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4 13: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31 10:30 | 查看:2430次
他幼时家境贫寒,备受离乱之苦,生活的艰难磨砺了他自强不息的品质。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起他创业的激情,筹集了8400元,创办了村里第一家私营企业。
靠着诚信,他的事业越做越大。自己富了,他没忘了乡亲们,没忘了乡亲们在自己小时候孤苦无依给予的照顾。
他说: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富。他又毅然肩负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他,就是68岁的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巩义市金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9年春天,刘绪通创业的第8个年头,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作为村干部的他清楚地知道要让乡亲们过上富裕日子就得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和时任支部书记张拾召开全村党员干部会议,讲形势,学政策,与47户贫困户结为扶贫对子,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种养业。他给每户担保贷款2000元,并无偿支援1000元,扶持建起了蔬菜大棚64个,自己又无偿付款18000元,从中牟聘请一名技术员进行指导。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就增收60多万元。
村民刘荣彬养鸡场想扩大规模,缺少资金,他知道后,一次拿出5万元给予支持,现在刘荣彬的养鸡厂年收入20万元左右。村民张西玲想租用厂房办猪场,他无偿将厂房让给他,并资助资金3万元,一个500头的猪场就办了起来。
10多年来,他从自己的厂里拿出600多万元,鼓励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张继周、刘西京等十五人先后办起了15家企业,年产值达2亿多元,同时发挥幅射带动作用,安排1800多人就业,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
水地河村沟壑纵横,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刘绪通主动出资17万元,带领村民填沟造田37亩,改善了生产条件。1999年以来,他先后拿出180多万元,为村里修了5条柏油路、2条水泥路、2座石拱桥,总长约8000多米,实现了组组通。2004年他又投资120万元,为村主干道架起了路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修建了村委办公楼、村文化大院,改善了办公条件,活跃了群众文体生活。为改善人居条件,自己出资80万元,建造了一座400立方米容量的水仓,铺设管道4000多米,使700多户群众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该村千百年来群众吃水难问题。
刘绪通还积极捐资助学。2000年他投资130万元,建起了村初级中学,购买了42台电脑。当年教师节,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村“助学基金会”,每年教师节他都为学校拿出2万元,实现了贫困生,残疾儿童的各种上学费用全免。优秀教师和三好学生的奖学金也有了保障。
从1998年起他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这些学子中已有10人大学毕业。每到春节,这些孩子们总忘不了他的恩情,掂上水果前来为他拜年祝福,喊一声伯伯,叫一声爷爷。这场面,使这位68岁的老村长乐得合不拢嘴。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呈现一片发展、和谐的新气象。党员队伍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占30%,掌握一技之长的占85%以上。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6800元,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美满。
刘绪通不仅仅难忘乡亲们的恩情,在孝老方面也体现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答报”的赤子般的诚信。
刘绪通5岁时,父亲被抓壮丁,生母一人出外逃荒。父亲落难时结识了同为天下沦落人的继母。建国后,生母历尽艰辛回家,继母主动回了老家洛阳。1967年,刘绪通的父亲病逝。继母知道后,从洛阳送来30元钱买了口棺材,安葬了刘绪通的父亲。1993年,刘绪通从洛阳把继母请回家安度晚年。1995年,继母不幸患了偏瘫,一病16年,刘绪通负担了老人的所有生活,虽然在洛阳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但从没让其负担一点。
1978年,刘绪通在洛阳的弟弟在改造旧房时从三楼掉下来,摔成重伤,昏迷了三天,绪通尽全力抢救,弟弟命是保住了,但落下了终生残疾。刘绪通又负担起了弟弟一家的生活,直到继母98岁去世。
刘绪通赡养继母,不是生母胜似生母,为全村村民树立了一个善待老人的光辉榜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对村里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春节,都和自己的儿孙一道为他们每人送上水果、米面和100元的慰问金。特别是对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只要他不出差,都要前去祝贺,少则300元,多则1000元。老人们感动地说:“刘绪通待俺比亲人还亲,还是共产党好”。
刘绪通朴实,善良,知恩图报。不爱张扬、淡泊名利的他,自1992年以来,他连续四届高票当选水地河村村委主任,连续三届被选为“巩义市人大代表”,先后评为“巩义市十大楷模”、 “郑州市劳动模范”、“河南省敬老之星”、“中华百业杰出人才”等称号。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