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天津刘殿喜:咬定青山不放松(图)

发布时间:2018-04-28 08: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8-06 | 查看:1249次

刘殿喜,男,1954年生人,中共党员,天津市东丽区幺六桥乡穆台村党支部书记。他从96年走上村领导岗位后,坚持带领干部群众改革创新,10年磨一剑,终于摘掉穷困帽子。2005年实现村集体收入近70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村内环境有了明显改变,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两个文明建设纳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6年,穆台村集体没有1分钱,欠外债50多万元,仅存的资产是一辆夏利车、两辆双排运输车和4个破旧场院;村里没有一条公路,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村里工作处于难以维持的状态,原来的村干部们纷纷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况下,全村的党员村民把实现穆台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刘殿喜身上,一致推举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刘殿喜有自己的建筑公司,且正处于上升的态势,如果离开公司,意味着放弃既得利益;不担任书记,又对不起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期盼。面对大家和小家的利益,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对家人耐心细致的工作,他毅然选择了“大家”。他表示: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拼搏进取、迎难而上,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刘殿喜上任后认为:要摆脱穆台村落后局面,就必须加快发展,要实现发展就必须首先还清外债,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他的这一想法成了村班子成员共识。为了尽快偿还外债,他和班子成员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卖掉了村里的3部车。为了把4个场院租赁出去,他到处跑关系、找门路,终于引进了4个企业,使村里1年可获租金3万元。他还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极协调,为村里争取补助。为了便于工作,节约村里开支,他把自己的私车变为公车,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几年来,他累计为公出车的费用达10多万元。担任书记10年来,他从没拿过村里工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干部也自觉克服困难,少拿工资。村里没有招待费,遇到一些必要的应酬,他总是掏个人腰包,把村里的费用降到最低程度。为了避免因外债利息给村里雪上加霜,他从自己家拿钱先垫付银行贷款。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2001年底,就全部还清了外债,甩掉了包袱。

刘殿喜非常清楚穆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地理位置偏僻,村内道路交通环境差,集体经济薄弱。他决定先从改变环境做起。他提出修建民族桥、民族东路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设想,得到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认可和支持。2002年又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拆迁了14户村民的临时建筑,填平了村中的百年泄水沟,铺好了村中心路。此后又把目标锁定在修建民族桥上。可是村里还是拿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刘殿喜只好八方游说,到处“化缘”,终于获得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投资51万元,为穆台村修建了民族桥。

2003年,空港物流征用村土地,村里有了占地款。这笔钱怎么花,有各种主张。村支书刘殿喜站出来提议修建民族东路,彻底改变穆台村交通不便的历史。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感动了村民,一致投票表决通过了这一提议,村投资50万元修建了民族东路,使村招商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又通过修建和租赁厂房、改造已有企业,3年三大步,穆台村真的旧貌换新颜。

苦干10年,他终于带领穆台村村民走出了贫困,让村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现在的穆台村村民喝上了纯净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还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之家,每年为困难户、孤寡老人发补助金。他的奋斗精神和成果,再一次见证了中国人民穷则思变、走向富足的胆识和魄力。

来源: 天津市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