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兴梅:一片痴情育新绿

发布时间:2018-04-16 16: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1-30 13:51 | 查看:1549次

到过天津静海西部的人,无不被这里浩瀚的林海、葱郁的苗圃和蓬勃发展的林下经济所折服,然而,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大洼之地,又有谁能想到,让这片大洼绿起来,让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富起来,饱含着静海多少造林人的辛酸与汗水。薛兴梅就是这其中的一位造林人,她满怀一片痴情,在静海大地上栽下了片片新绿。

薛兴梅是土生土长的静海人。从1989年参加工作开始,就在梁头镇干林业员,2000年接任镇林业站站长,她扎根农村林业工作,一干就是22年。梁头地处静海西部的贾口洼,历史上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过去曾有“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风起兮土飞扬”的说法。近年来,静海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都市型循环农业,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农业示范区,大洼深处的梁头镇正是林海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2007年春天,按照县委、县政府大搞“四绿工程”的要求,全县打响了“绿色通道”的战役。要求梁头镇在4月中旬以前,完成京沪高速公路两侧万亩绿化带工程。任务就是命令。梁头的这一仗怎么打?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把目光盯在薛兴梅身上,不仅因为她是林业站长,也因为她是林果专业科班出身,是种树的行家。初生牛犊不怕虎。她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斗志,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

说干就干。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年春天,薛兴梅和包村干部带着京沪高速沿线12个村的农民驻进贾口洼。没有休息室,他们就在野外搭帐蓬,吃住在地里。她和村民们一起挖坑、栽树、填土、浇水……野外作业,最困难的就是上厕所。一起栽树的基本上都是大老爷们儿,开阔平坦的大洼里,没遮没掩,没法上厕所,为此她坚持少喝水,甚至一天不喝水。薛兴梅清楚,树木成活率高不高,关键看树苗。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调苗、验苗上。跑山东、去河北,周边地区哪的树苗最好,哪的价格最便宜,她都最清楚。苗木来了,一来就是数十万,为了选到最好的,每天天不亮,她就跑到高速口等指定地点,选苗挑苗。为保证质量,她一棵棵地验,看有无病虫害,根系好不好,一天下来要验30多车次,查看6万多棵树苗。职业使然,在薛兴梅的眼里树苗甚至比生命更重要。那年秋天,她帮助西贾口村从山东调进3万棵树苗,一天傍晚突然接到夜间气温骤降的预报,薛兴梅立刻想到了那些堆在地里的树苗,她迅速来到村里和村干部们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把树苗就近抛到村东的水沟里,用水保温。她和村民们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天亮了,镇领导来查看保苗情况,镇长郝砚洪看到她满身泥水,冻得直发抖,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一个女同志,为了镇里的造林事业,抛家舍业,起早贪黑,郝镇长哽咽了,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作为技术员,薛兴梅很少呆在办公室里,无论是每年春秋两季的造林大会战,还是平时的养林护林工作,她都坚守在林业建设第一线,全镇22个村的植树工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为了赶工期、抢进度,她在南北长8公里的林海带上每天要打20个来回。为了防治美国白蛾和齿蠖,她在林间徒步穿行,一走就是大半天。有人给她计算过,三年里在造林工地跑了1.6万公里,两年跑散了一辆“桑塔那”。这相当于在中国从南到北来回跑了一遭半。

春华秋实。薛兴梅和全镇干部群众,历经几年的努力换来了植树造林的累累硕果。目前,全镇有林地面积7.9万亩,其中生态林6.4万亩,经济林1.2万亩,苗圃30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53%。薛兴梅和千千万万的植树人把汗水和爱植根于茫茫林海,让绿成了这片大洼最抢眼的风景!如今,这个历史上就没有树的地区,已经成为天津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改善生态环境的天然氧吧。2010年,她所在的梁头镇党委、政府被评为“天津市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梁头是静海县的农业大镇,多年来,农民们过惯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日子,对于种树根本不认识,有人说:不种粮食去种树,我们吃啥?这是瞎胡闹。甚至有的农民手拿铁锨守在地头,跟镇干部对峙,不让给新栽的树苗浇水,扬言要把树苗全都干死,下季还种庄稼。这给林海建设造成了许多困难和压力。薛兴梅认为,要调动农民种树的积极性,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老百姓最讲实惠,有钱可赚他才能自愿去种。她走村窜户给老百姓讲种树的效益,帮老百姓算经济账,方便时还带村民们走出去看,让大家实地感受种树致富的现实效益,帐算清了,加之镇里大张旗鼓地宣传,干部群众的思想逐步统一到镇党委、政府“植树兴绿”的决策上来。

薛兴梅积极帮助镇领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地食用菌、棚室蔬果、花卉和休闲农庄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定位。在镇“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着力加快百果园、随缘生态农庄、海泰集团苗圃等工程,采取招商引资和组织农民入社等形式,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孙庄子村农民王瑞玺发展果树较早,近两年靠种冬枣走上了致富路。薛兴梅想,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典型说话,会更有利于本镇林果业的发展。她积极联系县林业局,帮助王瑞玺引进SOD密种植技术,使种植的120亩冬枣利用高科技带来高产出,成为津郊叫得响的“科技兴林”典范,吸引的周边群众都来参观。一年里,有6个村的80多户农民新增冬枣种植面积2000亩。薛兴梅因势利导,重点抓好皇冠梨、杏、山楂、石榴等果木发展。到2010年,全镇果树面积达1.2万亩,涉及20多个品种,果品年产量700万斤,产值2500万元。仅此一项,该镇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在县、镇领导的支持下,薛兴梅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适合种啥就种啥,什么赚钱种什么,加快营林步伐。仅2008年春秋两次会战,就新增树林3万亩。全镇林木覆盖率由2005年前的17%扩大到53%。贾口洼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2009年夏天,静海县委组织县级离退休老同志视察林海建设,看到遍野树木生机盎然,满眼新绿浓翠欲滴,85岁的离休老干部冉守信动情地说:“短短几年时间,梁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都不敢想。”几年来,薛兴梅心系乡亲,真情付出,为促进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别人称赞她这个林业站长了不起时,她坦然地说:“这是全镇干部群众的功劳,我只是干了自己该干的工作。”

人们常说:“甘蔗没有两头甜的。”干事业有收获就要有付出。职业女性更不容易,既要干事业,又要顾家庭。然而在事业和家庭的这杆天平上,薛兴梅把砝码加在了事业的一边。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薛兴梅也想穿着时髦,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对于一个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求,春秋植树时节,气候变化无常,她穿着大棉袄、大棉裤、大棉鞋行走在田间地头,同事们戏称她是“闯关东”的。她穿梭在沟渠壕楞查看林区防火,枯藁的“苍子稞”扎满一裤,乍蓬的蒲公英粘满全身……对此,她没有一句怨言,她说:“我最喜欢的高跟鞋一年都穿不了几天,没办法,林业员就是这样。”5年的呕心沥血,1800个日日夜夜,薛兴梅见证了大洼的褪变,见证了莽莽林海的崛起。她把一个年轻女人最美好的时光奉献在了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里。

2008年春天,薛兴梅的婆婆患冠心病住院,大姑子、小姑子四人轮流到医院服伺。当时正值春季造林的高潮,根本抽不出空来,她虽心里愧疚,但种树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活,没办法,她只能带着一身疲倦夜里到医院守护婆婆,白天再去上班。不久婆婆去世,她也只请了三天假,事后又回到工地。在农村,给过世的老人“烧五期”是较重的习俗。当天上午四个姊妹都到齐了,就差她这唯一的儿媳妇,打电话才知道她又去了栽树工地。和自己从没红过脸的小姑子这回撕破了脸皮:“你太可以了,平时我们都理解你工作忙,今天咱妈烧五期你还上班,就你能耐,乡里这么多人就缺你一个是吧?”丈夫火冒三丈,没鼻子带脸地把她骂了一顿。一时间,丈夫的发火,小姑子的责难,对死去的婆婆的愧疚……她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落到这步天地,究竟是图个啥?”她越想越委屈,竟放声痛哭起来,哭得跟泪人一般。然而,从婆婆的墓地回来,她擦干眼泪,仅2个小时后就又坐上了外出选树苗的公车……

薛兴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那么的执著,执著的近乎痴狂。在她的生活中,种树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寄托,她不但把树种到广袤的大地上,更种在了自己的心田里,她因树而悲,因树而喜,因树而忧,因树而乐。2010年初秋的一个周末,她约几个朋友家庭聚会,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方式,请朋友到林海转转。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一片片杨树林为秋日的大地披上了墨绿的锦锻,秋阳洒泻在林海深处,泛起了耀眼的白光。孩子们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儿,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一个朋友说:“兴梅,今天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林海,才知道你们种树原来这么不易。”此时此刻,她的心醉了,似乎感到有生以来的最大快乐。她不断地给朋友们讲着种树的故事,仿佛是一位收藏家,拿出了最得意的传世之宝;仿佛是一位画家,画出了一幅最中意的水墨山水;仿佛是一位诗人,写出了平生中最得力的杰作。

薛兴梅,一个农村最基层的林业工作者,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贾口洼的一片新绿。

来源:天津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