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6 21: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1-19 08:50 | 查看:1409次
在开封杏花营农场,绝大多数村民都认识邮递员尹天顺。他为群众服务十几年,这个普通的邮递员在杏花营农场已经成了邮政的代名词。上午营业、下午投递,尹天顺在杏花营农场邮政所一干就是16年,由于受编制等种种原因限制,邮电分营后的13年里,无论严寒酷暑该邮政所就他一个人在支撑。他说帮助别人是他最大的快乐,16年来他以真诚服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用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了开封邮政的光辉形象。
一、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
杏花营农场面积5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人口约1.1万人。这里村庄分散,邮路长,按照规定,投递是隔日班,正常情况下,尹天顺每天都要带着50公斤重的信件、报纸、包裹等物品跑一趟,南段跑一趟要两个小时,北段跑下来要5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或者中途爆胎,他半夜还回不来,每到这时,当地人看到的尹天顺不是“土人”、“泥人”就是“雪人”。尹天顺的摩托车3年跑了6万公里,杏花营农场是有名的沙区,绝大部分路段都是沙土窝儿,有时候摩托车陷在里面根本骑不动,由于路况较差,每个月要补胎七八回,差不多一两个月要换一次车胎。
一次,尹天顺途径运粮河十孔闸,桥上没有护栏,桥面有一条10厘米宽的裂缝,他的车轮差点卡在里面,现在想起来他还很后怕。他说:“如果车轮卡住,人就被甩进河里了。”郑开大道开通前,尤其是冬天,几十公里的投递路上,不进村碰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杏花营农场邮政所周围的群众说,他能坚持下来可以说是奇迹,反正换一般人早就不干了。
多年来,杏花营农场邮政所一直借用别的公司的办公场地,这栋已经很破旧的二层小楼上,有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是尹天顺的作业场地兼卧室。每天从杏花营邮政支局取回需要投递的报纸、邮件,他都要在这里分拣好,由于场地有限,他不得不将报纸铺在地上进行分拣。小屋夏天热得像蒸桑拿,冬天又像室外一样冷,但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6年,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看。每天6点起床开始工作,差不多忙碌到深夜,邮政业务随叫随办,在别人看来,杏花营农场邮政所全天候都在为群众服务。
二、杏花营农场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尹天顺结缘邮政以来,长期的工作磨炼使他将自己与社会这个大家庭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尹天顺心中,杏花营农场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一个人的邮政所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
2002年9月,因工作需要,尹天顺被调回家乡——开封县西姜寨乡邮政支局任支局长。在家门口工作,使他多了和妻子团聚、照顾父母的机会。然而,尹天顺的内心却许久没有平静。每每想到杏花营农场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和那里的一草一木,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时间到了2003年4月,尹天顺作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选择:面对邮政系统的体制改革,当一个人的邮政所向他发出召唤时,他毅然告别了西姜寨乡邮政支局,重新回到了待遇低、条件艰苦的杏花营农场,回到一个人的邮政所,继续一个人的艰难跋涉。
在多年的基层投递工作中,尹天顺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建立了信任。70多岁的王文甫谈起尹天顺赞不绝口。原来,老人几年前患了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行走,邮购药品时,老人干脆将自己的存折交给了他;退休干部齐茂擅长书法,为感谢尹天顺常年的照料,每到报刊征订期,齐老先生就会一早为邮政所写好宣传条幅;汴河堤村92岁的穆奶奶,生活费用都是在外地工作的大孙女供给,由于老人岁数大,生活和购物都不方便,老奶奶就让大孙女将钱存进尹天顺的存折,然后由他掌管老人的零花钱和购物药的支出,这一代理就是6年。老人的大孙女说,把钱放在尹天顺那里,放心!
每天,在投递路途中,无论是路边走路的,还是在村里做小生意的,或者是在田地干活的,好多人看见他,都会主动跟尹天顺打招呼。他说:“这十多年,村里有80%以上的人我都认识。”
三、他把用户当亲人
尹天顺熟悉杏花营农场的每一寸土地,去过每一户农家。他总是主动将邮政服务再延伸一下,无论是不是分内的工作,只要与邮政业务相关,他都想方设法去完成。包裹本来是需到邮政所领取的,但在他的投递段道,他从没让一位客户上门领过包裹,都是送上门办理。他说:“领包裹必须验明身份证,但是农村人不习惯带身份证出门,如果客户没带身份证就得再跑一趟,既费时又伤感情,投递上门就可以当场验证件,自己累点对方方便了,也更信任咱了。”
杏花营农场新庄村一名村民往外地汇款500元,不料误将收件人、寄件人的位置写反了,钱寄出后对方无法收,这时退也退不回来,因为按照有关规定,3个月后才能走相关程序退回。看着村民着急地跑了一趟又一趟,他把自己的500元给了这个村民,自己两个多月后才拿到这笔款。
中铁十五局在杏花营农场境内修高铁,光指挥部就有五六十个人,还有100名工人,这些人员大多是外地人,单位每个月都有七八十封快递进出,这增加了尹天顺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这些常年流动作业的工人,尹天顺从不怠慢,反而处处为别人着想。一天,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对尹天顺说,他们有封快递该到了,不知为什么还没到。尹天顺让他网上查询。原来,对方寄出的快递不是用的邮政EMS,而是其他速递公司,而这家公司只负责投递到市区不投乡镇。该主任很为难,自己工作忙走不开,再说对开封也不熟悉,他问尹天顺能不能帮他取回来,尹天顺爽快地答应了。星期天,尹天顺专程跑到市里,帮忙取回了邮件。对方非常感动,执意要付路费,尹天顺说:“我这就是给你帮个忙,要是图路费,我就不给你领了。”
1996年年底的一天,尹天顺分拣到一封寄自中国台湾省、只有收信人姓名没有具体投递地址的信件。尹天顺马上意识到这封信的分量,经过逐一排除,很快将收信人确定为家住农场东北边界黄砦村的奚凤兰。结果不出所料,当70多岁的奚凤兰老人看到这封信后,立刻痛哭不止。原来,寄信人正是老人苦苦寻找几十年却杳无音信的兄长。一封信将海峡两岸的两颗思念之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此后,兄妹二人书信不断,每次尹天顺都不辞辛苦地骑行20多公里,将信及时送到奚凤兰老人手中。1998年11月,奚凤兰老人的兄长还专程来到黄砦村,与妹妹相聚。亲人相见,悲喜交加,场面令人潸然泪下。
每逢雨雪天气,尹天顺就放心不下90多岁的穆老太太,要亲自去看看老太太的房子漏不漏、缺不缺啥东西。穆老太太被尹天顺无微不至地照顾8年多了,老太太早就把他当成了亲人。老人的存折只有交给尹天顺才放心,买生活必需品、购药都是尹天顺替她操持。老太太偶有不适去看病,卫生所的大夫也总是先给尹天顺打个电话说一声。
不仅仅是穆老太太如此信任他,20多家烟酒店的老板也把存折交给了他。原来,这些烟酒店每周都要给烟草部门汇一次烟款,所以每周必须去杏花营镇邮储网点存一次钱,因为尹天顺每天都要去杏花营镇带邮件,有人就把现金交给他,请求代为存上,这样相互传开,农场所有烟酒店老板都把存折交给了他。成天在邮路上的各村跑,村民都拿他当自己人,谁家缺少米面或者要买个锅碗瓢盆的,都会给他打个电话,让他买好捎过去。
如果说他和村民们的感情是十几年建立起来的,那么,高铁工程建筑工人对他的信任就是靠真诚服务赢得的。一位在工程指挥部工作的女同志急于赶回贵州老家,有4大包东西需要寄回去,因为已经买好了当天的车票,她把包裹往尹天顺那里一放就走了。她说:“我相信你。”尹天顺知道,人家是真的拿他当朋友了。
走到哪里老远都有人打招呼,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也都少不了他,尹天顺把用户当亲人,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乐,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四、他是服务“三农”的一道流动风景线
近年来,河南省邮政公司一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积极投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开封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开封邮政服务“三农”的任务更加艰巨。正式认识到了这一点,尹天顺除了做到投递、营业两不误外, 在外出投递时总会随身带上邮政服务“三农”宣传资料,流动营业、流动宣传,成为了一道服务“三农”的流动风景线。
他总是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上门服务,将优质的农肥、种子等农资配送到农民手中。此外,他还积极帮助养殖户,传授自己在报刊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送去养殖类读物。
“绿衣使者”服务社会十余载,汗水换来大回报。如今,杏花营农场邮政所的业务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报刊订阅量由原来的四五十份猛增到现在的近千份,党和政府的声音及富农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尹天顺因此连年被评为省邮政系统优秀投递员,2006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首往事,尹天顺感慨万千:一个人的世界其实并不孤独,来自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肯定,使他有了大家庭般的温暖。他将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基层邮政工作。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