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9 22:15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7月09日 第A10 | 查看:989次
北京站汪维信工作室成立11年,老人自学软件为旅客指路,已成北京站广场“一景儿”
6月6日,东城区党员义务指路亭队长汪维信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6月6日下午,汪维信工作室(原名北京站党员义务指路亭)不到12平方米的小屋子内,4位老人正在给来往的游客指路。尽管当天天气高温预警中,老人们仍然热情不减。
问路的人一拨儿刚走,一拨儿又至。“‘打的’150都不够,您就坐门口那公交,俩人10块都用不了。”“您说这地儿我还真没听过,我给您查查。”汪维信拿出手机,把眼镜扶了扶,眯起眼睛看着,“您前边红绿灯左转,始发站,有座儿。”
这里已经是北京火车站广场东南角的一景儿,满天广告林立,“党员义务指路亭”的招牌显得与众不同。虽然这里新的名称是“汪维信工作室”,但是“‘党员义务指路亭’的名儿不能去掉”,汪维信认为,这是一个让旅客们可以信任的名称。
一边指路一边研究“捷径”
2007年奥运会前夕,一群热心肠的“老北京”们在社区组织下,来到北京站提供指路服务。2009年底,已经退休的汪维信加入了北京站东社区第一党支部,他一听说这里的党员义务指路亭,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汪维信曾经在北京市电线电缆厂工作,当时六十刚出头的他在指路亭里算年轻的,“时间挺充裕的、闲不住”。一段时间后他就想,“能够指好路总得做点儿什么。”2011年夏天,他编纂了一本《指路手册》。经过对此前类似手册的反复的订正和修改,这本手册细致到北京景点、医院、公交枢纽、高校、酒店等的换乘方法。
由A4纸打印、从未发行过的小册子,为指路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2015年,已经经历了至少5次更新重印。直到智能手机地图软件、微信的到来,老人们指路最终“鸟枪换炮”。
北京站东社区工作人员赵靖璞说,汪师傅是义务指路亭第三任队长了,被成员们称为“科技指路第一人”。“六十多岁人就研究手机,现在玩得特溜。”
“我儿媳妇教我用地图软件,我一学才知道,现在线路变化快,来不及熟悉,网络地图方便多了。一点全知道了。”
汪维信说,有一次,一个人来问一个公司地址,说就在北京站东街。“我在北京站35年,没听说这个公司啊。上网一查就在对面恒基中心,写字楼里有好多公司,如果不借助网络搜索,即使在这里待了30年的人也未必知道。
2017年汪维信遇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包头的老人。“他问我道河(音)肛肠医院怎么走,我当时一蒙,没听过啊,上网一查是一家新开的医院,地点偏僻。”汪维信说,老人告诉他,为了给儿子求医,听闻这个医院不错便动身来京。汪维信帮老人查询到地址之后,又给了老人北京二龙路医院的地址和行车路线。“北京人都知道二龙路,让老人多一个选择不是?”汪维信说,老人听了汪维信的介绍挺高兴的,希望能对儿子的病有所帮助。
帮助路人不仅仅是指路
不仅是指路,老人们力所能及的事做得更多。
赵靖璞说,汪维信做队长的这几年,确实想出了不少便民细节。比如,外地来京旅客经常到了北京站就耗光了手机电量,汪师傅就准备了一个多插头的充电宝。
汪维信说,手机的种类太多了,安卓插头,苹果插头,准备多项插头的充电宝才能满足大家需求。“电话亭都撤了,有些人到了北京,手机没电。不过我们这里有电话给他打,解决燃眉之急。”
汪维信工作室还有个“零钱盒”,遇上公交车自动投币的,有些人还真到这里问能不能换点零钱,“确实管用”。
“充电,打电话,旅游资讯,遇到困难能帮助就帮助。”汪维信觉得,指路亭不能局限于指路,得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个小小的指路亭,19位平均年龄达68岁的“老年团”。其实还做了很多被外人看来“超服务范围”的事。一次,一个佳木斯的旅客拿了7个包,爱人本来要来接站,结果没来。正在值班的马大金推着自行车,帮助人家,“那自行车前面车把拴着包裹、后车架还驮着,直接推着行李给人家送上了车。”除此之外,绑行李,缝背包。这些事情在指路亭的“大爷”“大妈”看来,都是小事儿。
去年7月22日,一名法国小伙和女友来北京玩,两人本来只是在指路亭内充电,闲聊中,马师傅帮着他们制定了旅游线路,两人特别高兴,没想到一个“老北京人”能给他们制定一份接地气的游玩计划,如今老人们还同他们有着微信联系。
“我就觉得光指路太单一了,老百姓南来北往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力所能及又不费什么事儿,干嘛不帮人解决问题。”汪维信说。
社区助力指路亭坚持下去
如今,指路亭最老的成员是82岁的向进福,社区建议老人休息,老人都不愿意。老人说:“你们不要我,我就去别的地方指路去。”汪维信说:“社会需要这样执着的人。这些老人能够坚持11年,关键在于大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奉献。
70多岁的马大金去年“入党”。“我这一辈子干工作都挺踏实的,瞧着大家伙比我贡献都多,没想到老来还能入党。”马大金说。
除了“自己愿意”,汪维信觉得,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指路亭根本不能坚持下去。
“李志东的儿媳妇生了龙凤胎,家里一下子增加两口子,家里得有多忙?但她没缺过岗。真有逢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让老伴儿过来。”汪维信至今记得儿子儿媳教会自己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和地图软件。“都是家人帮忙教会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也坚持不了这么久。”
社区也在做老人们的后盾。指路亭已经从十年前的一把伞、几个马扎,变成了一个有暖气和空调的小亭子。汪维信说,最忙的时候,一个班、两个半小时内,最多将近300人问路。老人们说得口干舌燥,居委会就给配备了饮水机,由专人送水。
老人们有一个本子,帮人一次就画一道,五次就能凑一个“正”字儿,这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满是正字,十年来本子已经堆了个小山。根据统计,指路队成立十多年,老人们为70万人次提供了帮助。
2007年指路亭刚成立的时候就提到过“坚持下去”,汪维信觉得,这话说出来容易,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坚持一年两年容易,坚持11年更不容易。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数大的人越来越多了,生病的老人也增加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咱得后继有人不是?”
汪维信想让记者“打个广告”,他说:“欢迎有奉献精神的人加入进来,仍旧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傅们的积极性也应该爱护起来,大家一起坚持下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洋
如何推荐身边奋斗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知道(xjb-jingshier),点击“北京榜样”,回复信息或留言至后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