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4 19:54 | 来源:南方周末 2018-06-11 10:29:03 | 查看:2682次
许阿姨的弟弟在帮她按摩和泡脚,她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6月上旬的上海,室外闷热喧闹,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走廊尽头,却超然宁静。病房里,几位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晚期肿瘤患者正在闭目休养,所有的喧嚣都被挡在了门外。
和普通病房不同,这里更有家的感觉。墙壁被特意布置成了暖色调,连关怀室的床单被套都是小碎花,病房里摆着新鲜的绿植,让人顿感生机勃勃。
这里是上海最早一批设立舒缓病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病房收治的对象,基本都是被三甲医院明确告知没有“治疗价值”的晚期肿瘤患者。安宁护士朱菁菁服务的患者,平均只剩十来天生命。六年来,三百多名临终患者在这里走完了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舒缓病房的朱护士在为病人准备药品。(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朱护士和护工在为许阿姨洗头和按摩头部。(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这天,趁精神尚佳,72岁的许阿姨让朱菁菁和护工为她洗了个头。这位肝癌晚期患者一生讲究体面,即便身处病房也想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甚至打趣让朱菁菁替她修眉。
5月21日,许阿姨住进舒缓病房。家属和朋友不在时,朱菁菁常陪她聊天。这几天,她敏锐地觉察到老人精神状况变差了,声音不怎么发得出来,癌痛也加重了。
在舒缓病房,患者将不再接受创伤性的治疗,而是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为主。医生努力地让生命末期的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在身体油尽灯枯之时平静地走向终点。
2012年,上海将推广临终关怀进社区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率先在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临终关怀科(病房),开展居家和社区舒缓疗护。
入住舒缓病房,首先要经过医生门诊,并经过简称KPS的生存期评估标准评分。但不同于三甲医院病房的一床难求,舒缓病房的入住率并不高,十张床位往往只有四五位患者。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护士长董慧英说,这与很多人对“舒缓”理念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关系。
这两年,情况有了很大好转,但患者和家属的思想也常有反复。“有些患者病情稍有稳定,家属立刻提出要输液、要积极治疗。”董慧英这样描述家属的纠结心态。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会徒增患者的心肺负担。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疼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不舍以及对生命的留恋。
镜子中映射出许阿姨微笑的面容。(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病房里的床位经常因为病人的离去而空出来,等待下一位病人的到来。(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一位病人即将入住病区。(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董慧英介绍,一些患者常常会因为疾病变得消极焦躁,而家属长年累月付出悉心照料,加之一些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便会变得脆弱,怨气和矛盾也就不免会出现。
“我们常常成为病人与家属之间沟通的桥梁。”董慧英说,相比其他病房,舒缓病房的护理人员每天投入得更多,除了需要关注病人身体状况之外,更要密切留意病人的情绪、精神、灵性需要。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中经历的分别不会太多。但对于舒缓病房的医护人员而言,这个科室成立的6年里,10张病床,300位临终病人,兜兜转转,由生向死。
(编者注:原标题为:《陪你走到生命终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