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6 22:0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7-01 | 查看:1419次
张维久,男,现年57岁,汉族,绥中县绥中镇和平社区居民,中共党员,高中文化。一九七四年参加工作,东北石油管理局锦州输油站绥中站一名普通下岗职工。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他二十三年如一日,像孝敬自己亲生父母一样,悉心照料着绥中县沙河敬老院近百位孤寡老人。他的真情奉献,换来了老人们的交口称赞,老人们称张维久是他们的孩子。张维久的事迹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佳话。他曾先后被省总工会评为“模范助老志愿者”、东北输油管理局“敬老好儿女”、“优秀共产党员”和“学雷锋标兵”,2007年被绥中县委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评为“十大孝子”之一。
1984年的夏天,张维久所在的单位组织职工去沙河镇敬老院奉献爱心。面对着蓬头垢面的老人们,张维久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中,敬老院里看到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令他寝食不安,辗转反侧。他在不断地思考着一个问题:“自己的父母虽然重病在身,可是有他和家人的悉心照料,生活得很好。可是这些老人,为他们尽一份孝心呢,伸出手去帮助这些无助的老人呢?”“我是一名党员,我在党旗下举手宣过誓,我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从那时起,张维久毅然走上了照顾孤寡老人的艰难之路,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20几年来,张维久坚持每月至少去敬老院三到四次,有时每月多达八九次,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呼啸的严冬,没有时间也要挤时间也要去看望老人们。由于工作劳累过度,他患上了严重的甲状腺肿,渐渐恶化成肿瘤。即使是这样,他也从未间断过,因为他心里装着几十位老人,他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20多年里,从他家到敬老院这条20几华里路上不知留下他不知疲惫的足迹,由于视力不好,有时天太晚了,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能推着车走路。有一次正赶上下大雪,回到家里已经是后半夜了,鞋里灌满了雪水,手脚都麻木了,当他像雪人似的瘫坐在妻子面前时,妻子心疼地落泪了,埋怨他:“维久,你怎么这么傻呢,你到底图个啥呢?”可他却是微微一笑,安慰妻子说:“我要信守我的诺言,只有这样做了才心安,我心里放不下这些老人们。”23年里,他骑坏了两台自行车,磨破无数双鞋,可是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上有年迈患病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上学的孩子需要供养,家里的困境和自己的苦衷,他对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只字未提,默默的深藏在心底。23年来,他往返里程达3万多华里,超过了长征的里程。
张维久时刻铭记着耐心二字,他经常告诫自己:谁都有老,只要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和耐心,就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他们。为了能让卧病在床的吴乃芳老大爷高兴顺心,在炎炎的夏日,蒸笼一样的屋子里长跪一个小时为老人洗脸擦身子,为老人理发。几番折腾,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顾不上擦一下。老人被张维久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握着张维久的手说:“孩子,看把你累的,你这样照顾我们这些没用的老人,自己受多大的罪啊!”张维久跪在炕边说:“大爷你老就把我当作你自己的孩子,爱咋使就咋唤!”老人听了不禁老泪纵横。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维久和老人的感情已升华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地步。张维久几天不去敬老院,老人们总会念叨起他,像盼着自己孩子回家一样盼着他。1986年的一个暴雨天,张维久不顾被雨水浇透全身,不顾磕破出血的双膝,跌跌撞撞把药亲自送到病重的张大娘手里时,老人心疼地哭了。张维久笑着说:“大娘,我挨点雨淋怕啥,只要您好能治好病,就是再浇几次也不怕!”他还做通妻子工作,从家中拮据的收入中挤出钱来为老人看病买药,买营养品滋补身体。
他甚至还充当起临终老人的床前孝子。有一位叫马玉喜的老大爷,不小心弄成小腿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在炕上。屋里常常是臭味熏天。张维久不仅不嫌弃老人,还帮老人理发,擦身子,打扫房间卫生,端屎端尿。老人临终前,紧紧拉着张维久的手不肯松开,断断续续地说:“维久呀,你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我舍不得离开你呀。但我也很知足了,有维久你这样的‘儿子’给我送终,亲生儿子又该如何呢……”老人眼含热泪把多年的积蓄送给他,他婉言拒绝了,交给了敬老院。老人是带着无限的感激和眷恋离开人世的。张维久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不已,料理完老人的后事,他终于被被累倒了,对妻子的埋怨他只是一笑了之。
“他们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会离我而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老人生前生活得好些,走时没有遗憾,这样我的心里也好过些。”每逢清明节,他都要亲自到老人们的墓前添士扫墓,他常说:“只要我还在,就会让活着的老人幸福安康,让逝去的老人安息。”20几年中,敬老院里一共有16位老人在弥留之际,都是由张维久陪伴在床前,尽儿女孝道。他带给老人们的是儿女般的亲情和温暖。
来源:辽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