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山东侯佃波:坚守使命写赤诚的好医生(图)

发布时间:2018-06-03 17: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0-01 | 查看:1023次

坚守使命写赤诚——记莒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侯佃波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兢兢业业、医术精湛的模范;在患者心里,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充满爱心的医者。朝来夕往,他以满腔热忱温暖着广大患者的心;上下求索,他以坚韧和顽强攻克了医学上的一个个难关。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结合,他用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走出了无私奉献、关乎民生的从医大道,他就是主任医师、莒县中医医院副院长,莒县政协常委,莒县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卫生部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协作组成员侯佃波。

上下求索练“妙手”,精益求精除病痛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求学时的侯佃波就已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为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广泛涉猎相关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理论知识具体化,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侯佃波毕业于沂水医专,带着对家乡的依恋,他回到了莱芜的一个乡镇医院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在乡镇医院工作期间,他凭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救治病人和钻研业务上。80年代的乡镇医院医疗条件较差,面对有限的诊疗设备,他也失落和彷徨过,但当他看到乡亲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他暗暗下定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要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任。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手术、危重病人抢救等业务,过去许多想都不敢想的外伤、急症抢救,在侯佃波的努力下开展起来了。为提高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侯佃波最大限度地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的一手材料,对于危重病人,他总是亲自看护,有时连吃饭都在病房里,随时记录着患者病情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他所做的病情记录能详细到分,三年下来,他写的病历足足装了两麻袋。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得以认可。他深知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他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他始终把医德作为医生的灵魂。乡镇医院大部分患者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为了给群众提供便捷周到的医疗服务,他放弃了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亲自到医院周边的村庄上门免费义诊,这在当地几乎成了定例。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的呼唤,他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就这样,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他也因一腔爱民之心,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

侯佃波清醒的认识到,当好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仅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和技术,这也是一名好医生最基本的条件和素质。1986年3月,侯佃波因工作需要调到了莒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条件的改善为他潜心研究业务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他把求学期间的业务书籍通读一遍,努力做到在实践中研究,在总结中探索,积极向老前辈和同事们学习,并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作为自己的目标。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他积极到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大医院学习进修,同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挤时间到外地一些先进的医院和高校观摩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大胆创新。针对现代新技术更新快、新知识层出不尽的特点,他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加强学习和对外联系,及时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和技术,并尽快地加以推广应用。为了学习新技术理论,他压缩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广泛阅读前卫的医学理论专著,作了大量的笔记,这奠定了他技术不断突飞猛进的坚实基础。

1992年,侯佃波到山东医科大学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为学到过硬的技术,他白天跟着研究生学习头部解剖,自己买模型反复揣摩,直至了然于心。晚上,他查资料、写心得,有时为弄懂一个问题,他要步行十几里到教授家登门求教,回到宿舍后顾不上吃饭,先把问题记录好,再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在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侯佃波逐渐成为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专家,他所在的科室业务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他牵头成立了莒县第一家脑血管研究所,推动了莒县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所采用的脑出血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技术,达到在不开颅的情况下了创伤小且即可清除的水平。这一技术的应用,使众多的脑出血病人在生死存亡关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侯佃波是一个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了知识体系“博”与“精”的有机统一。2001年,他与山东省血栓病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日照分中心,集中研究血栓,并与青医附院联合攻关,率先采用了融栓技术,成为重要的学科领军人物之一。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尽求索艰辛的侯佃波凭借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叩开了一扇扇成功的大门。为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他针对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病人所致的偏瘫、脊髓病所致的截瘫,积极开展康复工作,成立了鲁南地区首家以治疗偏瘫、截瘫为主的神经康复中心,建立了PT室、OT室、ST室,添置了神经功能康复仪,实践证明,系统的康复为该类患者的预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他在治疗头痛、眩晕、癫痫、神经痛、神经症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等疾病方面,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众多的疾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办法,遏制了病情,解除和病痛。2003年,他参与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与内科保守治疗临床对照研究的课题攻关,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莒县脑血管研究所也被卫生部、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确定为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单位,同年底,在重庆微创技术研讨会上受奖,2004年,他又参与了山东省微创清除术对25——40ml基底节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还参与编写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一书,在国家级杂志发表25篇,省级16篇,在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6篇,荣获日照市科技进步奖4项,县级8项,通过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鉴定1项,受到社会专家学者的赞赏。

情注患者苦为乐,大爱无言暖人心

梵高曾言:“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侯佃波已经成为爱心使者的金字品牌,在他管理的病房里,患者几乎天天能看到他的微笑,侯佃波再忙也要抽空到病房与患者谈心,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心理上存在的顾虑,使他们保持一种平和的最佳治疗状态。无大爱,难以成大医。侯佃波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在他眼里病人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需要温暖的话语,需要实际的关爱。基于此,他在点点滴滴中让广大病人享受到来自药物之外的精神治疗,做到了笑脸对病人,关心献病人,话语暖病人。他经常说:“医生不但技术要高,还要有情感,有同情心。患者有病已经很不幸,精神上经济上都承受着很重的负担,医生除了尽最大努力诊治外,还要在精神和经济方面给病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千方百计为患者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让他们早日康复。”这就是医德的最好诠释,也是一名医生崇高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在侯佃波那里,凡经他诊疗的对象,无论高低贵贱贫富,他都一视同仁,精心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提供最优良的服务,以至情至爱温暖每一位患者。对于一些经济困难或者无助的病人,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在心灵上给他们以极大的安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一位医界前辈曾说过,当一名好医生,要有政治家的冷静,艺术家的热情,还要有慈母般的爱心。而侯佃波就是这样的一名好医生,凡是他治疗过的病人无不被他的精湛医术折服,又为他视患者为亲人,心系患者的赤诚之心所感动。在他的心目中,患者的病情是最大的事,他心中最牵挂的人也是患者,他说没有比看见自已治疗的病人康复出院再高兴的事了。

有一位同志从楼上摔下,伤及大脑,病情十分严重,送到医院后多个科室都感觉抢救极为困难,后转到侯佃波所在的神经内科,看见病人和家属的痛苦,他二话没说迅速地投入到抢救中,以最有效的方法减轻病人的痛苦,全力将患者的病情稳定住。因病人情况危急,为了抢抓治疗的最佳时机,他迅速和上级医院联系,一看时间已是深夜两点,他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带上几包方便面连夜赶到省城济南,向专家说明情况并请专家前来会诊抢救。车到达济南时已是凌晨5点,为尽快接到专家,他啃了一包方便面后就守在专家的宿舍楼门口,就在接上专家向回返的途中,恰巧车出现故障,时间紧迫,病情万分危急,疲惫不堪的他强忍着饥饿和劳累,自己花了600元钱打的将专家接回来,此时侯佃波几乎要虚脱了,想到患者病情紧急,他用凉水驱赶睡意,坚持协助专家做好最后的术前准备,当日下午3点,手术圆满结束,看着病人脱离危险,他却劳累的一头倒在了值班室的排椅上。经过紧张的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我这条命是侯医生帮我捡回来的,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病人感激地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又充溢着一种怎样的道德风范?

对于高龄危重病人,侯佃波更是细心看护,一丝不苟。2006年8月4日晚11点,一阵急促的铃声把他惊醒,原来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出现输液反应,并一度昏迷,病人家属哭着给他打电话,侯佃波连外套都没穿就跑过去为老人诊治,望着昏迷的病人,侯佃波觉得比自己的亲人还着急,他根据老人病情制定了两套最佳方案,一边组织抢救,一边召集相关科室主任会诊,为密切关注老人的病情,侯佃波每隔20分钟就亲自为老人检查一次,后来索性守在病人床前,两个小时后病人醒了,但高烧未退,为给病人降温,侯佃波带着医护人员忙到了深夜两点,在治疗措施不见效的情况下,他实施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二套方案中有一种治疗仪器需到北京去购买,事不迟疑,侯佃波安排专人看护这位老人,自己乘车火速赶往北京,就在快到北京的途中,他在通过电话询问老人病情时,得知老人的高烧已经退下来了,这时侯佃波忐忑不安的心才平静下来。

多年来,侯佃波将让“病人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倾听患者的心声,主动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灵的交流来减轻他们的病痛。在对病人进行积极救治的同时,他还对病人关心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根据病情的需要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调养计划,这些指导不但提高了疗效,也使病人感到温暖和鼓励。他还经常对患者做一些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讲解有关卫生科学知识,解除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些经济困难或者无助的病人,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并在心灵上给他们以极大的安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我县龙山镇一位病人患了脑出血,病情紧急需马上救治,但因其家庭困难,连住院押金都交不起,见此情景,侯佃波主动为其垫付押金并通过申请帮他减免了部分医疗费,该患者痊愈后对他感激不尽。我县浮来山镇一病人患有偏瘫,家境贫寒且行动不便,听说侯佃波能急人之困,随打电话向他求助,侯佃波接到电话后,亲自驱车赶到患者家中,免费为他上门会诊,看到患者生活困难,侯佃波就在第二次上门会诊时将家里的衣物带一部分帮扶他,有时顺手买些滋补品给他,如今这位患者已完全康复并通过外出打工逐渐富裕起来,还与侯佃波成了朋友。近年来,他先后资助困难病人60余人次,资助贫困失学儿童8人次,无偿捐献钱款衣物达6万余元。对于高难度手术,他更是全力以赴,力求完美。2007年12月,我县一青年脑内大量出血,情况紧急,再加该病人患高血压已五六年了,体重达240多斤,侯佃波整整一个晚上没睡觉,他查资料、做准备,制定了详细地手术方案,手术当天,他开创性地用了长达7厘米的穿刺针,准确地直达血块处,仅用12分钟高水平地完成了手术,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找侯佃波就医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十分忙碌,但是他十分高兴,他认为这是病人对他的信赖。有些病人或者家属为了感激他,有的给他送礼物,有的请他吃饭,都被他婉然谢绝了。

同心协力创事业,和谐共赢谋发展

侯佃波为人谦逊大度,顾全大局,在工作中,他勇挑重担、率先垂范,为此,他成了作风硬、业务精、经得住考验,能打硬仗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还是一位十分注重团结协作的人,当一般医生时,他虚心向大家学习,当科室主任时他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使自己所在的科室年年被评为先进科室,当了副院长后,他更是注重发扬团结协作的好传统,尽职尽责为发展,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分管的业务抓出特色、抓出成绩。同时,积极团结班子内的同志和广大职工,靠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着大家,形成了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侯佃波都积极倡导和谐共赢的理念,引导大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他总是任劳任怨,在病人多、工作人员少、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加班加点,超负荷的日夜奋战,有时带病上班,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他认为事业是大家共同干出来,合力是在团结中产生的,他所在的科室形成了为病人着想、想病人所难的良好氛围。他始终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工作谨慎细致,服务周到温馨,他所带的队伍被称为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服务一流、团结向上、群众信赖的铁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他本人被日照市人事局、市卫生局记“三等功”一次。

对于下属,他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举办讲座和业务交流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他经常和年轻医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逢年过节,他始终带头值班,尤其是从外地招聘来的青年大学生,过年过节离家远,不能和亲人团聚,他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给他们以亲人般的温暖;有时他还让自己的家人做好饭菜给忙碌的值班大夫送去。

面对成绩,侯佃波从未自满自傲,对于荣誉,他总是淡然视之。在平凡的工作中,他始终以医者的崇高使命来激励自己,以更高的医德和更加精湛的医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谋健康的事业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在为民服务中奋发前行。

来源: 山东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