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郑文卿、张文直、刘绍典:“老娘舅”调解小组 细心化纠纷

发布时间:2018-04-15 14:1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1-31 16:30 | 查看:1554次

2010年11月八公山区山王镇三位退休老党员、老同志郑文卿、张文直、刘绍典,成立了“老娘舅”调解小组,他们以不懈的努力,赤诚的热情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请来“老娘舅”  细心化纠纷

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问题,曾经一直是困扰着山王镇的难题。为此,山王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模式,于2010年11月开创了“老娘舅”调解工作新模式。由三位长期生活、工作在本地,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老同志,成立了“老娘舅”调解小组,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娘舅”调解小组现有三位老同志,郑文卿,原山王派出所所长,张文直,原山王农电办主任,刘绍典,原山王建筑公司经理,他们年龄最小的60多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0 多岁,他们不但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同时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经验和调解艺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矛盾纠纷的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由于工作原因,他们对法律政策、农田水电、占地建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擅长,处理调解农村的邻里纠纷也游刃有余。

2011年3月底,张楼村张文喜、张文武等老弟兄几人带着子侄等数十人来到镇里反映,同村王文成家拉院墙侵占其祖坟地,致其家族受辱,清明节前解决不了,将把对方房屋炸掉。事态紧急,镇里立即安排三位“老娘舅”赶赴张楼村,实地调解。在现场张文直挺胸上前,“炸人房子被判刑蹲大牢,不是为祖上增光,是给老张家脸上抹黑!”一句话镇住了张家小儿子的嚣张气焰。三位“老娘舅”分别谈话,从法律法规、民俗传统、邻里和睦、历史沿革等耐心做双方思想工作,直到下午1点多钟,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书面协议,一场乡村宗族间械斗、恶性刑事案件消弭与无形。

因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山王镇毕岗村部分回族村民坟墓需要迁移,回族群众对迁坟极度反感、抵触,一年多工作毫无进展。“老娘舅”调解小组临危受命,三位老同志冒着零下6-7度的严寒,逐户做回族村民工作。白天家中没人,就晚上上门谈心,暂时沟通不了,就慢慢闲话唠嗑,面对冷嘲热讽,报以坦诚相待,向群众解释兴建工业园的意义,为群众争取最优惠的政策。帮助群众解决最现实的困难。不懈的努力,赤诚的热情,最终促动村民以大局为重,顺利完成迁坟工作,避免了社会矛盾激化和上访现象的发生。

“有话慢慢说”,这是三位老同志进行调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认为遇到事的人都想有个宣泄口,作为调解人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才能建立起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通过倾听才能了解当事人的心结所在。三位老同志总是静静地、耐心地听着当事人诉说,细心思考矛盾的症结和根源,很少打断当事人讲话,直到当事人话讲透了,老同志们才和他们慢慢地拉起话来。

在调解工作中,老同志们采取拉家常,摆道理、叙乡规、讲法律、明政策、送人情、给脸面、造舆论等多种办法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有时循序渐进,有时适时决断,有时拿捏火候,有时做长久论,不管问题多大,最终总能促使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一致意见。正是由于三位“老娘舅”的亲和、沉稳、权威和睿智,情感上充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群众遇到些烦心事,都愿意找老同志们诉说,当地老百姓常说:有事情找“老娘舅”说说,啥问题都好解决!

老骥伏枥,春风化雨。“老娘舅”调解工作模式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已化解矛盾纠纷21起,其中重大信访矛盾纠纷3起,调处成功率100%,无一起激化,做到了件件让党和政府放心、事事让人民群众满意。实践证明,“老娘舅”的身份群众更容易接受,“老娘舅”的话语群众更愿意倾听,他们是群众排忧解难的“主心骨”,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是宣传政策的“咨询台”,他们是江淮志愿服务活动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