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3 21:5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6-01 13版 | 查看:1723次
本报记者 王君平 商 旸 原韬雄
金世元,第二届国医大师,现年92岁。在评选出来的三届国医大师中,他是惟一的药师;而在药师中,他也是惟一的国医大师。
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求真、恶假、重道德。从业近80年,他大力推崇地道药材,自己通过多年研习和实践,能够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走南闯北中,他把中药版图和中药材较真本领印在自己脑中。有了辨药的真功夫,伪货、掺假货,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
“羌活,伞形科植物,有蚕羌、条羌、大头羌,这是蚕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向围在身边的弟子们讲解,“这是种植的,大家注意,种植的和野生的相比,形状有很大变化。”
作为货真质优、药效独特的代名词,地道药材被他大力推崇、积极倡导。从业近80年,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
他就是国医大师金世元,被尊称为“国药泰斗”。
辨药:眼看、手摸、水试,练就辨伪真功夫
金世元房间的墙上悬挂着“和风盛世,杏林新元”8个大字,巧妙暗藏着老人的名字,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和中医药的不解之缘。
“我这脑子里呀,装的全都是中药。一闭眼,各种药的鉴别特点、功效,就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过。”已逾耄耋之年的金世元,一谈起中药,就打开了话匣子。
接受记者采访,他直接从药谈起。中药包括三大类,植物药最多,每种植物药用部位不同,有的是部分入药,有的是全草。以花来说,花入药的有17种,花朵入药的有4种,其他用花蕾。人们常说的西红花,入药的不是整朵花,而是花的柱头部分。
“你看下《中医药》23条。”金世元竟然一字一句地把这一条款完整地背下来。他解释,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比产自其他地区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
“药材品质是由原产地的地理气候决定的。”金世元说。上世纪60年代,浙江的浙贝母曾引种到北方,专门搭上棚子,但还是引种不活。
药材究竟地道不地道?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金世元就能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从药典来说,性状是第一项,检查方法包括形、色、嗅味。留兰香冒充薄荷,留兰香是薄荷属植物,但薄荷是叶腋生花,叶是对生的,而留兰香花长到上头,味也不对。假药难防,关键是练好辨别真伪的真功夫。
“每到一地,我都要实地观察药材生长全貌,虚心向药农学习。”金世元走遍了大江南北的中药材主产区,对地道药材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当时交通条件有限,不少地方只能靠两条腿走着去。背着水壶干粮跋山涉水,金世元见到了药材是如何从幼苗到成材的。
一幅全国中药版图渐渐印在他的脑海中。什么样的药是好药,哪种药疗效更好,在走南闯北中,他练就了一套娴熟的中药材较真本领。
地道药材经过加工变成饮片,中药炮制必不可少。别看是简单切片,也是个技术活,学问不少:越坚硬越要切薄,反之,疏松的药切成厚片。以天南星为例,需经漂洗磨成细粉,与等量牛胆汁拌匀,待胆汁完全吸收,晒至半干后切成小块。中药炮制,去的是毒性,增的是药效,被金世元称之为“核心技术”。
打假:特聘为专家帮着规范各地药材市场
据亲传弟子、首都医科大学的罗容介绍,在三届90位国医大师中,金世元是惟一的药师;而在药师中,他是惟一的国医大师。
当年,金世元通过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师资格考试”,拿到了中医师资格证。弃医从药,源于当时北京市药材公司总经理焦景成的一席话:“中医缺人,中药也缺人啊!像你这样既懂医又懂药的人就更缺了。”
这份割舍,或许留下了些许遗憾,但医药兼通皆精的金世元,成就了中医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常年为地道药材奔波呼号的金世元,行事作风尽显地道本色。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国中医药知识竞赛。他的学生徐宝成当时在组委会,在填写金世元的学历一栏时,不假思索地写上了“大学”。金世元严肃地说:“老师只念了几年私塾,没有学历。这样填不对。”老师的实在,让徐宝成既惊讶又感动。
求真,必然伴随着恶假。金世元对假冒伪劣药的痛恨、抨击,故事颇多,为业界津津乐道。
金世元曾发现北京市面上有两种“牛黄清心丸”、两种“苏合丸”,虽然名字相同,但成分差异很大,实际效果截然相反,误服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金世元的上报,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随后冒用药名的两家药厂被叫停。
“种类多、剂型多,加上现在需求量大,中药的确管理难。但只要不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对人们身体有害的,只要我发现,就会及时抨击。”金世元说。他辨识地道药材的专长,在打假、规范中药材市场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就由原来的5家发展到117家。伪劣药材层出不穷、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展开“地毯式”检查。年近古稀的金世元被特聘为检查组中药鉴别专家。
要取缔一个市场,必须拿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河北某中药材专业市场时,金世元在一个车前子药摊前停下了脚步,他随手抓起一把凑到鼻子前一闻,抬头对摊主说:“这货有问题。”摊主不肯承认,随行的人也认为车前子价格不高,应该不至于造假。听罢,金世元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车前子没有香味,但这份却有香味。香气闻着很熟,很可能是荆芥子掺进去了。”事后一查,果然掺假。
假药不但得一眼看出来,还得说出门道,让卖假药的心服口服。金世元的眼力和认真,令检查组成员深感敬佩,最终117个市场只保留了17个。
传承:带徒不光教知识,还教他们药道
既是第一期学生,又是第一批学术传承人,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中药师翟胜利是名副其实的大弟子。
金世元负责北京卫生学校中药专业的筹建,直到2007年,年过八旬才退休,翟胜利是他的第一届学生。1990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第一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传承指导老师,金世元成为惟一一个中药指导老师,翟胜利成为首批拜师弟子。
金世元说:“我带徒弟,不光教他们知识,还教他们药道,作为中药人的职业道德。治病救人的事情,可不敢马虎。”
最让翟胜利难忘的就是跟随金世元实地探访,他说:“从药材种植基地到中药饮片厂,从访问药材市场到上山采药,我们看到了中药制作的各个环节,真是广开眼界,大长见识。”
“淡竹叶和苦竹叶都长在南方,但用法还是有区别的。”金世元像一本活药典,信手拈来,学生们和金世元在一起,时常感觉自己对中药的了解实在太少了。金世元的课总是很生动,讲中药就像讲故事,天文地理、引经据典,对每一品种的来源种类、生态环境、产季产地、采收加工,甚至产量多少的了解,都可以准确具体到让人吃惊的程度。
在金世元家的茶几上,有一串手指肚大毛茸茸的植物,像佛珠一样串在一起,这是止咳良药化橘红,它的地道产地是广东化州。并不常见的化橘红,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学道具,来金家的学生、弟子都有机会仔细把玩。
耳闻不如目睹,技艺真传离不开自身的感悟。同仁堂的细料库是其经济命脉所在,绝对禁止非本库人员进入。但为了教学,为了中药人才的培养,金世元多次找公司领导商议,最终成行。首批学术传承人李京生说,当进口天然牛黄、落水沉香等珍稀药材摆在眼前,金世元在旁一一讲解形状特征,自己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强化记忆,药材的真谛就此深埋心中。
“现在地道药材正在渐渐减少,且不说加工的问题,原材料的保证至关重要。还有药材的鉴别要点,再不总结,恐怕都要失传。”金世元说。
罗容是金世元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传承博士后。罗容说,传统的中药鉴别技术已经定型,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要运用现代技术去挖掘提高,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全面传承。
“我都90多岁了,能带弟子有限了。你们要尽快组建个团队,把中药绝活传承下去。”金世元对孙女金艳说。
在北京市朝阳区卫生计生委的统筹下,包括李京生、鞠海、于保墀、金艳、罗容等在内的亲传弟子,成为《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工程》指导老师,有13名中药师和48名中医大夫有幸成为金世元再传弟子,形成了朝阳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团队,并率先在朝阳区建立了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团队。据不完全统计,金世元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开展专业培训中,各地参培人员达千人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