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0 12:25 | 来源:新京报 2018-08-20 A02版 | 查看:2956次
社论
土地流拍,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开发商已经接收到了市场的信号,市场理性使他们不敢像以往那样在土地拍卖中豪掷千金。
山西太原市最近举办了一场土地拍卖,拿出市内热点区域八幅黄金地块进行拍卖,总面积约82.71万平方米,起拍价合计130.82亿元。这无疑是近期我国大城市土地拍卖的一个“大手笔”,太原当地媒体将其称为“史诗级”的一次土拍。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八幅地块全部流拍,而且其中六幅地块没有一家开发商报名,另外两幅地也因开发商出价与起拍价悬殊太大而未能达成交易。
太原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一线城市土地流标13宗;二线城市合计流标经营性土地154宗;三四线城市经营性土地合计流标达到了629宗。仅半年多时间,全国流拍地块就近800宗。就连房企必争之地的上海,也首次出现了市中心宅地流拍的情况。在新一线城市苏州,同样出现了多块优质宅地流拍现象。越来越多城市土地流拍,给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之下,红火多年的土地拍卖,已经开始趋冷。
在房地产市场上实行多年的土地拍卖制度本是为了给土地供应建立起更公平、合理的机制,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将起拍价定得过高,又与开发商联手哄抬地价,以至经常在一些地区制造出令人咋舌的“地王”。当地价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房价自然只能创造出更高的纪录,导致很多城市的房价远远超越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梗阻效应。房价之所以降不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地价的居高不下,推动着房价不断走高。
已经推进多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在改变我国房地产市场这种畸形的生态。中央已经明确,我国房地产市场必须坚持“房住不炒”的方针,要遏制住房价的过快上涨。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租房市场的建设。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向市场加大土地供应,而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土地流拍则明显不符合这个方向。
土地流拍,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开发商已经接收到了市场的信号,市场理性使他们不敢像以往那样在土地拍卖中豪掷千金,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显然还没有捕捉到这个市场信号,依然沉湎于当年“拍槌一响,黄金万两”的盛景之中,向房地产市场供应土地,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向民众提供住房保障,而是希望攫取更多的金钱,让土地继续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撑,以致宁愿流拍也不主动降低地价。
事实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管是从市场端看,还是从中央的政策调控方向看。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态度是明确的,地方政府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如此,土地财政也已行之不远,地方政府即应坚决与土地财政制度告别,一方面积极扩大土地供应,合理制定地价,满足住房市场多层次的居住需求,通过加大供应来遏制住房价上涨势头;另一方面则应加紧改革,培植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创造条件从土地财政中摆脱出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