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6 21: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1-03 | 查看:1236次
邮递员,一种身份普通而工作异常艰辛的劳动者,若按“行规”,邮递员一般干上三到五年,就该“转行”了。然而,吴桥县邮政局却有一位30岁的“老”邮差,18岁就开始了单车送信生涯。12年间,他每天上下车几百回,不知磨破了多少条制服裤;12年间,他投递报刊800万份,信件140万封,无一差错;12年间,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把那质朴无华的爱洒满200里邮递路。他的名字叫苏海兵,吴桥县铁城镇人。
圆了童年绿色的“梦”
苏海兵1996年中专毕业后进入县邮政局当上了乡邮递员,1998年被调回,负责吴桥县城300余个投递点的投递工作。他当邮递员,按他的话说是“命中注定”。小时候,村里经常有邮递员来送信,那漂亮的绿色制服和帅气的形象让他对邮递员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他总是跟着邮递员挨家挨户跑,一直追出村好远好远,直到那绿色的身影消失在视野中。
长大后,小海兵的梦实现了,真的成了一名邮递员。18岁的他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却也吃尽了苦头。记得那年八月十五,风刮得特别大,车子蹬不动,他只好推着走,天黑了,才把信送完。中秋佳节,只有空中的一轮圆月伴海兵同行,他感到了害怕,感到了孤独,也感到了委屈,泪水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回家后,妈妈对他说:“孩子,坚强起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相信,你一定行!”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他走过了12个春秋。
100余封“死”信变“活”
几年前,苏海兵分拣信件时,一封写有“请务必查找”字样的台湾来信引起了他的注意。再仔细一看收信人地址,不禁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由于老城区改造,信上的地址已荡然无存。这如何是好?若按规定,此类无主信件可原址退回,可苏海兵知道这封信来自祖国宝岛台湾,非同寻常,或许,这封信写满一位临终老人对大陆亲人最后的情话,或许……
揣着这封信,苏海兵找派出所,找居委会,最后还是查无此人。万金家书,耽搁不起。送信途中,到处打听,历时半个月,终于找到了收信人季成绪的新家。敲开虚掩的木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启门而出。“您是季成绪大爷吗?”“是啊,什么事?”“这里有封台湾来信,您看是您的吗?”听到“台湾”两个字,老人忙拆信观看。他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热泪打湿了薄薄的信笺。他嘴唇颤微微地说:“谢谢你同志,这是我的信,是我的信!这是我失散了40多年的弟弟写来的。”原来,当年他弟弟随国民党军队避难到台湾,从此杳无音信。季成绪说:“谢谢,谢谢,要不是你,我们兄弟恐怕只有在梦里团圆了!”
还有一年高考后,一位名叫张晓宇的学生被天津大学录取了,可信上地址写的是老地址,住户已经搬迁。几经周折他才找到了晓宇的新家,可家门紧锁,一家人回老家了!为了不误事,他马上骑车30多里,找到了张晓宇的老家,把录取通知书交到了张晓宇的手中。张晓宇紧紧握着通知书,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封信装着一颗心,咱不能轻易退。”多年来,苏海兵坚持不轻易退疑难信件,将100余封“死”信变“活”。
当了两年挑水夫
苏海兵当乡邮员时,经常路过金字王村王中堂夫妇家。这对夫妇从沈阳退休后,回吴桥居住,每月的退休金由在沈阳工作的女儿寄回。但两人都已年过七十,行动不便,每月跑几十里路取汇款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难事。于是,苏海兵经常用自己的钱先垫付汇款,免去老人奔波之苦。
1997年一个雪后清晨,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苏海兵已穿梭在白雪皑皑的乡间。当行至金字王村时,他刚好碰上王中堂老两口在犯愁:缸里没水吃了,谁来挑?苏海兵说:“大爷,我挑吧!”说着笑呵呵地拾起扁担,替老人到几百米远的井边挑水。雪后的路光滑泥泞,海兵几步一个趔趄,为老人挑了三担水,才灌满了缸,顾不得喝口水,就又踏雪送信了。苏海兵没想到,这水一挑就是两年,平时老人换面、换煤气、看病、买药,苏海兵都操心。老两口说:“小苏比亲儿还亲。”
小事记了六大本
多年来,苏海兵有个习惯,出门总是将一个记事本带在身边,哪个村有多少人口、多少养殖户、多少小工厂,谁家有体弱多病的老人,哪家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孩子他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到现在整整记录了6本。在这个本子上,记者看到这样的内容:王王春波,由于订阅《老人世界》没及时收到,所以不再订了,明天给老人好好解释;东街老李有糖尿病,抽空建议他订《健康之友》……
2003年非典期间,人人自危,信息无法正常传递。苏海兵深知这些信件和报刊里有着父母的嘱托,游子要报的平安,党的最新部署。想到这些,苏海兵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一一记下,并一一消毒后,一件不少地送到了各个投递点。由于工作突出,受到了县委的表彰!
已是全国“模范投递员”的苏海兵打趣说:“12年了,我走过的路有70多万里,但我不后悔,我还要走下去……”
来源: 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