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4 18: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31 10:20 | 查看:1358次
韩金强,男,现年46岁,中共党员,1984年参加工作,2006年调入南阳市殡仪馆,现任殡仪馆支部书记、馆长。他凭着一身正气和宽大的胸襟,在殡仪这个让人“敬”而“远”之的特殊行业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带领全馆干部职工冲破世俗的偏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面对殡葬行业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考验,他迎难而上,身先士卒,变压力为动力,带领馆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用心服务丧户,用爱回报社会,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在科技创新中加力度,倾力打造亲情化、人性化服务品牌,用实际行动改变了殡葬人形象,赢得了社会上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展现了特殊行业的特殊风范。
为抓好服务,他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感恩”、“换位思考”等教育,多次深入到一线,了解、咨询丧户所需,始终坚持丧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推行规范化、亲情化、诚信化服务为核心,把丧户的需求作为第一考虑,把丧户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仁义和仁善将最体贴、最温情、最专业化的殡仪服务送到丧户心中,尽可能地满足丧户的各种需求。同时狠抓内部管理,按照民政部出台的七项标准,结合馆内实际,进一步规范了服务流程及操作规程,与干部职工签订了岗位责任书,在服务中实行阳光操作;为干部职工统一订制了工装及胸牌,制定严格的纪律;广泛开展开源节流、节能降耗,增收节支,号召全馆干部职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通过“严管”这把剑,使殡仪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得到强化,推动各项工作逐步迈向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在处理平顶山两次矿难事故中,韩金强带领员工连夜作战,几天几夜都和职工们一起吃住在馆里,最终以得力的组织、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平顶山市群众的好评,送来了“情系鹰城”的匾牌;城区王老汉儿女都在外地,几天后邻居发现其病故在家中。面对严重变形、臭气扑鼻的尸体,他组织馆内员工一丝不苟地进行处理,让匆匆赶回来的王老汉的子女看到了逝者安详的面容,感动得送来了锦旗;远在外地服役的军人李某,因年年不能回来祭奠父母,试探着打电话咨询是否代为祭奠,他当场给予了肯定答复,一项代为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军人、干部、职工、学生及海外游子开展祭奠活动的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一块块匾牌、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无不包含着丧户对殡仪馆亲情服务的认同和满意。
科技创新是韩金强上任后,站在殡仪馆长远发展的角度亮出的第二把利剑。通过深入丧户中调查研究,他发现丧户对殡仪车意见大:车型少,档次低。于是通过多方面的考察、论证,两辆新型高档运尸车投入运作;经过对同行业的参观学习,他认识到现代化科技的重要性,逐步为各科室配置了电脑自动化设备;为节约资金,他组织馆内微机操作师、电工等技术人员,对火化炉、火化操作系统以及殡葬服务流程软件进行自主改造升级,不仅提高了服务设备科技含量,也为馆内节约资金近十万元;针对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他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收回了灵堂祭奠业务,增设了悼念厅、灵堂鲜花、孝棺等项目……在学习中前进,在前进中学习,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改变社会群众对殡仪馆阴森恐怖的印象,他积极争取资金,先后扩建了停车场,修建了大型塑雕,新增设了路灯、常青树木。绿化、美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地缓冲了丧户的悲痛之情。为改善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建了职工会议室和活动室,为干部职工自娱自乐提供了平台。现在,殡仪馆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立体格局,干部职工个个精神饱满,态度端正,劲头十足。完善、优质的服务,庄严、幽静的悼念环境,人性化、科学化的服务设备,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服务队伍,使广大丧户悲痛而来,满意而去,为殡仪馆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业是条无止境的路,追求的脚步日夜不停歇。作为单位的“领头雁”,每天上班,他总是第一个到,每天下班,他总是最后一个走。遇到特殊情况或难啃的“骨头”,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员工排忧解难。从下水管道改造到机器设备维修,少不了他与职工的探讨;从门卫室到火化班,经常看到他与职工的亲切交谈;多少个日日夜夜,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多少次的急、难、险面前,他总是冲锋在前;他清正廉洁,严于利已,潜心做事,本色做人。也许正是他这种为了工作乐于拼命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折服了全馆的干部职工,在他的感召下,全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殡仪馆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群众满意基层服务站所、“五好”基层党支部。他个人也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如今,在殡葬改革的前沿,他仍旧无怨无悔地践行着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推动着殡葬事业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