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6 21: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7-02 | 查看:1373次
王恩浦,男,1947年5月生人,汉族,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镇敬老院院长。他多次被评为天津市文明市民,慈善之星,2005年,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双十佳敬老之星、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多年来,他以对孤老人的孝心,对下一代的爱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对党的忠心,赢得了全县人民的赞誉和爱戴。他祖辈都是农民,自幼家境贫寒,而严格的家教则铸就了他朴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年少时,只要他看见身体不便的老人行路,总要上前搀扶一把,家里改善伙食,他宁可自己少吃,也要送左邻右舍的老人尝尝。初中毕业后他回乡当了村团总支委员,工作之余经常带领团员和青年为村五保户做好事,当了生产队长后他对老人们的情更浓了,与老人们的心贴得更紧了,老人们谁家房屋漏雨,谁家农田耕种收割缺少人手,谁家遇有红白事……几乎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老人们有心里话都愿向他倾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也都愿找他商量,他们都欣慰地说“恩浦是我们的‘主心骨’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使他如虎添翼,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85年,他先是在村里干起了服装厂,有了资金后又办起了修造厂,由于他有经济头脑加之经营有方,几年下来修造厂就有了迅猛发展,到1998年,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成了村里的支柱企业,许多企业老板纷纷慕名而来或谈生意,或要入股与他联营,均被他婉言谢绝。而此时他却想自己靠党的政策富了,应该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点贡献,要是自办个敬老院,将孤寡老人无偿养起来,不就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了吗?他将自己的想法向镇领导倾吐了出来,立即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他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将厂里的机器全部卖掉,当推土机把宽敞整洁的厂房夷为平地时,全村的百姓都惊呆了,老王这是想干什么呀?有的说他盖饭店,有的猜他建旅馆,连他的老伴和儿子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老王把真情告诉大家后,人们才如梦初醒。一位朋友不解地问他:“效益这么好的工厂拆了盖敬老院,你图的是啥?”老王听了爽快地说:“咱什么也不图,就是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们有个幸福的家。”
为了早日建成敬老院,他起五更睡半夜,不论刮风下雨整天在工地上奔波,老伴见他消瘦了许多,并不止一次地劝他要注意身体,可他全然不顾。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更是24小时连轴转。一天,他终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昏倒在工地上,闻讯赶来的人们见了无不为之动容,一位孤老人含泪抱着他说:“恩浦啊,为了我们你是把命都豁出去了啊。”老王的善良和为人感动了所有的人,全村家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到年底一座投资40万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落成,并在鞭炮声和人民的掌声中迎来了全镇十多名孤寡老人。当老人们看到自己的新家环境如此舒适优雅,厨房、浴室、卫生间、娱乐等设施如此一应俱全时,都惊喜万分,说连做梦也没想到无儿无女的他们会在晚年住上这么好的寓所。
到目前,他已无偿侍奉包括北京、天津等地在内的孤寡老人32位,并为1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其中10位老人临终前卧床时间最短的一、两个月,最长的则达到两年半,而他却在这些孤老人身上倾注了超过亲情般的爱,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幕幕临终时最后的关怀,一次次送葬下跪的场景,一段段感人的真情故事,就象那一首首动人的歌,传向遥远。
他自办敬老院的义举轰动了全县,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参观后在发出各种各样赞叹的同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管理敬老院每年支出少说也得三四万元,这一年两年可以,三年四年也可以坚持,如果长期办下去老王能顶得住吗?是啊,人们的疑问也是老王的压力所在。他想,自己前几年办厂是有一些积蓄,但这终究会坐吃山空的,靠几个儿子资助也不现实,因为他们也要养家过日子,要想把敬老院长久办下去,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思来想去老王决定开办鱼塘,以养殖业的收入来为敬老院提供资金支持。在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办了一个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鱼塘,养起了鱼虾河蟹,由于经营有道每年收入可观,彻底解决了敬老院管理资金问题。
敬老院管理资金有了稳定的来源,老王又将敬老院浴池进行了扩建,定期向全村的老年人免费开放,遇有慕名而来的外村老年人前来洗浴,老王总是嘱咐服务人员要热情接待。他还筹措资金建立了大坨村助老基金会,目前,已为村里特困老人资助资金3万多元。
为使院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乐,老王又投资添置了彩电、音响设施和各类棋牌等,并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杂志供老人们阅览。特别是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老王专门为老人邀请剧团和文艺团体,让老人们足不出院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老王已连续十年,每年都拿出四五千元带领老人们到天津、北京等地进行游览观光,让他们亲眼目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不仅对老人一片孝心,对下一代的成长也是时刻挂在心头,他经常应邀到学校做报告,报告中结合自己孝敬老人的切身感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孝亲敬老的内涵,使孩子们深受教育。他还经常拿出资金捐助特困生,把那些因贫苦而失学孩子们拉回课堂。七里海镇小学四年级学生张颖,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父亲长年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全靠母亲一人的微薄收入维持,他得知后立即把小张颖所需的学杂费交到了学校,使小张颖重返校园。
他真诚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全社会的奉献精神。2005年1月8日他在北京参加“全国孝亲敬老楷模”表彰大会上邂逅了同时获此殊荣的南开区老职工赵永华,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组建了天津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担任组长的他主动承担了小组的全部活动经费,并且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在天津市医科大学的大力配合下,他们的工作成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天津市的遗体捐献活动由当初的寥寥无几,一下子就发展到100多人,目前全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达500多人。他在率先做出捐献的同时,克服了重重阻力做通了老伴的思想工作,使老伴也做出了捐献的决定,夫妻俩很快到法律部门进行了公证。他们一心为社会做贡献的拳拳之心,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噩耗传来,他立即将三个儿子和敬老院的老人们组织起来,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他非常热忱地拿出全家及老人们捐出的2680元对镇领导说:“这是我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他们的善举赢得了周围群众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王恩浦就是这样把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孤寡老人们,献给了全社会,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实践着他的入党誓言。
来源:天津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