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黑名单”制度倒逼企业诚信经营

发布时间:2018-09-26 11:15 | 来源:科技日报 2018年09月21日 第03版 | 查看:783次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专项抽查结果 

诚信建设万里行

本报记者 付丽丽

中秋节马上到了。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消息,该局于近期组织专项抽检月饼421批次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和判定,其中合格样品410批次,不合格样品11批次。

“监管工作最重要的手段是信息公开,此举无疑会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倒逼其诚信经营。”20日,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专家委员胡颖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胡颖廉表示,监管的本质是纠正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成因有许多,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垄断等。由于许多商品只有在体验和使用后才能体现出质量水平,消费者往往因为不掌握真实信息而受损。食品药品是典型的体验商品,因此,信息不对称成为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能否克服信息不对称,有效获取市场主体信息和信用并使其成为监管链条的源头活水。

在胡颖廉看来,信息公开主要有三方面作用,首先是倒逼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相当于准“黑名单”制度,让生产经营者时刻处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其次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从而更好地行使“用脚投票”权,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成为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决定因素。最后是增强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提高监管的严密性和靶向性。

“数据、信息公示、信用监管是相互关联的逻辑链条。”胡颖廉说,一是作为“点”的信息,如实记录企业资质、产品质量等情况;二是作为“线”的信用,各类原子化分布的信息组合到一起,便形成企业信用;三是作为“面”的信任,体现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四是作为“体”的信心,各种评信和用信整合到一起,决定了整个市场的健康程度。

当前,信息公开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制度设计不足。信息只有互联互通才能达到高效率,理想的状况是“全国一张网”。而目前监管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散落在法规、稽查、办公室等内设机构,尚未形成上下统一和对接的工作体系。尤其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之后,广告、合同、价格、产品抽检等信息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公开意愿不强。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公开信息。三是信息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阶段,低端市场的广泛存在导致企业更加注重成本优势而非质量声誉,因此出现商品价格信息过剩但质量安全信号供给不足的现象。

因此,胡颖廉认为,征信、评信、用信是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三大步骤。这其中信息归集是基础,社会评价是保障,应用范围是关键,顺次解决“有信息可用”,“有人用信息”,“信息有用”三个问题。其中,用信尤为关键,重点是“实”。失信惩戒要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一处恶意违法,处处征信受限”。

“理想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应该让各方面的激励和约束集中到生产经营者行为上,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成为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胡颖廉强调,如美国对药品审批严重失信企业和人员实施行业禁入,其资本市场对食品药品企业产品安全记录也十分敏感。我国在这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让守信者处处“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