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8 09: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8-05 | 查看:4696次
李国华,男,57岁,任丘市梁召镇西芦村村医。从医四十年来,周济贫困乡邻,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免费为全村的老年人看病、体检、提供医疗服务,默默无闻地照顾着村里的孤寡老人,被当地群众誉为“敬老好医生”。他的高尚品德,有口皆碑,2005年获得了由全国老龄委、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他笔耕不辍,在国际和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并且有多篇获奖。荣获国家八部委共同组建的中国记录鉴证委员会“中国医学创新名医”、国家卫生部“健康使者”,世界中医药学会“中国名医”、河北省第三届“优秀发明者”等诸多荣誉。
立志学医 创业艰难
李国华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母亲体弱多病,每天为生计发愁,由于无钱医治,在他11岁那一年,母亲撒手人寰,疼他爱他的母亲的离世,对他打击很大,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学医,要治愈更多的病人。经过多方打听,13岁时,听说北芦村有位老中医,他就走着去拜访,正值冬天,走到老师家,他的小脸冻得通红,手都快冻僵,但老师恰巧不在。第二次去时,老师在家,却不愿收他,说他年龄太小,他便赖在老师家,帮老师扫地,给老师干活,老师上哪儿,他跟到哪儿,“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最终打动了老中医,收下了他。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地学,恨不能把老师的本领全都学到手,他的悟性很高,老师教上两遍,早就心领神会。老师经常教育他,医者仁术,做医生的,要救死扶伤,不能贪财,不能忘本,不能做泯灭良心的事。
出师那天,师父送他一个灯笼,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意思是遇到病人夜晚叫你,打着灯笼要去;遇到下雨天有病人,打着雨伞,穿着草鞋也要去。天性善良的他,更是谨遵教诲,牢记在心。后来又跟着天津的医疗队学了几年,他在村里当起了赤脚医生。“万事开头难”,创业开始,举步维艰,由于缺少本钱,进货时就连胶布也只能进一个。文革肆虐的年代,时局动荡,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日子朝不保夕,能看得起病的人寥寥无已,实在没钱,也就不要了。长期下来,诊所已经入不敷出,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1976年,李国华到任丘中医学校(现在的任丘卫校)进修,一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诊所,随着他医术的提高,他也小有名气,看病的人多起来,他的事业开始有了转机。
医德高尚 惠及八方
他从八十年代开始,就照顾村里的孤寡老年人,当时,乡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生活困难,李国华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免费为他们看病、治病,保障他们老有所医。当时村里有7位孤寡老人,他逐人逐户走访看望,检查身体,掌握健康状况,有病治病,每病预防。当年71多岁的吕保琴老两口,无儿无女,多种疾病缠身,常年离不开吃药、打针、输液,李国华从1987年开始,就免费为二位老人看病,直到九十年代后期,两位老人先后去世。70多岁的宋抠楼老人,1991年患脑血栓,李国华为他治疗了十年,直到2001年老人去世,分文未收。
对年纪大,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他总是送药上门,有时几天看不到哪位老人,他就专门去家里看看,询问情况。逢年过节,还带上礼品逐个走访一遍,他亲自上门看望,用该村老年协会会长李俊章老人的话说:“对待这些老人,他是一天一问安,一天一检查,不嫌脏、不怕累,亲自为他们擦洗身子,打扫屋子,要不是李医生对他们的照顾,恐怕都活不了那么大岁数。”
九十年代初,他又做出决定,把全村12位家庭困难的或高龄老年人也纳入自己的照顾范围。人员多了,不但没有影响到照顾的标准和质量,反而加大了他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量。他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情况,定期或随机为每位老人做全身的身体检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逐一建健康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早预防、早治疗。平时,得知哪位老人生病,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决不拖延,也没有收过一分钱,吃过一顿饭,甚至连一杯茶水也没喝过。70多岁的李书香老人,儿子早逝,老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6年,李国华成了他家的常客,隔三差五的给老人看病。李老魏1995年查出患脑血栓,他一直为他治疗到今。每年在老人节和春节期间,两次上门,义务为全村200多位60多岁以上的老人做各种检查,成了全村老人的“免费保健医生”。老人们到他的医院体检、看病、拿药、一律免费。时间长了,有一些老人放不下面子,觉得打针吃药不给钱,心里过意不去,不愿意给他添麻烦,李国华看出了老人们的心思,就一一登门走访,请老人们到医院体检,老人们被他的真诚感动了,没有了顾虑。
九十年代后期,他陆陆续续地购置了B超机、心电图、脑电图、X光机等仪器,村里人来检查,均不收取检查费,以方便村民。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他又扩大了优惠范围,不管是本村,还是外地人,检查费一律全免,听该村支部书记王春茂讲:“他诊所里的病人,天天是人满为患。按每天50个病人算,每人最低可省50元检查费,一年下来,每年少收入90余万元,十几年就是近千万。我们村有这样的好医生,是全村人的福份。”李国华不光不收取检查费,治疗费也是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象征性地收一点。外地人来了,不多收一分钱。病人在大医院花几万元治不好的病,在他这里,只需要几百元。陵城村的小张得了静脉淤血,由于做了脾切除手术,下肢肿得老高,到北京看病,医生说要凑11万,无奈的他,找到了李国华,李国华给他开了几付中药,分文未收,病人神奇般好了。像这样的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李国华的行为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被当地人们誉为“敬老好医生”。
他每天忙忙碌碌,一天的十五个小时都花在接诊上。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他的三个儿子受其影响,全部从医,都在诊所里帮忙,大儿子上了五年中医大学,进行常规接诊完全可以,但当有病人大老远慕名奔他来,他毫无怨言,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立即亲自接诊。他对待自己非常严格,几十年来,他给别人看好的病已数不胜数,却从没有在外面吃过一顿饭,没有收过别人的任何礼品,人们过意不去,给他送来锦旗和匾额,在他的诊所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和匾额,那是患者衷心的赞扬,是无声的好评。
现在他已经出名了,但生活却非常俭朴,吃饭从不挑剔,简简单单即可。一件衣服破了,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只是近两年,常常出去参加研讨会,尤其出国代表民族形象才不得已买上一件好衣服。
笔耕不辍 苦心钻研
由于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他便发奋读书,嗜书如命,刻苦研读。白天人多,每天晚上他都会读书读到深夜,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不远千里找别人请教。每次出去,买回来的东西只是书。孩子们有时盼望着能得到父亲捎回来的礼品,但即使是出国,他仍然是背了一书包的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勤奋刻苦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他研制的四种药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书,分别是“治疗脑梗塞”、“治疗泌尿系结石”、“预防高血性脑出血”、“预防脑血栓”等药物。通过二十多年时间反复实践,他运用《伤寒论》理论撰写的关于预防和纠正临床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方面的专著《伤寒论特译》一书,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填写了中医中药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失衡方面的空白。
在国际和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并且有多篇获奖,也多次参加了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如参加第一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及疑难病研讨会时,其《中风病的预防和认识》一文在大会上交流并获金奖,该文同时又被《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刊载并再次获奖。
他通过国家八部委共同组建的中国记录鉴证委员会鉴评,荣获“中国医学创新名医”、获国家卫生部“健康使者”,世界中医药学会授予的“中国名医”、河北省第三届“优秀发明者”等诸多荣誉。由于他出色的成绩,2006年12月,他接到了联合国国际交流医科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这对于一位乡村医生,是一份特殊的荣誉。
李国华医生从医四十年来始终抱定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就是尽量多治愈一个病人,尽量多防治一种疾病,尽量更多地减少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少花钱或不花钱治好病。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年光搭进的医疗费就有7000元左右,但他无怨无悔。毛主席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在李医生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名,不求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好人。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今天,这样的人着实让人感动,让人敬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李医生这里,他已经将这句话升华,不但对待老人和孩子比对待自己的人还要好,而且他的救助范围广及太多的人。如果是为了一时的名利,谁能放弃每年百万元的收入;如果是一时兴起,谁能这样持之以恒;如果不是心怀一颗爱民之心,怎能将爱的甘霖播洒四方;如果不是常想他人,怎能用这样的善举惠及众生。太多的言语在此已显得多余,只默默祝愿这位杏林奇士能在以后的道路上有更多建树,这位乡村好人能一生平安!
来源: 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