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4 17: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2 | 查看:2742次
王昭勇事迹
王昭勇,男,汉族,1975年12月10日出生,大学文化,四川射洪县人,中共党员,1995年8月考入解放军广州体育学院体育系,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昌陆军学院司务长训练大队学员、南昌陆军学员司务长训练大队军事教研室副连职教员、南京军区联勤部第六干休所助理员,2006年2月从南京军区联勤部南京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转业至公安机关,现为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副主任科员。
王昭勇同志2006年2月转业分配到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后,将十年军旅生活练就的良好素质和过硬作风转化为高涨的工作热情,他认真钻研公安业务,主动参与公安实践,在处置“7.2”警情过程中,和战友孙伟华同志一道,不顾生死、英勇果敢,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壮丽凯歌。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该同志先后荣获“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燃烧的背影凝聚他为民的赤胆忠心
王昭勇虽然从警时间不是很长,但他把十年军旅生活练就的良好素质和过硬作风,转化为高涨的工作热情,并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他置生死于度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深刻内涵。
2006年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王昭勇、孙伟华接到市局指挥中心指令:“裴家桥2幢2单元有人要跳楼自杀。”人命关天,刻不容缓!接警后,两位民警迅速驾车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系104室的徐家母女俩闹家庭矛盾要自杀,已被邻居劝回家中,但还在嚷嚷着不想活了。闻听此情,王昭勇和孙伟华又快速跑至一楼徐家的院门前,先喊了几声,没人答应,再试图推开院门,发现院门已被反锁。两位民警跃身翻墙进入院中,结果也未能推开屋门,但从门缝里隐约闻到一股煤气味。王昭勇和孙伟华顿觉事态危急。在吩咐保安赶紧用车载电台通知警力增援的同时,经反复劝说的徐家大女儿打开了屋门,浓烈的煤气味随即向室外弥漫。当时适逢周日,整幢大楼的居民大都在家休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着煤气浓度的增大,一旦发生煤气爆炸,必将殃及整幢居民楼,几十家老小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31岁的王昭勇和年仅23岁的民警孙伟华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分头冲向屋内的徐氏母女,边劝说边控制住俩人,并护送她们向室外转移。就在王昭勇将徐老太向屋外护送,刚跨出屋门时,“轰”的一声巨响,煤气爆燃引发的大火顿时将王昭勇吞噬。此时他本能地将徐老太护在怀中,用身体挡住熊熊燃烧的火焰。随后他又强忍剧痛翻出院墙,对围观群众高喊着:“快闪开!快救人!”。
当增援的民警闻讯赶到时,王昭勇的衣服已被烧成碎片,裤子只剩下一条裤腿,脸部和双臂的皮肤还在不停地向下脱落。同事扶他上车时,他的后背还在冒烟,发出阵阵肉体被烧的焦糊味。经过增援民警和居民群众的全力营救,王昭勇被火速送至省人民医院抢救。经诊断,王昭勇烧伤面积达60%,其中11%深Ⅲ度烧伤,49%深Ⅱ度烧伤。受伤的当天,当大队领导赶到医院,王昭勇忍着剧痛对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对不起,我刚参加公安工作,还没来及为大队做贡献,就这样了,给大队和同志们添了这么大的麻烦。”在治疗过程中,每次医生为他换药揭下厚厚的纱布,王昭勇的痛苦都不啻于被剥下一层皮。医院为他做植皮手术,王昭勇同志以惊人的毅力强忍剧痛,配合治疗,多次向主治医生要求“除了医疗的需要,请你们尽量少给我用麻药和杜冷丁,我能忍得住,我以后还要工作,尽可能避免留下后遗症!”
二、坚定信念,无怨无悔,警察的职业成为他人生的执著追求
当一名人民警察是王昭勇从小的夙愿,还在中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当一名人民警察。高考那年填写志愿时,他第一个选择的就是人民警察学校,但不巧的是,被提前招生的解放军广州体育学院录取。虽然没有穿上警服,却穿上了军装,但他心中一直都有个警察的梦想。1999年下半年的一天,南京市江浦职业学校两名学生被人抢劫,来到部队向正在值班的王昭勇求助,王昭勇随即喊上战友刘延飞一同去追,王昭勇很快追上了歹徒,几脚就踢飞了两名歹徒手中的刀子,并将两人制服,扭送到派出所。
2006年3月从部队转业,在填写去向志愿时,王昭勇毫不犹豫的在第一志愿里填上了公安局。当得知王昭勇要去公安局后,他的妻子非常婉转地对他说:“当警察很辛苦,也很危险,能不能换一个单位。”但是王昭勇非常坚定地说:“当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不仅要当一名人民警察,更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王昭勇理想信念坚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他已经确定转业、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期间,正赶上部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他主动返回部队,一天不落地参加完教育活动,受到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来到公安机关后,袁金良、余兴国、蒋自有等全市公安系统优秀军转干部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教育和感染了他,更坚定了他努力做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信念。
在新警集训期间,王昭勇的热心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次篮球比赛,队友不慎摔伤了腿。王昭勇立即背起身材高大的队友,将其送到医院,并帮着挂号拿药,忙个不停,使骨折的队友倍受感动,也给其他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广州体院毕业的他,有着很好的身体和体能素质,散打、格斗技能特别出色。在进行体能、技能训练时,他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热心地鼓励年纪较大的同伴,一遍遍帮他们纠正动作,在长跑中鼓励他们坚持到底。集训3个月,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他被评为学习标兵。集训结束后,6月26日他被分到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当上了一名110巡警。凭着他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在特巡警工作岗位上,王昭勇不放过任何一个实践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通过仔细看、认真想、虚心问,他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迅速提高。
三、纯朴善良,助人为乐,无私的奉献锁定他不变的人生坐标
王昭勇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射洪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瘫痪多年,家境困难。从小艰苦的生活磨练,并没有让王昭勇产生对金钱的渴望,反而使他对社会充满了爱心和责任。早在2002年初,江浦桥林镇有一小男孩被严重烫伤,孩子的母亲却跑了,家中陷入了困境,小孩没钱去医院治疗。当时正在江浦后勤干部培训大队学习的王昭勇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情况后,心情非常难过,第二天二话没说就将刚发下来的一个月工资1100元钱全部捐给了这个小男孩。之后这一个月,他连寄给远在四川瘫痪在床的父亲的治疗费都不够了,甚至连自己的生活费都没有了。王昭勇带兵时,对每个战友都很关心。有一个从福建来的新战士,父母在家承包鱼塘结果被人打伤了,战士没有说,但细心的王昭勇还是看出了他情绪不稳定,了解到实情后不仅捐了500元钱,还亲自到福建协调处理这件事。
王昭勇儿子小豆豆生下来就有先天性疾病,需要经常到医院看病。有一天,他儿子生病需要住院,他听到后刚要去医院,突然干休所里的一个士兵得急病不能动了,他赶紧背着那位士兵,叫了一辆出租车去医院,在医院照顾那个士兵一夜,直到第二天才去看儿子。
王昭勇的英雄壮举虽然是在煤气爆燃的瞬间显现,但是英雄对人民的情怀却是在一贯的养成中形成。回顾王昭勇同志在部队的生活历程和从警后的一言一行,正是其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群众的爱和对公安事业的忠诚,才铸就了他在生死关头的无比辉煌。
孙伟华事迹
孙伟华,男,汉族,1983年7月1日出生,大专文化,江苏南京人,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6月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200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科员。
孙伟华同志自2005年8月从江苏警官学院分配至鼓楼特巡警大队工作以来,一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始终以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该同志在处置“7.2”警情过程中,和战友王昭勇同志一道,舍生忘死、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壮丽凯歌。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该同志先后荣获“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用英勇无畏谱写了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孙伟华是2005年8月从江苏警官学院毕业的青年民警,他在孩提时就萌生了当一名警察的梦想,立志献身公安事业。他从警时间虽然不长,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他置生死于度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深刻内涵。
2006年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局指挥中心指令:裴家桥2幢2单元有人要跳楼自杀。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耽搁。接警后,两位民警迅速驾车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系104室的徐家母女俩闹家庭矛盾要自杀,已被邻居劝回家中,但还在嚷嚷着不想活了。闻听此情,孙伟华和王昭勇又快速跑至一楼徐家的院门前,先喊了几声,没人答应,再试图推开院门,发现院门已被反锁。两位民警跃身翻墙进入院中,结果也未能推开屋门,但从门缝里隐约闻到一股煤气味。孙伟华和王昭勇顿觉事态危急。孙伟华当即吩咐保安,赶紧用车载电台通知警力增援。与此同时,经反复劝说,徐家大女儿打开了屋门,浓烈的煤气味随即向室外弥漫。先踏进屋门的孙伟华仔细一看,发现室内还有4个煤气罐。而当时适逢周日,整幢大楼的居民大都在家休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着煤气浓度的增大,一旦发生煤气爆炸,必将殃及整幢居民楼,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年仅23岁的民警孙伟华和31岁的王昭勇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分头冲向屋内的徐氏母女,边劝说边控制住俩人,并护送她们向室外转移。就在孙伟华将徐萍往外拉的时候,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煤气爆燃引发的大火,顿时将孙伟华吞噬……当增援的民警闻讯赶到时,孙伟华已成了“火人”,衣物几乎燃尽,警帽被烧得只乘下一个帽框和一枚帽徽,他上身的皮肤全部脱落披挂在腰间,但他不顾钻心疼痛,仍然竭尽全力地向增援民警呼喊着:“快救人啦,里面还有群众”。
经过增援民警和居民群众的全力营救,孙伟华被火速送至省人民医院抢救。经诊断,孙伟华同志全身95%的面积被严重烧伤,其中45%深Ⅲ度烧伤,50%深Ⅱ度烧伤,生命垂危。象这样严重烧伤的患者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要度过休克关、吸收关、感染关……几天来,由于浑身体液大量渗出,院方每天对小孙输液量达到1万毫升以上,每一次厚厚的纱布从全身揭下来,小孙的痛苦都不啻于被剥下一层皮。年轻的孙伟华虽然每次都痛得抽动不已,但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配合。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姚刚动情地说:“这孩子伤势之重是罕见的,但他顽强的求生意志感染着我们,也更增强了我们医治他的信心。我们衷心地祝愿孙伟华同志能够创造奇迹,战胜死神。”
孙伟华是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他的平凡和所有的民警一样,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他的不平凡则是把自己的信念和行动,积淀在一个人民最需要的瞬间释放出来。2006年大年初七上午10时30分,市局指挥中心电台传来了急促的声音:“清凉门100号平房失火,鼓楼巡逻车请速到现场救援……”。警情如山,水火无情。在分局领导的指挥下,大队的8辆巡逻车和18名待命民警,迅速出动赶赴火场……。正在当班,负责河西片巡逻的小孙首先赶到了现场。只见十余户平房正在逐渐被肆虐的大火吞噬,滚滚的浓烟在空中不断翻腾,火光冲天。经过短暂的现场了解和火情侦察,得知平房内摆放了十几个煤气罐和氧气瓶,着火的平房的顶部都是木质结构,上方还有高压线,如果煤气罐、氧气瓶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孙伟华同志获悉情况后,自告奋勇和队友一起不顾自身安危纵身冲进滚滚浓烟中,他一人就从屋内抢出4个煤气罐、2个氧气瓶,避免了因大火可能引发的更大险情。在抢险过程中,尽管小孙的眉毛、头发全被烧焦,但看到危险被排除,孙伟华舒心地笑了。事后,有队友问小孙:“那么危险,万一爆炸怎么办?”小孙平静地说“现在想想真害怕,当时可没想那么多,只知道身为一名人民警察,就应该这么做。”
二、心系百姓,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用满腔热忱展现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孙伟华出身于普通的民警家庭,在父母眼里是好儿子,在群众心中是好警察。他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总是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多次毫不犹豫、竭尽所能地向无助群众伸出援助之手,据统计,他先后救助群众108名。
他乐于助人。2006年6月29日深夜,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回队交班的孙伟华同志,驾车途经江苏路6号时,发现路边有位老人神情沮丧、踯躅徘徊。他立即联想到有人曾报警,求助寻找走失的老人。他当即停下巡逻车,来到老人身边,经过耐心细致地询问,了解到老人是因为家庭矛盾负气出走的。得知此情,孙伟华对老人进行了耐心地劝导,但是老人仍不愿意回家。孙伟华一边苦口婆心地劝慰老人,一边设法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当老人的子女赶到后,他又驱车将他们送回家中。此时已是凌晨2点多钟,过了下班时间近3个小时。
他充满爱心。2005年4月20日晚9时许,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报警,在广州路“肯德基”门口有一名弃婴。正在该所实习的孙伟华同志主动要求跟随民警前往处理。在现场,该名弃婴浑身屎尿,生命奄奄一息,周围群众掩鼻观望。此情此景让孙伟华同志顿生怜悯之情,他当即走上前去,将婴儿紧紧抱在怀中。回到派出所后,他顾不上清洗沾在自己身上的粪便,就和女民警一起给孩子清洗身体,并跑到超市买来奶粉和奶瓶,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当夜,他又和所里同志一道将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
他有难必帮。2006年5月19日清晨,孙伟华同志所在的45号巡逻车接到警情,清凉门大街46号院内有一名孕妇即将生产。接警后,小孙迅速赶赴现场,此时婴儿已经在群众的帮助下出生。为了保全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孙伟华同志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找来毯子包住婴儿,用软布给产妇垫好下身,并组织群众用十几把雨伞将婴儿和产妇围住,给她们抵挡风沙,直至救护车赶至现场妥善处理后,他才离开。
他救死扶伤。2006年3月的一天,龙江高教新寓一女青年流产后出现大出血。孙伟华接到指令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看到该女青年脸色苍白,衣裤上满是血污,鲜血还不停地流着,随时有生命危险,站在一旁的女青年男友却不愿背女友下楼。此时,孙伟华狠狠地瞪了该男子一眼,强忍着愤懑,毫不犹豫地背起女青年,用警车将其送到省妇幼医院,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保住了性命。
孙伟华同志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战友同样有着兄弟般的情义。在每次出警中,他都冲在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友。在处置民工工地群体性殴斗中,他主动把头盔让给了还没有领到警服的转业干部;在处置醉汉酒后闹事中,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即将结婚的战友抵挡了醉汉的黑拳;在同事遇到特殊困难时,他总是放弃休息,无条件的顶岗替班。
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普通的接处警岗位上,用奉献精神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孙伟华感到,选择了警察就意味着奉献,当上了警察就肩负着责任。走上特巡警岗位后,他工作上总是主动请缨,争着干、抢着干,干得实、干得好。他在11个月中就接处警1023起,是大队人均接处警量的1.6倍;抓获刑事拘留以上的犯罪嫌疑人26名,是大队人均抓获数的近两倍;加班920小时,是大队人均加班量的1.6倍;在单位工作绩效考核中有4个月名列第一。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勇往直前。2006年4月20日1时45分,市局指挥中心下达指令:上保村有人持刀群殴,请就近的巡逻民警赶赴现场处置,注意自身安全。孙伟华同志接警后没有半点犹豫,在呼叫附近的巡逻车增援的同时,孙伟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满脸是血的报警人佘彩乐仿佛看到了救星,告诉小孙,砍伤他的嫌疑人已经沿着江东北路向江东大厦方向逃窜。孙伟华一边让随即赶到的民警通知120救护车到现场,将伤者送往省人民医院救治;一边开车向嫌疑人逃窜方向追击,在江东北路上发现4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名男子满身血迹。“一定就是凶手!”他立即跳下车,冲了上去。“不许动,我是警察!”4名嫌疑人看到突然出现的警察,顿时被震住了。在随后赶到的战友增援下,4名持刀伤人的凶手被成功抓获。事后队友问他:“你一个人面对4名歹徒,还有刀,不害怕吗?”小孙不假思索的说“我是警察,这是我的职责。”
面对铤而走险的赖汉,他英勇果敢。2006年4月29日上午9时许,许府巷拆违现场有人要自焚。接警后,孙伟华同志迅速赶到现场,经了解,市民李某因拒不拆除违建,情绪激动,将汽油往自己和他人身上泼洒,并手持打火机、拎着煤气罐,扬言要与房子共存亡。当时的现场情况危急,气氛令人窒息,眼看一起重特大事故就要发生。面对此情此景,在队友组织群众疏散的同时,孙伟华同志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只身一人走近狂躁的李某,边劝说边接近,在该李片刻犹豫之际,孙伟华迅速扑上去,一把夺下了其手中的打火机,并将其牢牢控制,自焚事件得以稳妥处置。
面对猖狂逃窜的劫匪,他反应敏捷。7月1日凌晨2时许,两名摩抢犯罪嫌疑人在抢劫得手后,自鼓楼广场向东逃窜,市局指挥中心指令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的4辆巡逻车进行围堵。在15号车上的孙伟华同志接到命令后,指挥驾驶员从河西向广州路方向集结,率先到达广州路与上海路交汇路口,成功将嫌疑人堵获,和战友一道将两名嫌疑人擒获。
四、胸怀抱负,立志从警,在“警察”的耳濡目染中,用勤奋好学练就了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孙伟华同志从小就和“警察”结下了缘分,他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童年时期,他放学后经常到父亲单位,在他眼里,警察很了不起,并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人民警察。高中毕业,孙伟华一心想报考警官学院。2002年9月,孙伟华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江苏警官学院刑侦系。在穿上崭新的警服进行入警宣誓的那一刻,孙伟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并下定决心在校期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警官。
三年警院学习生活的磨炼,培养了孙伟华同志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作风。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个热爱学习、踏实稳重、艰苦朴素的好学生。他从小酷爱军事和历史,在他家里的书房里,悬挂着“责任、荣誉、国家”和“厚德载物”的条幅,这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始终追求的人生信念和目标;警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他更加坚信“要想胜任今后的公安工作,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掌握业务本领”。为此,他抓紧点滴时间,孜孜不倦地勤奋苦读。警官学院作息制度严格,每晚十点准时熄灯,为了能够多学点公安理论和业务知识,多给自己充点电,以便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适应公安工作需要,孙伟华同志有时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看书,或是来到走廊、过道,借着昏暗的灯光学习。他在入校那年还报考了南京大学法律本科的自学考试,就是想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今后工作用得着的业务知识。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他以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在2005年顺利地通过了法律本科段自学考试的10余门课程,成为学习标兵。
孙伟华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校期间,他担任班上劳动生活委员,是一份吃苦受累的工作。为了方便同学们打扫卫生,他从自己不多的伙食费中省出钱,买来轻便的扫把、簸箕。每次检查卫生时,别人没打扫干净的地方,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清理干净。当同宿舍的同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孙伟华说:“这算不上什么,只要能为集体多做点事,为了大家好,我吃点苦,值得!”。
2005年8月2日,孙伟华同志毕业后分配到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为了尽快胜任本职工作,他依旧保持着勤学好问得好习惯,在每次接处警、调解纠纷、巡逻盘查之后,总要问上几个“为什么”,他刨根问底的韧劲使大队里的领导和同志都暗自敬佩;他每天坚持记工作手记,注意从工作得失中增长才干;他认真学习接处警规范,熟练掌握处理各类警情的要领;他主动收集熟悉巡区道路、街巷、门牌等基本情况,提高接处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孙伟华处警水平渐渐老道,成为大队里的业务骨干,与同学相比,孙伟华同志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警校生向一名人民警察的转变。
孙伟华同志学习上的勤奋刻苦,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上的认真负责,铸就出他持之以恒的毅力,其对公安事业的追求也愈发坚定。就是在他身负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时,用微弱颤抖、断断续续的声音问大队领导:“我的伤不会影响工作吧?我以后还能上班吗?”人都这样了,还想到这些,在场的每个人都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来源: 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