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23 19:48 | 来源:钱江晚报 2018-09-18 A0016版 | 查看:1215次
浙中医大二院举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研讨会
研讨启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阮芝芳 蒋明 钱冰冰
图为范永升教授(中)和他的团队在为患者问诊中。
夏天还要穿棉袄,皮肤绷得像硬皮……最奇怪的病症莫过于风湿免疫系统的疾病。扑朔迷离之中寻找病根,探索良方,成为这个学科医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9月16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中医大二院)举行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研讨会,开启我省第二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作为此次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重点研究病种,防治风湿痹病的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将成为基地重点工作,风湿免疫患者有望从中获得更多益处。
风湿痹病为重点
打造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团队
据悉,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医院建设”的战略任务。为着力解决中医药创新和发展问题,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医药领域中央财政投入最大、重视程度最高、行业内外关注度最高的基础性建设项目。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遴选工作,浙中医大二院成为我省唯一成功获批建设单位,风湿痹病作为重点研究病种。
基地建设负责人、浙中医大二院院长吕伯东教授介绍,医院将以此次“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继续推动浙江的中医药创新研究与临床融合,打造成为攻关疑难疾病的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团队。
“基地建设目的在于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 ,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基地担负着高水平中医研究的艰巨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大型综合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出的转型升级新任务。对老百姓来说,基地建设会全面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可以享受到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成果。”
今后的5~10年,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病种研究的布局和支持,除了推动风湿科发展,还将带动其他优势学科的发展,着力提升中医药临床基础条件,加强优势病种和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临床疗效评价和优势方案筛选,特别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痹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构建能够承载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优秀团队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平台,推进以重大疾病为核心的共享大平台,做好创新医疗人才培养和技术持续下沉;制定促进临床研究的激励机制,研究促进科研医疗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中医临床科研新模式。为完善我省中医临床研究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为浙江省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风湿科潜心建设15年
攻克治疗难题
1992年,范永升教授成立了风湿病科的前身“风湿免疫类疾病专科门诊”,这是浙江第一个风湿病专科门诊,在全国也是最早的一批。风湿病专科门诊成立后,立马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患者,为临床研究积累了足够的样本量。
经过近11年的努力筹备和人才培养,2003年风湿病科在浙中医大二院正式挂牌成立,诊疗范围涵盖了现代医学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和传统中医的风湿“痹病”。
在范永升教授的带领下,风湿病科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良好口碑,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国家临床重点学科。
范永升教授从中医角度认识风湿免疫疾病的病机,总结出中医治疗的基础原则。
解毒驱瘀滋阴:“解毒祛瘀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疏肝运脾、益肾祛浊法”治疗痛风。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治疗药物,但其继发的感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骨质疏松等,极大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药物继发感染导致的死亡率(28.9%)与疾病活动本身导致的死亡率(28.9%)相当。
范永升教授团队率先构建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从中医治法与诊疗方案、中医证候及疗效机制和中药新药开发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42项,省部级课题36项。
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经过半年左右,中西医结合组比单纯西医治疗组的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平均少1颗左右。在减轻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范永升教授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二型九证”,其中轻型可以单用中药治疗,其他类型中医药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毒副作用。
该方案已在全国22家三甲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成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并且获得两个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地建成后,团队希望能制定出国际领先、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案,并形成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中医临床研究队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