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期间究竟派出了多少支敢死队?(4图)

发布时间:2018-06-05 14:18 | 来源:澎湃新闻 2018-06-05 10:08 | 查看:959次

  胡博

  敢死队,指作战期间为达成某种目的,从军中挑选一批勇敢的、不怕死的军人组织一支突击队,在不惜代价、不计伤亡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因此敢死队又常被称作为“送死队”、“送命队”。作为敢死队的一员,能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还得以幸存,是十分不易的事情,这样的军人可谓军中翘楚、寥寥无几。奇怪的是,近年来,自述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敢死队”的老兵不断出现,数量颇为可观,似乎令人觉得在台儿庄战役期间,每天都有敢死队派出,且敢死队队员幸存几率很大。

  其实在民国时期,“敢死队”这个词出现的并不多,因为在当时的军队中,“奋勇”才是“敢死”的真正代名词。“奋勇”者,即鼓起勇气、冲在最前面的人。每逢作战至关键时刻,奋勇队往往会对一次战斗、乃至一场战役起到决定性作用。行文至此,笔者不禁好奇,为什么有许多老人说自己参加的是敢死队,而不是奋勇队呢?或许是为了便于我们现代人理解?亦或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那么,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究竟派出了多少敢死队呢?笔者现以参战部队所编写的原始战斗详报作为基础略作介绍,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笔者在下文中仍以“敢死队”来代替“奋勇队”。

  明文记载的“敢死”

  台儿庄战役起于1938年3月4日,止于4月18日,主要包括滕县战斗、临沂战斗、台儿庄地区战斗(含外围各村庄的争夺),以及之后的峄县、枣庄战斗。台儿庄起初由第31师的一个步兵团防守,随即变为整个第31师,继又增加第30师、第27师、独立第44旅,以及最后赶来解围的第20军团。我们如今所说的“敢死队”多出现在台儿庄地区的战斗,即发生于3月23日至4月7日的一系列战斗。笔者所依据的部队战报,便是前述各部于战役结束后所编写的《战斗详报》。

台儿庄战役

  根据战报记载,第一次出现敢死队的时间是在3月30日晚上。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日军攻占了台儿庄东南部,第31师副师长康法如(重伤)以下伤亡300余人。而在西北角的战斗中,由第91旅代旅长王冠五指挥的部队则将攻入城的日军击退,但仍有不少日军占据西北角负隅顽抗。

  为了迅速解决西北角战斗,使主力回攻东南部,第31师师长池峰城下令组织敢死队,以期一战便将西北角日军予以歼灭。命令下达后,第31师所属各部官兵“多自报奋勇誓歼该敌者,如不成功即自杀复仇报国绝不生还”。池峰城“阅报后,对官兵沉痛壮举,深为感奋,当圈定57名,各悬奖洋30元,由时营长(笔者注:时尚彬)率领”。

  当天晚上8点,57名敢死队员佩带日军钢盔“潜形挺进”、“以炸弹手枪纵火冲杀”对西北角的日军发起进攻。遗憾的是,由于“院落深重、交通复杂”,这次进攻没能达成预定目的,仅“夺取敌掩蔽部五,房舍数幢,西北城角敌区益形削弱”。

  第二次出现敢死队是在4月2日凌晨。当时日军已有不少部队攻入城内,第31师虽顽强抵抗,但伤亡较大,已无力顾及整个防守区域。因此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于4月1日下午亲下令,命在外围掩护作战的第27师师长黄樵松抽调所属步兵第157团第2营入城增援。为了能够突破日军在城墙东北角上的防线,黄樵松特地在全师范围中挑选了250名敢死队员,交由第157团第2营营长孙遇贤指挥,作为率先突破日军防线、保障第2营全部入城成功的突击部队。挑选完成后,黄樵松还集中敢死队员训话,“激烈勖勉”,敢死队员则“士气旺盛,咸欲共拼一死,以雪百余年之国耻”。

孙连仲

  2日凌晨1时,已经抵近城墙并完成准备工作的250名敢死队迅速发起进攻。这些敢死队员们“前仆后继,大呼杀敌”,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成功突破日军防线,并在占领东门后又继续向城内突进,第157团第2营乘势攻击入城,并“占领数处要点及碉楼”……“毙敌数百余名,夺获战利品甚多”。这次进攻一直打到下午2点,城东被完全收复。是敢死队发挥最为出色的典型战例。

  第三次出现敢死队是在4月4日晚上。当时由汤恩伯指挥的解围部队第20军团已经对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发起进攻,并切断了城内和城外日军的联系。在此情况下,第31师师长池峰城决定从守城部队中再次编组敢死队,以期“扫荡”城内日军。

池峰城

  经过挑选,这次的敢死队计编成三部,其一是从步兵第175团挑选100名,其二是从步兵第176团挑选50名,其三是从步兵第181团挑选50名。以上三部由步兵第157团第2营营长孙遇贤统一指挥,于当天晚上9点,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对大庙方向的日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小时的激战,敢死队“奉勇敢牺牲之精神终将大庙之敌扫荡占领”,完成了既定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进攻除了俘虏2名日军士兵外,还缴获了一份日军的重要军事文件,从中得知城外日军已有部分开始撤退。

  以上三次,即为参战各部中有明确记载为敢死队的事迹介绍。不过笔者相信,在整个台儿庄战役期间,肯定不止派出过这三次敢死队。此外,在其他进攻和防御作战中,也不乏比敢死队战事更为惨烈的战例。

  明确记载的增援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人在回忆时都说自己是敢死队队员呢?笔者猜测这可能与入城增援的部队有关。上文提到增援部队入城时需要突破日军的防线,他们势必会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并产生为数不少的伤亡,因此增援部队同样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不少老人觉得自己参加的就是敢死队。

  那么,在台儿庄地区战斗期间,究竟派遣过多少部队入城增援呢?我们不妨继续通过参战各部的战报来一探究竟。

台儿庄战役

  第一次增援是3月26日晚上9点,第200师炮兵第52团(战车防御炮)第8连奉命进入台儿庄,所属一个排配属西关守军,一个排配属北站守军。

  第二次增援是3月27日晚上8点,在外围作战的第31师步兵第181团战斗营(由该团第1营、第2营残部并编),由营长张聘三率领进入台儿庄,接替西关的守备任务。

  第三次增援是3月28日晚上10点,第30师步兵第176团(欠第3营)团长袁有德率部进入台儿庄,随后投入到西关和街巷的战斗中。

  第四次增援是3月29日凌晨2点,第31师副师长康法如率领师特务连所属一个大排进去台儿庄增援,随后指挥第30师步兵第176团(欠第3营)承担起反攻西北角的任务。

  第五次增援是3月31日下午3点,第30师步兵第176团第3营进入台儿庄,归还步兵第176团建制,随后投入战斗。

  第六次增援是3月31日晚上9点,第30师步兵第175团团长吴明林率领所部和第31师步兵第181团第3营进入台儿庄增援,随后在西北角对正在攻击守军的日军发起进攻,日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不支,被迫撤退。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台儿庄守军第一次陷入危机,第31师在战报中也认为这是“战况已属最严重阶段”,所幸的是援军及时赶至,才稳定了战局。战斗结束后,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特奖5000元予增援部队。

  第七次增援是4月2日凌晨1点,第27师步兵第157团第2营营长孙遇贤率领所部及敢死队(250人)进入台儿庄,即本文中第一节所提到的第二次派遣敢死队战斗。

  第八次增援是4月4日上午7点,第27师步兵第157团第2营营长孙遇贤再次率领所部进入台儿庄增援。该营在4月2日进入台儿庄后与日军接连战斗两天,因“粮弹两缺,困于核心”,在未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突围而出。这次是孙遇贤以待罪图功之身再次率部入城作战。当天晚上9点,孙遇贤指挥第三次组建起来的敢死队对日军发起反攻,并立下重要战功。

  以上八次,为参战各部战报中有明确记载的入城增援数。我们可以看出,从3月26日开始到4月4日为止,几乎天天都有增援,如将这些增援部队理解为“敢死队”,那倒确与老人们的回忆相近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