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1 08: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21日 05 版 | 查看:1365次
最近,我们课题组对全国13家二三级医院2014年住院的全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做了调查,结果非常惊讶地发现:80%住院CAP患者都是轻症,按规矩可以安全地在门诊治疗,不需要占用宝贵的病床资源;另外,25%的CAP患者在住院当天就已达到出院标准。该出院了,为何还继续住院?很多人会讲出一大堆理由,如:医保比例门诊低,而住院高;医院对床位使用率有要求,不能空床;患者(老人)在家里没人照顾,家属强烈要求住院等。不守规矩(指《呼吸疾病诊疗指南》——编者注)是重要原因。
不懂规矩很可怕,但如果我们知道规矩摆在那里,却说一套做一套,更可怕。规﹑矩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不需要提醒的自觉。本来,规矩和文化没有交集。但是,好的文化需要规矩来保证。好的文化从来不是写在墙上的,好的文化根植在大家的心里。在团队初建的时候,当大家还不习惯好的文化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觉习惯的时候,就需要把好的文化固化下来,写成规矩。
在医生团队中,最不能容忍两种不良文化:不讲规矩搞关系,不负责任找借口。我甚至听到个别年轻大夫在公开场合说“哥们儿”“关系好”,非常刺耳。
医生群体是最不能讲“关系”的群体
医生是掌握了高等医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医生群体,是最不能讲“关系”的群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对于生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不能重来。
我们是医生,一个好的医生每天门诊、病房、ICU照顾病人,不停学习新知识,带教实习和住院医生,开展临床科研。医生每天忙个不停,哪有时间搞关系?一个有实力的医生,哪里用得着搞关系?当个好大夫,需要关系吗?当个好大夫,难吗?当大夫,哪个病人不是自己看的,哪一篇文献不是自己读的?靠别人,能当好大夫吗?
医生“讲关系,好好好”,受损失的是患者。每一个大夫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因为病历书写错误,教授查房把年轻医生写的病历扔到楼下;查房时,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教授严厉训斥,年轻医生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满头大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们成长以后,怀念着的、感激着的,是这些不跟我们“讲关系”的师长和教授。
每个诊疗常规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相信这句话已经融入每一个医生的血液里了。每一个诊疗常规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按规矩办,病人和医生就平安;不按规矩办,风险就在眼前。按规矩进行操作,按规矩安排检查,按规矩用药。永远按规矩行医。
不管在门诊还是病房,医生开每一条医嘱前,都需要反复问自己是否按规矩用药?这条医嘱真的是患者需要的吗?这条医嘱符合诊疗常规吗?如果符合,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有没有潜在的副作用?有没有可能少用药?
最怕从一个医生口中听到“这个病人不归我管,这件事和我无关”
任何一件事,小到出一次门诊、预约一次检查;大到创新一项新技术,不可能没有困难。在病房里,我们最怕从一个医生口中听到“这个病人不归我管,这件事和我无关”。有时候,病人病情严重,虽然医生经过努力,还是治疗无效死亡了。家属向医生了解病情,实际上是想获得一个安慰,一个来自专业医生的安慰,因为家属也自责,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这时候,一个好医生会说“抱歉”,而不是“和我无关”。
在一个团队中,哪件事和我们无关?医生承担了一项任务,同时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当然,有时候,任务无法完成,确实与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合理性有关,有时候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也不能说:这事和我无关。失败了,不要紧,分析原因、教训也是收获。
让完善的制度为好的文化保驾护航
一个拥有好的文化的团队首先是一个守纪律的团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这条纪律就定义了解放军的文化。有了这样的纪律和文化,老百姓就喜欢解放军,认为解放军和自己是一家人。
遵守劳动纪律也是对医生最起码的要求。准时出门诊、准时交班和查房、准时开始手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三环主路上莫名其妙地堵车,慢慢挪动着开车过去发现前面并没有交通事故,原因是某个司机不按规定的车速行驶,莫名其妙踩刹车,后面一连串的汽车刹车,造成拥堵。医院是一台联系紧密的机器,一个医生不守时,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其他部门患者的正常诊疗。
好的文化需要用制度保证。一个团队的管理者需要花时间仔细判断并不断补充制度,让完善的制度为好的文化保驾护航。有了制度还要广而告之,让每个人知晓医院和科室制度。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让制度去说话,让制度去管理。
在制度面前,每一个医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你是院长、科主任还是刚工作一年的年轻医生,遵纪律守规矩和捍卫制度是需要自信和实力的。制度保护有实力和自信的医生。
一个医生加入一个团队,就是认可了这个团队的文化,就要遵守保障这个团队文化的规矩。相反,不守规矩的医生只能离开这个团队。一个没规矩的医生走不远,也干不长。
曹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