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0 22: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3-29 14:50 | 查看:2742次
曹翠花,1955年出生,建湖县港务处退休职工。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说她平凡,因为她是典型的家庭妇女;说她伟大,因为她38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她一诺千金25年,把一对幼小兄妹抚养成人,直至高中毕业;她2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多病的婆母、公爹毫无怨言;21年内,她一共做了近1900双布底鞋送给全县原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她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1995年,曹翠花被评为江苏省“百颗孝星”,2006年获得江苏省“孝亲敬老之星”,2007年获得江苏省“孝女之星”。2008获盐城市首届道德模范,同年入选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2009年10月,曹翠花当选“首届中华十大慈孝人物”。著名学者于丹给曹翠花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多年如一日,难能可贵。难在一辈子做好事。对老人的关爱,对孩童的母爱,表现在平常人身上的是超越了血缘的大爱!她就是三十年如一日播撒爱心的好人大妈曹翠花。
未出嫁,先做娘,抚幼成人耗心力
走近曹翠花,一双厚实的大手略显粗糙,爽朗的笑容让人感觉亲切温暖,朴实的话语立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采访中,她几次泪湿眼眶,“我这一生,不知道什么叫享福,有时回顾过去,也会惊讶自己当时竟那样走过来了……”她扮演着一个个普通的社会角色,却用真心阐释着每一个角色所能发挥的极限。
“那时单位离两个孩子的住所不远,每天来回走动都要穿过一个狭长的小巷子,时不时总会听到指指点点的小声议论。刚满一个20岁尚未嫁人的大姑娘,同时拉扯着两个孩子,这在当时是一件可以轰动小镇的大事情。”曹翠花的两个孩子并非亲生,这是一个需要付出爱心和勇气的选择。
1974年,曹翠花在建湖县港务处做机修工。一天,听说以前一个同事的爱人病危,她连忙赶去医院,然而眼前一幕却让她感到揪心。躺在病床上的这位年轻妈妈才28岁,见到曹翠花,突然拉起她的手,嘴巴不能动弹,像有话要说,意思是:“妹子,有空看看我家宝宝,两个小孩好玩呢!”这两句未说出口的话那一刻被曹翠花理解成了“临终遗托”。
其实,她与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不熟识,仅见过那一面。只是,这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大男孩长华3岁,小女孩长艳才7个月。
也是这一次结缘,让两个孩子的叔叔刘步领对曹翠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孩子正是他的侄儿侄女,我和他的互相了解是在照顾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两人恋爱期间,为孩子端屎端尿、缝补浆洗、生病治疗就被还未过门的曹翠花一人扛下了。街坊邻居看了多有不解,甚至是猜测怀疑,什么样的议论都有,顶着这样的舆论压力,20岁的曹翠花硬是做了一年的“未婚妈妈”。
1975年,曹翠花嫁入刘家。婚后一年,她与丈夫刘步领的女儿长秀出世。又过了一年,儿子长荣出世,曹翠花一下子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对四个孩子她没有偏爱,甚至对领养的孩子付出和照顾更多。曹翠花对长华、长艳比自己的亲生儿女还亲,亲得有时让长秀、长荣嫉妒。长秀说:“我小时候还不怎么懂事时,见哥哥姐姐过年穿新衣,很羡慕,我们总是拾他们穿不上的旧衣服、坏衣服,就怪妈妈偏心眼,但又不敢跟爸妈讲,就跟姨娘说。”曹翠花听姐妹们说起这事,叹了口气:“等他们长大了,就会理解我了。”
“丈夫在水泥厂工作,一年回来不到五次,年迈的公婆已不能走动,拉扯孩子的事情所有的家务自然由我一人承担。”于是,每天早晨一一喂完孩子早饭后,把大的送去上学小的哄好不哭,曹翠花早已经顾不得自己吃饭了,“十年没吃过早饭”,曹翠花说,“那时洗尿布的河离家有一段距离,如果晚上太黑没人散步,一个女人是不敢去的,衣服就要放到第二天早上洗,即使四五点起床,还是觉得来不及”。
繁重的家务曾让曹翠花一度体力不支。1979年,曹翠花几乎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走路时两条腿在打晃,耳鸣眼花,去县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长期的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血小板极低,需要立即送到大医院治疗。上海同济医院的一个老教授对我说,再不休息和调理,你就没救了。”
这种身体拖垮的情况在曹翠花身上发生过两次。但在极度艰难中,她还是一手把领养的两个孩子培养到高中毕业,就业成家。当初的千金一诺,她践行了整整25年。
为人媳,做人女,用心换心尽孝心
21岁,为了给病重的婆婆“冲喜”,曹翠花嫁进刘家。几十年里,除了做四个孩子的母亲,曹翠花还有一个一进门就挑起的重担:照顾病重的婆婆。常年患严重支气管炎和肺病的婆婆从未下过床,从曹翠花进门第一天起,婆婆的尿盆屎盆都是这个新媳妇端。给婆婆洗澡也成为她的必修课,夏天每天给老人擦拭身子,一遍又一遍,擦了整整十年。
“婆婆夜里突然发病,都是我带她去医院,我背过、用平板车拖过、送水车推过、自行车送过、躺椅抬过……”曹翠花细数过去的点滴,眼眶里不禁模糊起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曹翠花的生活是这样的:白天上班,安顿好公爹和一大群孩子吃饭,晚上到医院陪护婆婆治病,侍候老人吃药打针,自己饱一顿饿一顿。时间长了,街坊邻里都知道刘家有一个比女儿还孝顺的媳妇,觉得婆媳之间能处成这样,真难得。
“做媳妇,委屈也是有的。”曹翠花的养子养女也是丈夫的侄子侄女,这样的关系有时让她在家里更难处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养子上幼儿园那年,“刚把两个孩子洗好澡,照应上床,结果女娃娃调皮,一屁股又坐到澡盆子里,弄得全身是凉水。婆婆见状,心疼不已,毕竟也是她的亲孙女啊,她忍不住怪我,‘你看你,如果是你亲生的,你能让娃娃这样吗?’”受到委屈的曹翠花一声不吭,帮孩子重新洗一遍,照顾上床。自己随后躲进了小房间里,一关上门,眼泪竟止不住往下流。
这是曹翠花十多年来觉得最委屈的一次。“再难,即使一个人偷偷抹眼泪,也不要和老人当面发生争吵。她年纪大了,晚辈不应该与她计较什么。”那一次后,婆婆也再没有对曹翠花抱怨过什么,甚至想通了以后还拉着媳妇的手,说一些安慰的话。
十年里,婆婆总是习惯喊她“宝宝”。儿子已经半人高的曹翠花,在婆婆面前,一直被这样唤着。“听着一点也不觉得别扭,将心比心,媳妇就是女儿,甚至女儿不在的时候,应该要比女儿还亲。”如今孙女早已长大的曹翠花也经常同儿媳讲起婆媳之间的许多故事。
曹翠花的婆婆去世是1985年冬天的事。前一晚老人家像是有预料似的,突然对儿媳说,“宝宝,给我把衣服穿好吧,我要出去。”一听这话,曹翠花感觉到了什么,心里一酸。虽然当时婆婆的四个女儿都在跟前,但很奇怪地,老人只是一个劲地对儿媳说,“我只要你陪我。”那天下午,老人拉着曹翠花的手,闭上了眼睛。
“给她守夜那晚,是我一个人躺在她旁边,看着她,哭了一夜。十年了,和自己的妈妈早已经没有区别了。”曹翠花说。
人老了,眼花了,针线活儿不愿丢
曹翠花最为人知晓的,是她为五保老人做布鞋的事。建湖全县每一个敬老院的老人都领到过她纳的布鞋。“看着老人高兴地把鞋捧在手上,穿在脚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作贡献的人。”
1991年秋天,公爹穿鞋时自言自语:“皮鞋太硬,把脚磨得生疼,走路不稳重。到街上找了半天也买不到一双布底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年已八旬的老人没有合脚鞋穿,但曹翠花当时又不会做布底鞋。怎么办?当晚,她就向邻居老奶奶“拜师学艺”,心灵手巧的曹翠花一学就会。穿着新鞋,公爹的脸上乐开了花。心细的曹翠花想:有儿有女的老人有人帮着做布鞋,没有儿女的五保老人又有谁来给他们做鞋呢?想到这里,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五保老人免费做一双布底鞋。
从那一夜起,每晚临睡前她都在“糊骨子”,纳鞋底,粘鞋帮。晚上,孩子们睡了,曹翠花忙完家务,就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纳鞋底,老公心疼地说:“翠花呀,街上不是有机器纳鞋底吗,花点钱,省点事算了。”她想,机器纳鞋底针线脚容易松散,再说,每双鞋底花费两元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如省下这些钱来为老人们多做一些鞋子。就这样,曹翠花抽闲补空,做布鞋成了她每夜“必修功课”。仔细看,她的手与常人的手是不同的,右手腕和手指被来回抽动的线勒出了道道红痕,右手几个指头都是弯曲的,食指已经严重变了形。长期坚持下来,曹翠花表现出超人的心力。
一针一线总关情,双双布履暖人心。1991年秋,在敬老院,有的老人接过鞋袜禁不住哭了,说要保存下来,“权当女儿为我们送老鞋吧”(民间有习俗:老人临终穿布鞋吉庆)。这情景让曹翠花两眼潮湿。从那时起,她许下了一个心愿:用十年时间,为全县所有敬老院里的老人每人做一双布鞋,买一双纱袜。2004年,曹翠花还为周克玉将军定做了2双棉布鞋,赢得将军的啧啧称赞。
21年里,曹翠花自己也不知为敬老院老人们做了多少双鞋,后经有心人统计,她一共做了近1900双布底鞋,买了近1900双袜子,无偿送给全县原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有人曾经为她做过统计:每只鞋底1700针,400双就是136万针。如果以每3秒钟纳一针计算,就要花去1130多个小时。这不包括剪样、糊布、做鞋口等工序所花的时间。曹翠花自己也曾留心过,她用了36公斤白线,钢针无数。她说,一斤布最多做三双鞋,那么她这么多年做鞋,就用布320公斤!
为什么想起纳布鞋免费送老人?问起这个话题,她只是陆续地向记者提到几件事。“1979年去上海同济医院治病,自己的身体其实已经垮了,是那位81岁的退休老教授把我给救活了。人家八十多岁了还在替人治病,我拿什么奉献社会?”对这件事,曹翠花一直心怀感恩,却无以为报。
“小时候家里太穷,父母都在船上,别人家的船是装粮食,我家的船装的都是砖头。读书读到三年级,爸妈觉得女娃娃没有必要念书了,伤心之余我放下了书本。我一直觉得自己书读得不多,是一个对社会没用的人,所以特别想能做一些事情弥补我书读得不多的缺憾。”
曹翠花告诉记者,随着年龄上升,自己视力减退,精力也大不如从前,但为老人们尽责任、尽义务、尽孝道的想法不能改,也不愿变。但省吃俭用的同时,布鞋还会继续做,因为这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有生之年坚持做下去,老人们穿上鞋子会更加舒坦,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在纳鞋的时候,这辈子经历的事、吃过的苦会一一浮现,日光灯下,觉得心静,踏实。”她说,“苦惯了,人就不能空下来。有时看着一双双做好的布鞋,才知道,原来,我还是一直被需要的,这种感觉对我很重要很充实。”
做好人,有好报,爱心延续春常在
小时候,曹翠花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尤其是关于战争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给她的印象最深。一个是关于舅舅的。舅舅是新四军战士,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解放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革命烈士。那时候,曹翠花心中就立下一个志向:不能碌碌无为过一辈子。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母亲周炳华。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母亲带上自家的木船请求支前。渡江前,解放军大部队驻扎在江北,母亲就为军人做饭。她总是让军人隐蔽在草丛中,自己独自做饭。一次,袅袅炊烟升起,被敌军飞机发现后炮弹狂轰,一棵盆口粗的大树被炸断了,砸在靠近锅旁两步远的地方,气浪掀翻了母亲,甩出几米远,但她侥幸躲过一劫。
大军过江后,母亲的木船被炸得面目全非,但她有个信念,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船。有人劝她不要找了,几千条船到哪儿找?母亲说,她把老父亲的遗像放在船的夹层里,找到画像就能找出船。于是,她一条船一条船挨个找画像,几天后终于找到了自家的木船。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要将几十公斤重的铜锚送给母亲作补偿,但母亲执意不收,她认为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要,找到船回去继续过日子就有指望了。
1979年,曹翠花生重病,她的思想也曾动摇过。自己做好事,拉扯两幼儿,万一自己倒下去,有好心人照顾我的孩子吗?但她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好心肯定有好报。从县人民医院转院到上海,碰到一位81岁的老中医,开了21剂中药,总共才花了两块多钱,居然治好了病。这件事对曹翠花触动挺大的,她坚信做好事没有错,坚持做好事不能停。
1985年前后,每次冬天下雪,桥面路面铲雪、扫雪的活儿,曹翠花全包下了。“活雷锋”的榜样力量带动了身边人,大家一起干得热火朝天,街坊邻居的情谊也在与日俱增。
曹翠花是当地的名人,建湖县首届“身边的好人”、盐城市首届“道德模范”,经常登报纸,上电视。最初的报道是1992年,她为敬老院老人做鞋子的第二个年头。但距1974年她领养幼儿已经整整18年了。
1992年1月22日,盐阜大众报登载《曹翠花,你在哪里》的报道,引起了建湖县妇联的重视,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年“三八”节前找到了她。之后,盐阜大众报刊登《“女雷锋”热心助人众口赞》,介绍了曹翠花给敬老院老人送鞋又悄然离去的先进事迹。《曹翠花,你在哪里》终于有了下文。于是,曹翠花成了媒体聚焦的对象。回忆这段经历,曹翠花略显腼腆,“当初做好事,我还真是学雷锋不留名。”
曹翠花又说宣传报道的作用还蛮大的,电视帮她认了个干儿子。1996年,江西九江人王潮在建湖县消防中队服役,曹翠花在中队对面开了一家小门市。一天,江苏电视台《多彩生活》专题报道曹翠花事迹。4岁丧母、缺少母爱的王潮看过节目后,认准了曹翠花这个好人大妈,要拜他为干娘。曹翠花同意了,于是,对他的成长格外花心思。曹翠花动员王潮报考军校,王潮也争气,考取了南京警校。毕业后,王潮专程赶到建湖,感谢曹翠花将自己的泥饭碗换成了金饭碗,要继续到这里工作,好为曹翠花尽孝。曹翠花动员王潮,“你还是回老家,父亲把他抚养大不容易。我帮你是缘分。”王潮一再问曹翠花有什么要求,曹翠花说,“你的金饭碗来之不易,不要轻易丢了。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做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王潮回九江后,一直努力工作,乐于助人,进步很快,现在已当上了九江消防支队水上大队指导员。
曹翠花笑称自己入党过程是个“长征”。1985年,她向党组织呈上第一份入党志愿书。有人讥笑她,“大字识不了几个,一辈子也入不了党。”听到这话,曹翠花很难过,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入党,做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之后,她做好事的劲头更足了,2002年7月,终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曹翠花从单位退休。
2008年,儿子在昆山做生意赔了本,曹翠花坚持卖掉老家的房子还债,至今一家三代6口人在外租房。曹翠花经常教育儿子不轻言放弃,跌倒了爬起来才是好汉。现在,儿子经营上渐渐有了起色,他还资助一名贫困孩子读书。
这几年,曹翠花在昆山百盛商场负责二楼整个楼层的保洁工作,这一层是老总及公司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选人要求很高。曹翠花应聘时,公司二话没说就录用了。顾主管说,“曹翠花是好人大妈,我们不用她还能用谁?”工作中,曹翠花好几次捡到手机、皮包,总是等失主来领或主动交给保安。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只有一个曹阿姨,是少了点。但她影响带动大家一起做好事,是个好典型。”
曹翠花负责保洁的楼层工作强度大,要求高,虽然已是一大把年纪,但她从不提出换岗要求,自己辛苦一点没什么,只要公司认可,心里就最快乐。去年除夕、今年大年初一,曹翠花一天假也没休。这次回建湖接受采访,还是别人跟公司提的,曹翠花说,她开不了请假这个口。
曹翠花,这个普通的爱心大妈,为建设和美家庭、和谐社会发光发热,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如同一块红煤可以引燃千万块煤,一颗红亮的心可以引红千万颗心。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和曹翠花一起,精彩上演生生不息的爱心接力,共同建造生机盎然的美好人间。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