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河南“爱心女孩”郑秀珍

发布时间:2018-04-22 22: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5-05 | 查看:2581次

  郑秀珍,1984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是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在她23年的风雨人生路上,尝遍了痛失父母、被迫离学、艰难谋生等诸多不幸,然而,在党和政府及乡邻亲友们的关怀下,她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奋发向上,爱心回报社会,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无私救助、默默收养并精心照料因患间歇性精神病而流落到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荒山上的博爱县许良镇范庄村老人郭秀琴,时间长达近两年之久。她的事迹、品质和精神,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下了生动感人的注脚;学习宣传她的典型事迹,对进一步树立三门峡乃至河南的良好形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时的郑秀珍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勤劳善良,母亲温柔贤惠,哥哥活泼可爱,一家四口人其乐融融。然而在她四岁那年,比她大五岁的哥哥突然得病去世。受不了巨大刺激的母亲伤心过度,精神恍惚,并于1999年瘫痪在床,不久丧失语言功能,于2003年离开人世;父亲于1999年遭遇车祸,肋骨骨折躺倒在床,痊愈后再次发生不幸,于2007年3月因撞车事故身亡。命运的不济,不仅使郑秀珍成了一名孤女,更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打击。但是,郑秀珍在挫折和不幸面前没有屈服。上学期间,党委政府、邻里乡亲和老师同学多次给她减免学费、捐款捐物,给她以无私的支持、关怀和帮助,使她幼小的心灵深深感受到组织的关爱、人间的真情和中华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她勤奋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因父母卧床需要照料而被迫离开学校后,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扶持,不仅使她树立了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使她懂得并切身实践了知恩图报、感恩必报、思恩常报的传统美德。一方面,她爱老尽孝,精心照顾多病的父母,另一方面,她宽厚仁爱,从不怨天尤人,而是自立自强、努力追求新的生活。

  2005年8月12日,21岁的郑秀珍与男友王清华干完农活回村时,在村边发现一个蓬头垢面、奄奄一息、神智不清的老人,二人不避脏臭,把老人救回家,精心照料了一年零八个月时间。在此期间,郑秀珍和为了照顾老人而破俗入赘的男友王清华于2005年腊月结婚,和“捡来的母亲”一起共同组建起一个特殊而温馨的家庭。老人没有劳动能力,甚至许多时候生活自理还需别人照料,还经常发脾气、到处乱跑,但郑秀珍对她不离不弃,像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为她洗衣做饭、求医买药、染发买衣……对她耐心引导,精心照料。带着这个“捡来的母亲”,她和丈夫及婆婆一家人不顾自己生活困难,共献爱心,让身患间歇性精神病的老人郭秀琴重获生命并逐步恢复了健康,最终让老人安全、健康地回到了焦作市博爱县许良镇范庄村的家,在当地政府和群众中引起了轰动;带着这个“捡来的母亲”,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她自立自强,信念坚定,勇于战胜生活的重重磨难,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屈奋斗;演绎出一曲新时代下优秀青年报答党恩、回报社会的宽厚仁爱、急公好义、敬老至孝、自强不息的动人赞歌。

  发现郑秀珍同志先进事迹后,渑池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学习宣传郑秀珍同志感人事迹、可贵品质和宝贵精神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大河报、东方今报、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三门峡电视台、三门峡人民广播电台、三门峡广播电视报、焦作日报、长江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梅州日报、南国警察等10余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及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10余家门户网站,以及河南商都网、北方网、南方网、山西新闻网、贵阳信息港、中国江苏网、福建在线、广西织梦网、青城在线、浙江都市网等30余家地方网站对郑秀珍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来源:河南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