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8 19: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2-02 | 查看:1214次
初冬的阳光,普通的房子,一个清瘦的老人安静地坐在屋前,久久地望着远方,等待儿子回家。
老人为了这一天,她等待了多日,甚至几天夜里没睡安稳觉。
2008年11月2日,极其普通的一天。
老人从上午10点一直等到12点,还是没有等到儿子杨庭标回来。
12点23分,儿子打来电话说,梅花敬老院一位老人突发疾病住院了,正在医院陪同老人,下周休息日再回家。
“唉……”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里的老人(梅花敬老院),和我一样,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啊!”
对79岁老母亲,杨庭标有太多的愧疚。
“母亲是癌症晚期,做了手术。所以,过年没回家,我一直过意不去。”2006年3月11日,杨庭标回忆起那年春节,就不停擦眼泪,“母亲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过几个年。我年初三回到家的时候,兄弟姐妹四个背着母亲抱头痛哭。”
杨庭标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父亲去世得早,在杨庭标的童年时代,全家五口人,就靠母亲一人挣工分养活。“母亲太苦了。那时候,油胡馇子(一种油饼)都很难吃到,偶尔做一块,母亲把它分成四份,给我们四个兄弟姐妹,自己从不吃。”
1985年,杨庭标入党了。1987年,杨庭标进入交巡警大队四中队,成为一名普通干警。
1992年冬,杨庭标调到梅花镇交巡警三中队。与交巡警三中队相隔200米的地方就是镇敬老院。一次,杨庭标执勤回来,看见一位老人在路边突然倒下。
“老人当时好像病了,半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我赶紧把他送进医院,幸亏抢救及时,老人很快脱离了危险。他告诉我,他住梅花敬老院。我就送他回去。”
那是杨庭标第一次走进梅花敬老院。刚到门口,一股难闻的臭味就扑鼻而来。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里面只有床,住着六七个老人。走进厨房,锅碗都没有洗,堆在那里,还残留着干了的玉米糊糊。杨庭标心底有些酸楚,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第二天,杨庭标带着钱和衣服,来到敬老院。看到老人床上的被子非常单薄,与妻子商量后,杨庭标又从家里拿出2000多元,购买了被褥、棉衣等物品送到敬老院。从那时起,一有空,杨庭标就买了东西去看老人。
1996年,杨庭标升任交巡警三中队队长。上任后,他在全队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主题是梅花敬老院。
“我发动所里的干警,与梅花敬老院搞警民共建。”在杨庭标的号召下,更多的交巡警走进了梅花敬老院的大门。
“第一次去,每人从工资中拿出50元,购买了被褥、煤球、棉衣等物品送到敬老院。”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经常有人带着鱼、肉、米、面、衣物等,去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一年四个节更是一个不落。
杨庭标眼中,梅花敬老院的老人如同亲人一样,他说,自己对老人的感情与对母亲是一样的,有时,甚至更多。
去年8月,天热得出奇。杨庭标坐在办公室里,总也放心不下。他担心,体弱多病的老人们,怎能经得起酷暑的折腾?杨庭标想给敬老院的每个屋里装上台扇,“一个台扇也就100多块钱,我回家跟爱人商量后,她立即拿出700多块钱说,随你花吧。”谁知,杨庭标赶到敬老院一看,乡党委已经给老人的屋子里装上电扇了。杨庭标索性把700多块钱都买了西瓜。“一共买了3000多斤,足足装了两辆拖拉机。”
从外貌上看,杨庭标是个粗线条的人。但他照顾老人这么多年,却一直有个细致的原则:每次送东西,总是平均分配,不能“偏心”。一次,杨庭标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看一个老人咳嗽得厉害,就悄悄问院长,什么能止咳?院长回答说,冰糖。杨庭标立刻花200元买了70斤冰糖送来,“当时有35个老人,每人2斤。”
2000年,是杨庭标一家最难熬的一年。“妻子从供销系统下岗了,儿子上初中,母亲跟我们过,一家人每月收入才1000多元。”但杨庭标没有因此放弃帮助老人,他从不跟老人们提起这些,他在老人们面前总是乐呵呵的。
2003年春,妻子还没找到工作。此时,杨庭标接到通知,因为被市局记三等功,发奖金1000元。杨庭标领了钱,没和妻子商量,就到集市为敬老院老人买了年货。事后,妻子生了他好几天气,但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他有那份心对待别人,才有那份心对我和家人。”
17年来,杨庭标慰问老人花费的钱与物,少说也有5万元。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庭标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被记者捕捉“曝光”。2005年以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新华日报》、《宿迁日报》、中新网等多家媒体,都对杨庭标的事迹做了报道。更多的人认识了他,同时,更多的人受他的感召,也加入到敬老的队伍中。用梅花敬老院院长的说法,杨庭标就是梅花镇的“爱心大使”。
2006年,已是杨庭标与老人在一起的第15个年头。年初,杨庭标被调任泗洪县交巡警大队车管所所长,即将离开梅花镇,到几十公里外的泗洪县城上班。
离开梅花镇之前,杨庭标又去了梅花敬老院。老人们早已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拉住我,泪流满面。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他们是怕我从此再也不来了。”杨庭标在老人面前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我杨庭标还能爬得动,不管调到哪里,我肯定会经常来看你们。”
杨庭标曾经收到一条陌生的短信:“17年敬老,我对您的精神非常钦佩,但不知道你能否坚持下去?”杨庭标没有任何的思索,只回了一个字:“能!”
“第一次去梅花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时候,我没想到自己会坚持这么多年。今天回想起来,当时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但现在,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拽着我去做这件事。与老人们在一起,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杨庭标是快乐的。他说,看见那些孤寡老人们每天脸色红润,和普通人一样享受着人生乐趣,安详地老去,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来源: 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