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2 09:0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22日 05 版 | 查看:1130次
冷转运是武汉市汉阳钢铁厂高温车间的一位退休工人,今年73岁。
冷转运的一生,平平淡淡。
16岁,他在汉口惠济理发厅做学徒;19岁,成为南海舰队一名战士;24岁退伍,被分配到汉阳钢铁厂,直到退休。
没有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履历,短短两行字就可以概括。
但有一些事,在心里打下了烙印。
他记得在理发厅做学徒的第一天,师傅故意考验他,钱这儿丢了一枚,那儿落下一张。下班后他清理卫生,把那些钱码好,交到师傅手里。师傅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你来我这里,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当兵后,在他们驻扎的海岛上,没有正规的理发店。冷转运从第一个月的津贴里拿出4元,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开始义务给战友们理发。
逢年过节,也给岛上的居民理发。
打那时候起,给人免费理发成了习惯,并跟了他一辈子。
1969年,复员参加工作后,厂里有一个澡堂,冷转运在澡堂里设了一个免费理发处,为车间600多名工人服务。别人下班就走了,他回到家,要经常比别人晚上2个小时。
1995年,冷转运退休了。他闲不下来,在居住的四新社区设了个义务理发点,每月1日、15日,以及逢年过节,为人理发。这个理发点名气越来越大,别的社区也常有人慕名而来。
他是一位普通人,他帮到的人,比他还平常,其中很多其实属于社会中的弱者。
江夏区有一家老年公寓,附近几里路没有理发店,这里的老人,面对理发难、理发贵的问题,一筹莫展,求助于媒体。冷转运在电视里看到了,主动上门服务,还笑称自己是去解决老人们的“面子问题”。
社区里91岁的刘全智老人,老伴多年前去世,儿女也住得远。冷转运每月上门为她理一次发,顺手还把家里的体力活儿干了。
一位街坊老太太过世了,老太太的儿子找到了冷转运,请他为逝者理发、整理仪容。因为停电,冷转运又跑到工厂,找到200米长的动力线,为老太太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理发。
这种事,他做过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为啥不忌讳,他说,这有什么忌讳的,都是四邻街坊,能帮就帮一把嘛。
一年除夕,一位中风老人的家属打电话到社区办公室,想要冷转运上门服务。社区主任觉得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冷转运也是儿女绕膝的大家庭,哪会有时间上门服务呢。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通了冷转运的电话。冷转运正在小儿子家吃团圆饭,他反而劝社区主任不要推掉,不能让老人失望。在问清地点和联系方式后,他吃过午饭就赶回来给老人理了发,让老人过了一个干净清爽的年。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理发点,还是上门为人理发,他都自带水杯,连大家的一口水都不喝。
也有些他经常上门服务的,家属过意不去要给费用,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愿意帮助大家,不是为了钱,我虽然没得到钱,却得到了钱所买不来的快乐。
这种快乐,带来了冷转运内心的平静,也带给了这个家安稳。
冷转运老两口都是退休多年的工人,每个月加起来,也不过有5000元多一点的退休金。他们居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单位分的老公房。
他们家位置偏远。从武汉市中心出发,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楼房楼梯逼仄,陡,是那个年代简易公房的显著标志。
房间有40平方米,客厅放了一张复合板餐桌,角落里有一张桌台,上面是一台老式12英寸康佳电视机,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标志性产物。除了这些,客厅再不能容下别的东西。
里间卧室里,并排放了张双人床和一张高低床。双人床归老两口,高低床上铺,存放着些旧物件;下铺,如果哪天孙女留了下来,就属于她们。
屋角,摞着几个陈旧斑驳的箱子。冷转运现在用它们装书。
冷转运的大儿子冷海波说,自己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而是“正二代”——正能量二代。如果用金钱来衡量,这些年,父亲靠理发也许能积攒下买个房子的钱,他的选择虽然不能带来钱,却给全家人带来了满足感,一家人都为父亲自豪。
6月12日,在武汉被评为“最美家乡人”之前,冷转运默默无闻,走在人群里也毫不起眼。但他如一滴水,微不足道又锲而不舍,温润着自己身边的那一片空气或土地,并且永不枯竭。
张培昂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