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河北王文柱:“傻事”为啥做这么多(图)

发布时间:2018-04-25 12: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7-01 | 查看:1012次

  王文柱是泊头市四营乡三杭子村的一个农民。提起他,许多县市的农民都知道——他举办了农业技术交流大会。

  一个农民,自己办起了农业技术交流大会,稀奇吧?稀奇的事还多着哪:自掏腰包在农家地头举办“农展会”,设立“科学种田奖”,鼓励农民科学种田;自己出资3万元成立“傻柱子农协会”,带动附近农民走上科学种田之路……你说哪一件事不稀奇?

  “认准的事儿干不成决不罢休!”

  王文柱属于那种干事认真、头脑又特别灵活的人。1984年,他借了2800元钱,在村里开了一个贸易货站,后来又逐渐干起了俄蒙边境贸易,生意越做越大。

  1997年底,老王把生意完全交给了孩子们。闲着就难受的王文柱,没有吃老本享清福,又跟庄稼地较上了劲。老王就琢磨,怎样种田才能多出效益。第二年开始,老王把自家的10多亩地当成了“试验田”,抛窝种玉米,一窝两粒、三粒、四粒……

  老王在自家的地里“瞎鼓捣”的同时,还跑到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农民容易操作的大田种植新技术上。这些年,老王到外地学习的费用就花了5万来块钱。

  他的第一次“农业旅行”,是到山西省屯留县国家玉米良种试验基地。

  在屯留县住宾馆,老王认识了山东济宁种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听说当地鱼山镇种大蒜很有名,马上约定到鱼山镇学习。回家第三天,老王就去了山东。在那里,老王坐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拜访了当地的“西瓜状元”、大蒜种植户等50多户,跑了100多个地块,整整转了五、六天。最后,老王背着大蒜种子、地膜、西瓜种子、除草剂等满载而归。

  他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搞起了大蒜、菠菜、西瓜、玉米的“四种五收”种植模式。第二年,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在此基础上,老王又开始探索“五种六收”种植模式。
今年三月初,为推广双株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老王在普通玉米播种机的基础上,反复实验钻研出双株玉米播种机。

  靠着这股“犟劲”,经过几年反复地实践、总结,老王探索出了辣椒玉米间作、“五种六收”、棉花等行移栽、双株玉米等10多种高产高效的科学种植模式。

  “钱为大伙儿种田花了,不心疼!”

  前年老王自掏腰包3000多块钱设立了科学‘种田奖’,来奖励技术新、产量高、效益好、有带动作用的科学种田能手。去年他又把种田奖提高到了1万块钱。

  老王自己拿出3万多块钱,成立了“傻柱子种植协会”,以“无偿服务”为宗旨,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技术服务,定期举办大田种植技术交流,到现在已发展了120多个示范户,惠及6000多农户。路途近的,他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远的,他就自掏车费上门指导,或者自掏腰包把资料邮过去。几年来,他共向农民发放科学种田资料23600多份。

  田一村的张宝库是王文柱的第一个示范户,原先日子过得比较清贫。2003年秋天,他上门找老王咨询科学种田技术。从那天起,老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风里来,雨里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的路,手把手地教给宝库“五种六收”种田模式,帮着他施肥、整地、选种……盼着他尽快走上富裕路。第二年收获后,宝库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帐,3亩多地纯收入1.26万元。如今,张宝库的小日子富起来了,但他不忘别人,在老王的帮助下,又指导了20多个示范户。

  “老王到底图什么?”

  2003年开春,老王骑车来到穆村,打听着找村里的种田大户。在村支部书记李海潮的介绍下,老王和承包了100多亩地的穆学哲牵上了头。“你把原先买的种子卖了,卖不了我给包赔损失,按我说的模式种,减了产我给补偿……”当时,半信半疑的老穆拿出三分之二的地块,按着老王的要求种的,一年下来,一亩增收200多块钱。

  “每年俺都试探新模式,你瞧,这庄稼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如今的老穆,种田上也学会了动脑筋。

  广西省南宁市农业科研所的农业专家朴志红,听到广播后,不相信一个农民能在北方的土地上,实现“五种六收”的种植。于是,她多次给王文柱打电话,咨询情况,每次通话都半个多小时,最后终于信服。这位63岁的农业专家还给王文柱指点“妙计”:把“五种六收”种植模式中,第五种的玉米改为大萝卜,效益会更可观。

  “出名”后的老王更忙了。黑龙江、广西、山东、北京、天津等地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任丘、河间、阜城等周边县市的种田大户也纷纷上门请教。

  老王究竟图个啥?“晚年为社会做点贡献,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把科学种田的技术推广给大伙儿,让大伙儿增收,是我最大的心愿。”闯出名堂来的老王这样说。

  来源: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