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天津刘树兰:照顾亲人 无怨无悔(图)

发布时间:2018-04-26 21: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7-02 | 查看:1644次

  刘树兰,女,汉族,1964年生人,群众,初中文化,天津市东丽区无瑕街北大道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年来,她不仅悉心照料脑出血后遗症的丈夫,而且无怨无悔地照顾年迈的婆婆,默默地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乡亲们都夸奖说:“谁家能有这样的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20年前,刘树兰和丈夫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结婚后,她与丈夫、婆婆还有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四口人生活在一起。那时候,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中主持家务,并负责看管田地,婆婆年过半百,也能帮忙做些家务。一年后女儿的出生又给全家带来了一份喜悦,增添了一份生气。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可以说一家人过得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女儿刚满周岁的时候,不幸的事降临到这个家庭,丈夫突发脑出血,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仅头脑痴呆,而且四肢瘫痪不能行走。她无数次在心里对丈夫哭诉:“你是这个家的支柱,如今你倒下了,这个家该如何支撑下去?”面对眼前的一切,她绝望了,但是回头看看年幼的孩子和年近古稀的婆婆,她知道自己不能垮,自己垮了就意味着这个家也垮了。就这样,刘树兰用她并不坚实的肩膀挑起了家里的千斤重担。  

  她过的日子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但面对这一切,她表现出来的只有坚韧。一直以来,全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靠亲戚和政府的帮助维持生活。然而刘树兰并没有被困难压倒,一直咬紧牙关默默承受着。她日夜不辞辛劳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擦屎端尿,换洗被褥,要捶育幼女,更要劝慰、照顾婆婆。婆婆年事已高,加之在这突然的打击下日渐憔悴,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对婆婆百般安慰,千般照顾,总是笑脸相迎,平时不让婆婆过多操劳家务,有事也总是先和婆婆商量,一旦婆婆身体略有不适,便跑前跑后求医买药,细心服侍,就是平时有些换口的东西也都要留给婆婆吃。自此,婆媳之间互相体贴,互相安慰,互相关心,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相依为命,同舟共济。18年哪!饱尝生活艰辛的18年!     

  2006年1月,灾难又一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刘树兰的丈夫再次突发脑出血住院抢救无效身亡。生活的重锤再一次重击在她的身上。尽管丈夫生前瘫痪,呆傻,然而那毕竟是她精神上的依托,如今连这缥缈的寄托也无情地消失了。虽然这一切对她来说是那么的残酷,那么的无情,可她硬是又顶住了。她之所以这样的坚强,那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还有风烛残年、老来丧子、年近90的婆婆,还有尚未步入社会的女儿,她们都需要自己去照顾。只有自己坚强才能继续支撑这个家,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辜负政府对她的关怀,村委会及乡亲邻友对她的帮助,她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  

  刘树兰经常对人说:“婆婆就是我的母亲”,两年多来,她与婆婆相依为命,照顾婆婆胜过自己的母亲。丈夫去世后,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她离不开婆婆。婆婆有两个儿子,大家都以为丈夫死后,婆婆会搬走和大哥、大嫂一起生活。但老人没有那样做,并不是大哥、大嫂不孝顺,而是老人舍不得孙女,更离不开树兰。“这么多年了,俺们的感情早就胜过母女情了”,婆婆经常对人这样说。  

  每逢有人问婆婆:“您这儿媳怎么样?对您好不好?”老人总会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好!我这儿媳绝对是百里挑一,世上少有。”面对婆婆的疼惜,亲友和邻居的称赞,刘树兰总是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这事让谁赶上都会这样做。”虽然她是一个不善言谈,性格内向,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然而在她身上却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朴实善良、温顺友爱、敬老爱幼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

  来源:天津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