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还玩暧昧,该敲敲警钟了

发布时间:2018-09-23 19:45 | 来源:钱江晚报 2018-09-18 A0022版 | 查看:641次

  本报评论员 高路

  如果说2015年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对于顺风车的描述——“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还有点遮掩含蓄的话,嘀嗒的宣传标语就显得非常露骨了,“每天挤公交,挤得**线都出来了!”;“如何判断TA是爱你,还是撩撩而已”……(据《每日经济新闻》)

  价值观最能说明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社交媒体和公共出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两者在场景设置上并不相通,公共出行要求安全,尽量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没有人希望,打个车自己的生活轨迹成为网上公开的信息,外貌身材成为司机饭后的谈资。而社交则不同,它一定程度上是鼓励信息的公开和交流的。

  当产品设计者有意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时,甚至刻意去迎合社交的需求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顺风车业务暗藏的风险如此之高。一旦给产品设定了这样一种取向,必定会在产品性能上体现出来,你就会想方设法满足社交的要求,给玩暧昧提供空间和机会。为什么一些平台要求上传照片,并且纵容司机言语轻佻的评论,甚至列出外貌选项供司机评价,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这些带着先天缺陷的产品如果只是网络上用一用,可能造不成太大的危害,可是顺风车业务不同,线上线下是一体的,乘客一旦上车,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作为公共出行的方式,它的使用流量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它面对的公共安全责任也非常大。以嘀嗒为例,截至2017年9月,嘀嗒拼车用户总数超7000万,车主总数1200万,覆盖全国359个城市。这么巨大的覆盖人群和使用量,道德问题就可能演变为犯罪问题,一些问题就可能被放大,缺陷就可能成为致命的要害。

  今年以来顺风车的两起致命事件上,都可以看到平台在业务设置上的缺陷,平台上留存有大量的个人信息,对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而言,容易成犯罪的天堂。这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在一次犯罪行为中成为导火索,为犯罪分子选择犯罪目标提供便利。产品设计者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也未必不明白其中的风险,但是为了商业利益,他们忽视了公共利益,为了吸引眼球,他们牺牲了公共安全。

  流沙上是建不起高塔的,玩心跳,短期内引量明显,但长期看一定会埋下隐患,滴滴的两起女乘客遇害事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当年黄洁莉对于顺风车的“性感”描述,如今看来实在是幼稚之言,既不合时宜,又缺乏思虑和远见。

  顺风车用得好是公共出行的重要补充,对于它的巨大作用,社会已经有充分认识,对顺风车业务,社会也一直有很高的支持度,只要耐心一点,踏踏实实做好服务工作,一定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回报。另一方面,因为快的以及优步中国被合并,这个市场留出了巨大的空间等待后来者来填满,嘀嗒数轮成功的融资说明市场对其未来的认可。嘀嗒与滴滴不同,嘀嗒的主营就是拼车、顺风车业务,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公司就可能停摆。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一点都不高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