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届慈善论坛开幕 激活平民慈善力量

发布时间:2009-11-22 16:16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09-11-19 | 查看:1883次

  江苏省首届慈善论坛邀请近200位专家学者和慈善组织负责人昨天齐聚南京,共同探讨现代慈善文化。如何激活中国巨大的平民慈善力量,成为关注热点。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慈善捐赠80%来自民间相反,中国的慈善捐款长期以来仅有10%来自普通百姓。但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平民的慈善激情像活火山一样,终于爆发。2008年,我国内地公民个人捐款总额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首次高于企业捐款;内地个人人均捐款34.66元,是2007年的近14倍,完全改变了此前国内捐款格局。

  “慈善富矿不在富人那里,而在千千万万个平民身上。不过,平民慈善要大发展,首先要扫清旧的制度障碍。”淮安市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金山的论点得到很多与会者的认同。

  刘金山介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每年需救助的困难群众多达20万人。与庞大的受助者相对应的,却是陈旧的慈善理念——“让少数有钱人回报社会”。实情却是,由于本土民营企业少、规模小,“留本付息”的大额捐赠模式一直难以推开。所以,淮安市级慈善总会目前可用资金仅为700多万元。但去年淮安为抗震救灾募集的6000多万元善款中,超过90%来自普通市民。这就表明普通民众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心资源。

  但是,淮安作为一个拥有500万人口的地级市,在公共场所极少有方便百姓的慈善捐款箱;在无大灾的情况下,除一年一度的“一日捐”外,几乎没有其他有影响的捐赠活动。同时,“救助模式陈旧,善款得不到妥善利用,也是老百姓不买慈善账的原因。”刘金山说,我国的慈善组织及管理人员大多有党政工作背景,慈善运作有明显的行政烙印。不少地方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济混为一谈,很多还停留于逢年过节发放钱物,慈善基金成为“政府的钱袋子”,统筹调配。“这些东西不改,慈善就很难成为‘透明的钱袋子’,公众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伸援手。”

  “除了打破旧框框,发展平民慈善还需一支领军队伍——慈善义工。”《南京慈善》主编熊正鹏提出这样的观点。“义工,也叫志愿者,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在全国范围内,注册慈善义工的出现还是近年来的事。”以南京为例,该市刚刚于去年年初成立慈善义工部。汶川地震后,这支年轻队伍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受到社会好评。到目前,南京慈善总会注册义工已达6000人,注册团体33家。但和人口总数相比,这只是沧海一粟。

  还有不少专家表示,平民参与慈善不仅需要体制和人才保障,更需要一种氛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素英倡议:要做到“快乐慈善”和“人人慈善”,激活捐赠者自我奉献的能量,让慈善成为一种有趣的、快乐的、创新的、给予启发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感受。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力认为,媒体在其中责任重大,媒体应当传播现代慈善价值观,突出慈善的大众性。在国外,慈善机构日常最大的工作经费支出就是宣传费用。当前应特别重视网络媒体的优势,汶川地震中数亿网民参与了在线捐款;8天,腾讯网友在线捐赠突破2000万元,创下互联网最高捐赠纪录。

  “企业的慈善文化也能直接影响公民个人。”朱力举例说,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的义举,就在网民中形成了“要捐就捐一个亿(义),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客观效益。企业的行为不但给员工带来了尊严与道义归属感,还影响了员工的慈善意识。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慈善意识不断碰撞作用,必将使平民慈善喷发惊人的能量,中国慈善事业的希望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