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5 14:0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1 | 查看:1948次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潘淑兰把2000元钱送到村小学,给孩子买文具。今年“五一”,潘淑兰还给每户村民称了两斤牛肉、一斤白糖。多年来,潘淑兰帮助乡亲、扶老助幼,捐款捐物计30余万元“村里有淑兰这样的人,是俺们的福气”虽然不知道潘淑兰的家在哪里,但记者却轻而易举找到了她。因为,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卜老桥村,没有一个人不认识“潘奶奶”的。
凭着老乡的指引,记者来到了位于公路边潘淑兰的弯管厂。走进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放置的一个个证书、奖座、奖章。“感动孟村”、“省三八红旗手”、“扶残助残”、“五好家庭”、“敬老助老”等各种证书有二三十个,让人有点“目不暇接”。
潘淑兰自己说,这些荣誉里面,她最看重的是“助老扶老”,因为她最心疼的就是村里那些少人照顾的老人们。张洪如是卜老桥村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见两位老人可怜,潘淑兰心里很不是滋味。从1998年起,逢年过节,她把米、面、油送到老人家里;冬天冷,她买了电暖风搬到老人炕头上;下雪了,潘淑兰首先想到了张大爷,她带着儿媳做好了被子、褥子,捎上蛋糕、牛奶,带上电褥子,直奔老人家里。“买被子虽然方便,毕竟不如自己做的暖和、舒服。”去年,潘淑兰精心照料了快十年的张大爷含笑走了,见到记者,张大妈抹着眼泪说:“淑兰真是好人啊,村里有她这样的人,是俺们的福气。”
其实,像张洪如这样得到潘淑兰照顾的老人,在卜老桥村还有很多。每逢老人节,潘淑兰会为村里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毛坎肩、被褥、蛋糕、水果。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又让潘淑兰惦记起了村里的老人们,她买来上等的棉花和布料,利用晚上的时间,赶做出了80床厚棉被送到老人们的家里。村民刘德福说:“村里没有一个老人没受到潘奶奶资助的。”20多年了,见谁家老人没有暖和的被子,谁家老人没有毛衣、棉衣,她就赶紧去置办;逢年过节,她都会拿出钱买各种生活用品,挨个发到老人们手里。去年,村里建养老院,她马上拿出钱来给养老院捐资。建成以后,她还经常拿出几百元,买上吃的喝的,去养老院转转,看望老人们……“我是我妈的独生女,我很疼她。我觉得,别人的老人就跟自己的一样,都得有人管、有人疼。”潘淑兰道出了自己对村里老人的爱。
“潘奶奶,我永远忘不了你”“我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我找到了县妇联……多亏了潘奶奶的无私资助。要不,我这个学就上不了了……我感谢您,潘奶奶!”这封信是一名叫李国伟的学生写给潘淑兰的。这样的信件,潘淑兰抽屉里有一大叠,因为她资助过的贫困生太多了,看着孩子们写给他们眼中尊敬的潘奶奶的信,记者被打动了。“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潘奶奶说,只要有潘奶奶,就有你们上学的机会。”这是潘淑兰给孩子的回信中最常说的一句话。
1998年,村里要盖教学楼,当时正赶上潘淑兰买卖赔钱,可她觉得建学校是千秋大业,自己不出点力心里愧疚。回到家,她想方设法凑了一万多元送到村委会;施工期间,她每天定时把汽水、雪糕、包子、方便面送到建筑工地,还出钱给学校装上了电暖气。1999年夏天,潘淑兰在报纸上看到某地学生中暑的新闻,想到了村里的小学没有风扇,马上买来了24台风扇送到了学校,还拿出了2000元买了吃的送给学生们。从2000年至今,潘淑兰每年都会拿出至少3000元,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和孤儿。在她的影响下,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把自己积攒多年用来办后事的1000元钱也拿了出来,捐给了村里的失学儿童。
不止是本村的孩子经常受到潘奶奶的帮助,邻村的贫困孩子也同样能感受到她的一颗真心。如月是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大许孝子的一名贫困女孩。和大多数接受过潘奶奶资助的孩子不同,她不是通过书信,而是当面和潘奶奶交流情感。在如月10岁的时候,潘淑兰带着5000元钱,来看望学校的贫困孩子们,认识了家庭相当贫困的小如月。听如月流着泪讲述着自己的不幸经历,潘淑兰当场泣不成声。过了几天,潘淑兰又来到了学校,这一次,她专程来看望如月,她给如月留下了几百元钱。潘淑兰把如月搂进怀里,告诉她:“有潘奶奶就有你,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亲奶奶。”几年过去了,在潘奶奶的资助下,如月已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了。在潘淑兰给记者看的一次电视录像上,如月趴在来看望她的潘奶奶肩膀上,哭着说:“潘奶奶,我永远都忘不了你。”温馨的场面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致富不忘报恩的“破烂王”潘淑兰出生在孟村辛店镇牟庄村,是家里的独生女,自幼跟着母亲艰难维持生计。21岁时,潘淑兰跟卜老桥村的潘金栋结为夫妇。婚后,两人的日子一贫如洗,没锅、没灶、没房子。这时候,卜老桥的乡亲们伸出了援手,为她凑了400元钱度过困境。拿着乡亲们的钱,潘淑兰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报答父老乡亲们的恩情。”凭着一股子过好日子的冲劲,潘淑兰种地、养羊,样样不落人后。种地之余,潘淑兰还炸油条、卖豆腐、倒粮食,甚至骑自行车到百里之外的黄骅市倒过水产……在这个过程中,潘淑兰发现了一条致富之路——收废铁。经过无数艰辛,潘淑兰的生意做大了。如今,她已经是远近闻名、拥有近百万资产的“破烂王”。
富起来的潘淑兰心里清楚,没有乡亲们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多年来,她用行动践行了当初那句“报答父老乡亲”的誓言。前些年,村里过穷日子的人很多,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刘学森家好不容易承包了60亩梨园,却赶上了病虫害,因为没钱买农药,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潘淑兰得知后,马上拿了4000元钱送到他家,解了燃眉之急;村里的刘学发因为生活困难没有备齐盖房的材料,眼看备好的部分材料被风吹雨淋快糟了,潘淑兰拿出2000元钱帮他把材料备齐,感动得刘学发热泪盈眶;非典期间,她又拿出1万余元用于村里抗击非典……
潘淑兰热衷于村里的文化事业。前几年,为了把村里赌博上瘾的人们从麻将桌上拉回来,她自己花钱买了服装、道具,协助村委会组织了秧歌队、舞狮队、说唱队,还编了一首反映麻将危害的快板书。说起编快板,潘淑兰来了精神,张口就来:“孟村经济大发展,国富民安太平年,俺致富,不为难,全靠共产党指引咱……”那满怀激情的劲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中的快乐。
来源: 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