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刘振邦:义务摆渡49年,有一种平凡叫永恒(图)

发布时间:2018-04-29 22:3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2-28 12:37 | 查看:1105次

  撑着竹篙,划着木板船,阜南县赵集镇和王店孜乡交界处的运河上,一名老艄公已经摆渡了49年。这49年来,他从未向过河者要过一分钱,并且多次救起落水者。

  年前,运河水渐渐干枯,飘不起渡船,老艄公很着急:“船长时间不动弹,就慢慢糟了。”后来,运河积了浅浅的水,老艄公用了整个冬季,在运河上造了一座简便的桥。

  船停在岸边,已大量腐朽,老艄公感觉身体越来越差。正月十二下午,71岁的老艄公刘振邦溘然离世,只在运河两岸留下一声深远的叹息。

  筑桥

  老邦在河沿的房子上了锁,亲友们都没有钥匙。不过,门是活动的,从另一侧推一下,也就卸了下来。

  走进屋子,除了破旧的棉絮,只有一些牛奶和方便面的盒子。看着这些东西,村民们很是感慨。他们说,老邦生前常说,很开心有人从老远的阜阳赶过来看他,还带来牛奶和方便面。

  老邦生前常担心,他去世之后,这十里八乡的人要过河咋办呢?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筑桥。

  这是一座非常简陋的桥,泥巴、玉米秆和水泥板。泥巴、玉米秆属于就地取材,水泥板来之不易,是老邦向周围窑场讨要的,然后请村里人帮忙运回来。

  花了一个冬天,老邦筑成了一座泥巴桥。运河里还有浅浅的水,村民们可从桥上通行。

  “老邦走了,再也没有人摆渡了。”村里人说,春夏之际,运河水涨起来后,泥巴桥就会被冲毁,那时候,再想过河,就得绕五六公里了。

  感动

  “独自一人坚守在此处,义务摆渡几十年,事迹确实非常感人。”9日,新华社记者一行三人来到老邦摆渡处,采访老邦免费摆渡49年,并在离世前为村民搭起一座桥的事迹。

  得知新华社记者要前来采访,当地干部、运河两岸赵集镇、王店孜乡多个村庄上百名村民也自发来到摆渡处,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老邦的故事。

  村民们说,运河两岸,万余村民都坐过老邦的船。此外,老邦这些年还救助了不少人。赵集杨庄这边有孕妇要生了,夜里要去王店找医生。丈夫一脚深一脚浅地朝河边跑,边跑边喊,老邦——,老邦——。那是冬天,天上飘着雪花,老邦猛地爬起来,赤裸上身,撑起船大喊:上来,咱们走。医生找来了,母子平安了,老邦却受了凉生了病。

  还有小伙子喝多了,走在河边,突然掉了下去。老邦赶紧把人捞起来,然后背着这人,走到二里之外的人烟处,问大家,这人是谁呀,然后再把这人送回家。

  看到老邦简陋的住所,新华社记者非常关心老邦生前的生活。村民们说,老邦养着五只鸡,鸡下的蛋,他舍不得吃,都拿去换钱,这也是他平时的主要收入。还有一亩多地,都种上了麦子,地里的麦子换成面,老邦说这足够吃了。

  “一名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了方便两岸群众,自己铸造了一座桥,真是非常不容易。”新华社记者詹婷婷说,她能想象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位老人肩挑手提筑桥的辛苦。只要走近老邦,一定会被老邦所感动。

  村民说,老邦的去世让大家都觉得十分惋惜。以前,谁家办红白喜事,总要喊上老邦。没有人让他出钱,就是让老邦坐在主位,以示尊敬。“阜阳人杰地灵,孕育出老邦这样的模范人物。”新华社记者马意翀说,他曾多次来阜阳采访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事迹,深深被颍淮大地上层出不穷的模范人物所感动。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