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兰:村支书扎根穷山沟30年 直把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8-07-15 22: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9月 | 查看:2684次



 人物故事:

一肩使命,两袖清风,劲走群众路线

大马群山绵延几百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甘雨沟村就散落在山中的一丝褶皱里。甘雨沟村很小,小到村名都是其它村子的一句口语。甘雨沟原名叫干雨沟,再往前,叫“赶雨沟”,沟外有一个叫上窝铺的村子,这个村子的部分耕地在“赶雨沟”里,村里的人去地里干活时,常常赶上下雨,于是给这条沟起名:“赶雨沟”。

90年代初,这个仅有40多户100多口人的小村庄,村民的油烟酱醋茶都得跑六七里山路到外村去买,人均收入只有180元。由于地处偏僻,村里的姑娘都嫁到了外村,外地的姑娘不愿意来,干雨沟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1974年,年仅22岁的王素兰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当天晚上她失眠了,22岁,是一个女孩最烂漫的青春年代,浪漫应该是她生活的主题,而她,只是摸着自己稚嫩的肩膀,感觉着沉重的压力。倔强的她,决定先从自己做起,娶一个外村的人回村。不久,一个刚从军队特务连复原的军人,到她家做了上门女婿,在当时算是奇迹。王素兰从此扎根在了这个养育她的小山村。由于婆家人不同意,丈夫只是孤身一人来了干雨沟,他们的家就安在了父母的小房子里,家里必备的东西是亲戚们你家一件,我家一件给凑起来的,米面是父母接济的。由于墙体薄,缝隙宽,冬天,房子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冰霜,每天早上,她用饭铲先铲下墙上厚厚的冰霜,每次都能铲一大箩筐。窗户是用几张麻纸糊的,四处透风。如果在炕上做针线活,还得在腿上围一张被子。看到这种境况,当时任村支书的王廷信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她说:“孩子呀,快回婆家吧,哪里出了金矿,而且不管怎么,还有几间不透风的房子”,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没事的”。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她都没有动摇改变家乡面貌和引领村民致富的勇气和决心。

她说,作为村干部,我不能嫌弃自己的村子,更不能为了自己的享受而丢下群众不管。如果我跑了,群众就能过上好时光了,那我连夜逃跑。

70年代学大寨时,开山、挖石、造梯田,她和男人们一样战斗在水里、泥里,上百斤的石头,一大箩筐的沙土,都没有使这个全县出了名的铁姑娘屈服,就这样,200多亩的土地垫出来了,但是她的腰却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痛,现在一干重活就疼得直不起腰。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为了积极响应上级援唐号召,村里人没有愿意去的,看到这种情况,再想想那些失去家园的同胞们,她日日夜夜做丈夫的工作。(开始丈夫也不同意)。去唐山,等同于上战场。丈夫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责任心一直流淌在血液里,但是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扔在这个贫穷山沟里,他着实不放心。但是在她的坚持下,最终丈夫还是同意了去援唐,丈夫去唐山的日日夜夜里,她也总是偷偷流泪,那时的通讯设备还很落后,没有人能告诉他丈夫的安危,直到看到丈夫急切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的那一刻,她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有人问她,你后悔当初的决定吗?她斩钉截铁的说:“不后悔”。但在心里和丈夫说了无数个对不起。

王素兰担任甘雨沟村党组织书记已经25个年头了,有苦有乐,有喜又忧,她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当村干部不好,但是我觉得只要你心里装着百姓,事事为老百姓着想,大家也会把你当做一家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村民能生活的好一点,在我退休后,不要让老百姓骂就行了”。既简单又朴实的愿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素兰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

一把汗水,两行泪珠,汇流幸福清泉

1989年王素兰挑起全村一把手的担子时,早已在她心里构想了不知多少回的往沟外迁村的思路才在她的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对于王素兰迁村的想法,多数的村民还是持犹豫的态度,群众都劝他,算了吧,这么大的事,难啊!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王素兰不仅找遍了县里和乡里的有关领导,还自己跑到省里、地区向有关领导汇报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0年张家口地区领导到该村调研时,王素兰描述的全村搬迁前景,令在场的人不住地点头称赞。随着15万元的搬迁资金拨付到位,一向刚强硬气的王素兰,在收款签字时,始终没有控制住涌出眼眶的泪水。

在搬迁的过程中,王素兰把自己家的盖房任务全部交给自己的男人,他的丈夫的再次默默地承担了这一切。而她却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帮助其他村民购买建筑材料和联系有关事宜上,在她的精心组织下,原计划三年完成的搬迁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其中经历的种种,只有她自己能深深体会到,直到现在,搬迁时发生的一件件事还总是浮现在她的眼前:当在搬迁过程中,自己亲自抬起死人棺木的时候;当丈夫因为她只顾别家不顾自己家和她生气的时候;当村民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家刚盖起的四间瓦房的瓦全部砸碎的时候;当她每天晚上从新村回家,老感觉后边有人跟着,头也不敢回的时候;当她为了赶进度,住在还没有盖好潮湿的村委会房子里,每天啃着冷馒头的时候;当回到家,看到十二三岁的儿子和女儿自己做饭的时候;当父亲病重自己不能守在床前的时候……

但是当她看到村民住进整洁明亮房屋的时候,一个个光棍娶上媳妇的时候,无业村民能在附近砖厂做工的时候,她脸上总会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而那些所经历过的酸楚和流过的泪水,成了她永远的回忆。

老干部王春感慨地说:“这孩子,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做到了,男人都难吃下的苦,她吃下了”。

一路坎坷,两句誓言,直把旧貌换新颜

水,是令甘雨沟人最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新村址处在两个村子的中间地段,与哪个村合用水源都非常不便,每到干旱季节,村民们常因为水的问题与邻村发生争执。王素兰深知,没有水不仅全村人畜饮水问题不能解决,更谈不到将来的发展。

王素兰发誓,一定要让村民喝上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王素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跑了市县多少个单位和部门,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也曾设想过带领村民义务挖渠从10公里的沟里引水进村,但所有这些想法都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悬而未决。2005市房管局包扶干雨沟村,王素兰抓住这一机遇,再次向领导提出了解决水的问题,并诉说了本村多年来缺水和盼水的酸甜苦辣。她说:我当书记两次共30多年,跟水打了半辈子交道,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不了,我退下去也会不甘心的。房管局的领导被她的诚心所打动,先后为该村投入资金204万元,在村里打深机井一眼,并修建了蓄水塔,把自来水引到了农户家中,从此彻底解决了本村人畜饮水难题,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就是从通水的那一刻起,干雨沟改名为甘雨沟。

搬迁新村和水源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王素兰就此止步,她想的是让全村的面貌更漂亮,让全村的百姓更富裕。2005年至今,先后投资130.2万元,拆除不合理建筑19处,修整残墙断壁45处,硬化街道5000平方米,修缮村委会房屋8间,建设太阳能淋浴室1处(2间),新建5个公用厕所,安装路灯25盏,农户的门楼全部张贴了瓷砖、粉刷了大门,栽植绿化树500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2007年,她自筹资金10万元,建成了拥有17只种狍的特种养殖基地,从而带动村里的村民发展特种养殖,村域经济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如今的甘雨沟村一栋栋瓦房错落有致,村庄四周的树木和花草郁郁葱葱,水泥街道宽阔平坦,休闲之余还能在健身广场看到村民们矫健的身姿、孩子们互相追逐的背影。“现在出门看不见鸡粪、羊粪、莜麦秸遍地了,街道干净了,有好衣服、好鞋也能穿出去了。”村民李大爷高兴的形容着村里的变化。

一路走来,她始终坚守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朴实理念,对群众胸怀爱心和真情,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一名村支书,她把整个村子看成了一个大家庭,而她就是家长,不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一次,村里的王建华喂奶牛的时候被牛角戳中了大腿动脉,流血不止,送到张家口医院的时候生命垂危,但是医院要1.6万元的押金,要是白天还好说,但是半夜去哪里弄钱,这时,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让儿子连夜把1.6万元现金送到了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王建华不但保住了性命,庆幸的是腿也没事,还能干农活;

村里的王文广儿子娶媳妇,家里没钱,她背着王文广以自己的名义从信用社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每年过冬的时候,她都会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买煤,添置过冬的棉衣服……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她同样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村民们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她商量,已经70多岁的老人刘义说:“她一直把我们这些老人当家人看待,不管她当不当村书记,她永远都是我们的好女儿”,多么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老人对她的真挚情感。

王素兰,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支书,在建设新农村的路上,引领致富,倡导文明,带领村民们过上了祥和幸福、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同时她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1992年、1998评为张家口市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获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县长特别奖,1995年、1997年获得崇礼县“三八”红旗手称号,199519972002200520062007被评为崇礼县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先进个人、“一好双强”村书记, 2008年被评为张家口市“一好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2012年被授予河北省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养殖女能手荣誉称号,她两次被评为张家口市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县人大代表。

山民给她的评价只有一句:她是我们的好闺女!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