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河北张华绿色家园:一个弱势英雄群体

发布时间:2018-04-22 22: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6-02 | 查看:1332次

  张华绿色家园是由已故家园创始人张华女士联合100余位身残志坚的人士组成的弱势人群互助团体。

  张华绿色家园开创了数个全国第一:集体捐献遗体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第一个残疾人集体登泰山的群体、开办的图书室是全国第一家残疾人图书室。从省委领导、“希望将军”,到普通市民、病残人群甚至服刑人员,都曾被他们深深打动。

  一、贡献自己 奉献社会

  无法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怎样面对命运。张华绿色家园,这个由尿毒症病人、残疾人和志愿者组成的弱势群体,在2002年成立时,定下这样的人生格言:“不追求生命的长度,而追求生命的宽度。”成立不到一年,就因集体捐献遗体受到省委书记白克明的关注。

  2003年5月,这个群体的9名成员作出了死后将遗体和器官无偿捐献给河北医科大学做医学研究或器官移植的决定,并进行了公证。同年9月,又有5名成员加入集体捐献遗体的决定。至此,张华绿色家园已有18人决定死后捐献遗体。其中,李先碧、张华、常兴玉去世后,她们的遗体先后被河北医科大学接走。

  这是一个极弱势的群体。负责人文革,小儿麻痹,靠双拐走路;刘雅杰,聋哑女孩;张品胜,重症尿毒症患者,生命时时游走在生死边界……与健康人相比,他们承受着更多的苦难。是张华绿色家园,让每个走进来的人看见了生命的绿色。

  “在张华绿色家园活动室墙上,贴着很多照片,很多是他们围在一起互相交流的合影。会员们指给我们看:这一张是家园演讲团合影,他们常到学校、单位去演讲,主题是挑战生命、实现自我;这一张是参加天津电视台公益演出时的照片,节目内容就是他们勇斗病魔、拥抱生活的真实故事;还有这一张,是参加北京柔力球比赛时照的,他们手持球拍,笑得阳光一样灿烂……

  挑战生存岛之旅,是家园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活动。那一次,很多病残人是第一次走出家门。过缆桥、爬绳索,他们搀扶着,激励着,坚持再坚持。那一回他们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内涵。

  2006年5月9日,绿色家园的7位残疾人在4名志愿者的帮助下,登上泰山。从南天门到泰山山顶,健康人用40分钟,他们用了5个小时。到了山顶,很多人哭了。泰山曾是他们心中不可逾越的巅峰。

  登泰山而小天下。挑战了自我极限,他们洞彻了生命。

  登陆张华绿色家园网站,会看到这些善举:家园三轮车队,残疾人坐车一律免费;向抗击非典的机构捐款1000元;家园成立一周年,进行免费裁剪、免费按摩、免费理发和义演等回报社会活动;为一对外地盲人操办婚礼;到光荣院慰问老军人……

  2004年6月,残疾人赵二标因失恋而轻生的事情,对文革触动很大。经过劝解二标最终放弃了轻生的想法,但这不能改变残疾人婚恋难的现象。文革想到搞一个残疾人联谊会。

  9月19日,张华绿色家园成功举办第一届残疾人联谊会。任丘范围内136人参加。这些残疾人,几乎全是家园成员按照残联提供的名单,蹬着三轮车走村串街挨家挨户上门找来的。赵二标在活动中结识了残疾姑娘邓声玲。12月3日绿色家园为这对残疾人举行了喜庆而文明的婚礼。2005年7月,他们的孩子出生了。赵二标给女儿起的乳名是“家园”。

  家园名气大了,人们遇到难处,总会想到这里。与弱势人群打交道多了,看到他们的境遇,家园人常有被刺痛的感觉。时间一长,他们把这种感觉变成一种责任。2005年,他们开始实施“阳光工程”,目的是让生命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的身上,而不仅仅是家园人身上。

  第一位感受“阳光”的,是瘫痪在床41年的李苹。她14年没有出过家门一步,人生最大的梦想是看看外面的世界。绿色家园的十几名志愿者来了,他们把她从三楼抬下来,用轮椅推着她来到最繁华的路段逛街、照相。为了减轻她七旬老母的压力,三名女志愿者还每星期为她洗澡。

  任丘市出岸镇王家坞中学田丹和她的妹妹田小倩是一对孤儿姐妹。绿色家园的三名残疾会员不仅资助她们上学,还在休息日把她们接到家中,由志愿者哥哥辅导功课,让她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张耀龙是名19岁的脑瘫少年。因为智力问题,父母放弃了让他读书的想法。绿色家园带来幼儿启蒙的图画书。阿姨们教他一个拼图一个拼图地认物识字、讲故事。慢慢地,耀龙识字了。他指着拼图上那个火红的圆形说:“太阳,会发光。”

  罗建平是沧州监狱服刑人员。绿色家园的每一次善举都带给他前行的力量。几次交流后,绿色家园吸收他为特殊会员,还到监狱为他过生日,使他增强早日回归社会的决心。

  2007年2月2日,张华绿色家园举办了“送温暖”下乡活动,总共为农村残疾人送社会捐赠的衣物5823件,以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送到了残疾人的身边。

  二、互相温暖 团结互助

  在张化绿色家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尿毒症病人去医院看病或做透析,家园的三轮车要义务往返接送。为了不耽误其他人生意,车队队长高宝武更多地承担了接送病人的活儿。

  一次,一位尿毒症病人的亲属临时有事,文革陪他去医院做透析。这次又是高宝武接送病人。把人送到家,因为那里离高宝武家近,文革提出去高宝武家看看。

  那是怎样一个家!尽管文革之前知道高宝武是下岗职工,老人和妻子有病,孩子还在上学,家境困难。推开门,文革仍是禁不住阵阵心酸:一股霉晦之气扑面而来,柜子上一层土,地上一片凌乱,窗帘、床罩硬挺挺的。

  第二天,家园的成员们来了。拆窗帘、换被罩,擦桌子扫地,忙乎了一上午,屋子亮堂了。病床上的妻子让高宝武做午饭招待,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让动手,临走把换下来的脏床单被罩卷在一起捎走清洗。高宝武搓着手不知说啥好,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从那以后,家园里甭管谁家有点啥事,高宝武总奔在前面;隔段时间,家园的人们也会到高宝武家帮着整理家务。

  家园好像一个大磁场,四年吸引了100名成员。都说100个人100条心,可在这里,100条心紧紧地拴在一起。

  2002年,家园集体为困难成员捐款900元,并为长期不能外出的成员送去生活必需品;2003年,尿毒症会员李先碧查出患了肝癌,住院治疗。她的儿子远在东北工作,难以照顾母亲。是家园人轮流值班,照顾了她3个月,直到去世。连装殓衣服都是几名女会员给她穿上的;2005年尿毒症会员张品胜再次生命垂危,到北京住院治疗。家园的几名残疾会员赶赴北京,为节省经费,他们吃住在医院走廊,直到他脱离生命危险;2006年,一名会员忽然家遭横祸,急需一笔钱应急。会员心急火燎找到文革,她二话没说,四处筹集,终于解了燃眉之急。

  ……

  加入家园后,王泉看到有36张椅子,就连赶了一个星期的活,做了36个椅套。家园的人要把椅套钱给他,他说啥也不要。再给时,王泉急了:“我把家园看成自己的家。给自个儿家干活,有收钱的吗?”

  三、诠释生命 人生无悔

  李安生,44岁,一名因工伤造成右腿高位截肢、左脚粉碎性骨折,提前退休的残疾人。他告诉记者,进入绿色家园,哪怕一个私心再重的人,都会被熏染得高尚起来。

  进入家园前,李安生的朋友圈子谈论的话题是怎么赚钱。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尽管残疾了,李安生仍拼命工作。他卖过鞭炮、养过兔子、批过冰棍。虽然赚了些钱。却活得很累。加入绿色家园后,正赶上残疾人柔力球队成立。李安生当上球队队长。他带领6名聋哑孩子和9名肢残人没日没夜在训练场上练习。两个月后,他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残疾人柔力球表演赛,以最佳成绩获得“最佳拼搏”奖杯。他更被大家视为球队的灵魂。

  李安生说:“到了家园我才知道,人这一辈子,出除了钱,还有更重要的追求。为家园忙乎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累是真累,可想想这一天没有虚度,就觉得值了。”

  开始,妻子阿珍并不理解李安生的做法。她常埋怨:在家园能赚钱还是能升官?天天见你忙得团团转,有时间多赚点钱不好吗?李安生没说话。第二天他撒了个谎把阿珍带到家园。只一次,阿珍就被绿色家园浓浓的氛围感染了。从那以后,她口中的“你们家园”变成了“咱们家园”只要知道家园有什么事,她一定会问上一句,“我能做点啥?”

  知道内情的人问他们:“这样做值吗?”他们回答:“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2007年5月19日张华绿色家园在第十七个助残日前夕,成功举办了任丘市华北油田首届残疾人才艺展。此展览以文学类、书画摄影类、手工编织类三个部分展示了残疾人靓丽的风采。

  每个家园人在名利与责任,痛苦与快乐,个人与群体面前进行着他们特有的选择。采访中,王泉十分感慨地跟记者说:“每一个人都是有所追求的。在我们看来,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能够和别人共享一份快乐,共担一份痛苦。只要看到家园发展了,哪怕为此付出,一生清贫,我们也感到快乐。”

  人们把这种精神称为“张华精神”。她凝聚着绿色家园百名会员的人格光辉。

  在北京白领刘旭心中,绿色家园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和那盏明灯。是家园,在大学时代开启了自己的爱心;又是家园,在自己工作严重受挫时,帮他鼓起新的勇气。

  在深圳歌手种萧汉的歌声中《绿色家园之歌》永远振奋人心。不管前途怎样,这位年轻的歌手始终深信:社会需要爱、温暖,人需要付出,这样的一生才是快乐的。

  “希望将军”赵渭平,把自己在监狱里积攒的几百元钱捐给贫困学生,那是因为他是一名特殊的绿色家园成员,他要用自己的点滴行为诠释张华精神。

  沧州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日到任丘进行志愿服务,他们说,愿意多和家园人呆在一起,感受精神的力量。

  来源:河北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