值上千万元的。

  我时常想,比如,今年我拿文征明的一幅字拍卖30万元,兴建一所希望小学,十年后有人再将这幅文征明的墨宝拿出来拍40万元,又可以兴建一所希望小学,一件文征明的作品能够通过在世上多少代人手中流传,既能让世人得到艺术欣赏,又一代一代得到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的资金,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南方日报记者陈枫)

  ■黔粤回响

  “吴老的热心给我们希望”

  “传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我们支教团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队员们相互追问:真的吗?!真的吗?!确定?!”昨日,广东商学院向日葵天使支教团成员严惠友致电本报,表达大学生们对老前辈的谢意。

  年龄虽殊,但一起同行

  昨日上午,看到本报《赵鹏老师病情加重未来3天很关键》的追踪报道,27名曾到油杉小学支教过的广东大学生心中陡添一分忧愁:60多个社团成员全都无心听课,聚在一起,为募集医疗费烦恼。

  吃过午饭,当他们获知吴老感动于赵老师的事迹,要慷慨解囊伸出援手时,“Q群上一下子乐疯了,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踏实了很多。”“正是因为有像吴老这样热心慷慨的人存在,才让我们在募捐过程中遭受冷眼时,能一直坚持下去,一直看到希望。”社团成员陈雪株百度了一下“吴南生”,给本报记者发来短信:请转达我们的真挚的谢意———昔日改革闯将,88岁高龄仍心系教育,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感到温暖,我们有同行者。

  “等我们几个人回到广州后,要到吴老家里做客,当面致谢,不知道可不可以?”在国家级贫困县,国家一级贫困乡,峡谷里的油杉河村手机收不到一格信号。正在油杉小学“接鞭”的陈华信,通过唯一一部固话接通了与广东的联系。

  “我们依然逐班逐班地走访,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没有太好经济条件,但仍募捐到了11万。”大学生严惠友表示。

  赵鹏事迹引起媒体关注

  代课教师赵鹏在大山中自办学校坚守10年;广东大学生穿越悬崖,传递希望。经本报连续追踪报道这一群“80后”的事迹后,引起全国媒体关注。

  《京华时报》、《贵州日报》、《贵阳晚报》、《都市快报》、广东省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南卫视和贵州电视台等媒体,相继赶到油杉小学和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关注赵鹏病情、114个大山里的孩子以及3个广东大学生。

  “谢谢全国的好人对我家的帮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谢谢!”支教学生告诉赵鹏有很多人都在关注他后,妻子张梅致电本报:“也感谢你们的报道,感谢你们的老书记。”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赵洪杰 发自贵州)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