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德:语言是好医生的“第一宝”(组图)

发布时间:2018-10-03 22: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09-06 | 查看:755次

周福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他坚持“做医生是一种信仰”“做医生是积德”的信念,用“三声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在网上为患者答疑解惑收获好评如潮,被誉为“种德收福”的好医生。

  我叫周福德,1967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我赶上了好时代。1985年,我高考时立志学医,选择了学制六年的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此后一直工作在医疗一线。“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个患者给我写的条幅,可以说它概括了我从医近30年不忘初心为患者服务的精神状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医生的工作内涵和医疗的局限性。通过我自己的治病经历以及这些年的从医经验,我感觉,加强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尊严与温暖,对促进患者的康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生的语言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应引起重视。

周福德在病房为患者做检查。资料图片

周福德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资料图片

  语言在医学中到底有多重要?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件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是位列第一的“宝”,说明了医生的语言在诊疗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吃饭不规律,经常胃痛。母亲就带我去医院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看病。老中医面带微笑地看了我的舌头,号完脉之后,告诉我说:“不用担心,吃7副汤药,病情就会好转了。”7天之后,我如约而至。他告诉我:“你的病好多了,中药治疗疾病起效慢,但可以去根儿,再服3个月的药,就可以好了。”他说得真对!之后,我再也不犯胃病了。做了27年医生之后,我回忆起这位老中医给我看病的经过——其实,他跟我说的话,一半以上都是在“安慰”。但是老中医的语言、安慰对我当时病情的康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7年前,我在接诊一位患有淀粉样变性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时也给予了很多“安慰”。她得的这种病,比较有效的治疗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若不经过治疗,大约一年后就将发展至尿毒症。做完治疗后,她到我的门诊复查,身体极度虚弱,不能行走,需要由家属用轮椅推入诊室,浮肿、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等表现一点都没有好转。

  看完病之后,她问我:“医生,我的病还能好吗?”我告诉她:“能好。”她接着又问:“多久能好?”我思考后,回答她说:“两年。”

  随后,她按期来找我复查。而在两年之后,她的病情一点都没有好转的迹象。她又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思考后,依然回答她说:“能好,还需要两年。”

  4年之后,她的病情终于开始好转了!她看病时不需要家属搀扶,可以自己走入诊室了。

  6年之后,她可以自己坐公交车来医院看病了,她的血白蛋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肾功能维持正常。她和我都非常高兴。而在高兴之余,我亦深深地体会到,这几年中我的安慰起了积极的作用,医生的语言起到了“治疗”作用。

周福德(右)接受中国文明网《40人对话40年》节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赵洋摄

周福德(右)和患者合影。新华网 雷东瑞摄

  2014年,一位患系统性小血管炎的27岁姑娘进入我们医院。她两次出现致死性的消化道出血,在抢救过程中,她几度想要放弃治疗。但我们一直不放弃,努力查找病因。她日日输血,日日便血。“我还能好起来么?”患者和家属都陷入了绝望。但我相信患者会好起来。我多次周末回医院,和患者聊天,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增强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经过不懈努力,她消化道出血终于逐渐减少,最后成功地走出了医院。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见证着医疗事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对医生和患者的帮助越来越大。2008年3月4日,我在我们科率先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现在十年过去了,我尽量保证24小时之内回复患者问题,给予解答,也给予语言上的安慰鼓励。目前,我的个人网站每天访问量达1~2万人次,总访问量超过3000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我帮助了更多的人。

    工作之余,周福德用或长或短的文字展现医务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记录和患者的交流,传递正能量。图片来自周福德朋友圈截图。

  从医近30年,不管是门诊,还是网上,我都深刻地感觉到,医生的语言安慰对患者病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对患者,我坚持“三声服务”——来时有迎声、问时有答声、走时有送声,目的就是让患者感受到尊严与温暖。我在看每一位患者时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安慰”,这也许是患者给我好评的一个原因。但我相信,有温度的语言抚慰了人心,提振了信心,会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好转!(作者:周福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