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万富:“病人的微笑,就是我的满足”

发布时间:2009-08-21 07:41 | 来源:2009年07月09日08: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查看:2738次

扎根新疆43年,在昆仑之巅、90万亩牧场默默行医

    

  眼前的他,大个子,面庞瘦削,年近花甲,发已花白。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肤色黯淡、黑黄。我们仅能从几张斑驳的老照片和他如点漆般晶亮的眼睛中,寻觅他年轻时的勃勃英姿。

  操着上海口音的姜万富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选择医生作为一生的职业,好像是姜万富的宿命。

  1968年,在叶城二牧场决定送他去参加医师培训班后,姜万富19岁往后的人生,就一直与医生纠缠在了一起。他说:“这里的人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这里。”

  叶城二牧场是国家级贫困团场,地处昆仑山海拔2200米到4800米的高原上。牧场的两个牧业连队、170多个放牧点似点点星星镶嵌在昆仑山中。每当出诊、巡诊时,背着老式的、皮革做就的药箱的姜万富,就会在大山深谷中穿梭往还。

  有一次,一名牧场职工发高烧,平时走的路因为雪崩洪水暴涨被冲断,如果绕道走要晚一整天。听说有一条黄羊走的路可以到,姜万富就沿着黄羊的足迹走,走出不到一公里就开始爬上悬崖峭壁……

  抓住石缝,姜万富像壁虎一样紧贴在绝壁上。身下洪水滚滚,裹挟的石头发出轰然巨响,咚咚有声。几次想丢掉药箱,但姜万富忍住了:没有药箱,自己去了也没有用。

  河对岸有个牧工,看到姜万富身处险境自己却无法援手,就站在对岸指点面贴岩壁、啥都看不到的姜万富,“右脚,向上”……两个小时后,姜万富终于爬过了这段悬崖,一下子瘫在地上。

  乌恰巴什镇,距叶城60公里,离喀什320公里。在这里,姜万富“享有盛誉”。与这名字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受到维族老乡的尊敬。在他们眼里,姜万富是“琼多克特”——最有本事的医生。

  与淳朴的乡亲们相处几十年,操着上海口音的姜万富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他说:“当我把病人从病痛中或者生死线上解救回来,病人的微笑,就是我的满足!”

  在最简陋的手术室里,成功实施2000多例外科手术

  姜万富喜欢乐器。在他家里,一架古旧的扬琴被找出来,摆在茶几上。他摸摸花白的鬓角,想了一下说:“这琴,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碰了。”

  是的,这十几年来,他太忙了,委实没有闲暇功夫和心情来摆弄这心爱的扬琴。

  有时人便是这么奇怪,可能会因为一句口号、一篇文章或者一段音乐而走上未曾料到的道路。

  1966年,姜万富与伙伴们唱着《送你一枝沙枣花》,在火车的一声长鸣中告别黄浦江,别离父母和哥哥姐姐,踏上西出阳关直至昆仑的征程。那时,他17岁。

  两年后,姜万富因工作积极被推荐去学医。医生这个职业,从此成为姜万富的老父亲叮咛他要掌握的“谋生手艺”。

  为掌握好这门手艺,姜万富吃了不少苦,下了不少功夫。在行医几年之后,他得以外出进修外科,时间一年,学完回来必须可开展手术。姜万富明白,外科手术是多人配合的工作,但要让团场再派人学习麻醉、手术室护理等项目是不可能的。一年,他必须掌握全部技术。

  这一年,他从最脏最累的事情做起,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踏实肯干的劲头让人感动,很多医生都主动教他。这一年,他参加和主刀完成的手术有400多例。

  这是印象中最简陋的一间手术室,一张简易的手术床和两个操作台,屋顶上吊着陈旧的九孔影灯……可就在这间手术室,姜万富成功实施了2000多例外科手术,无一失败。

  夸姜万富医术高超,他不同意。他说,不是自己医术高明,而是认真在细节上做到没有疏漏。“再说,我做的手术没有什么疑难杂症,都是常见病。”在说这个话题的时候,随和的姜万富显得有些严肃。

  在新疆工作40多年,有遗憾,但不后悔

  很多人都问过姜万富同样的问题:你一个上海人,在新疆工作40多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你后悔不?

  “有遗憾,但不后悔!真的,我觉得值!”从他的眼神里,看不到丝毫的犹豫、摇摆与虚假。

  细看姜万富家的院门,会发现一处与众不同之处。在门框的左上角,一个红色的门铃清晰醒目,那是他为了方便病人深夜叫他,也是为了不打扰左右邻居的休息。有时候,他自己也在生病,甚至比病人的病还重,但只要他还能够爬得起来,就一定会去给病人看病。他说:“自己是医生,知道给自己看病。但那些病人不懂医,不找我还能找谁呢?”

  在返城潮袭来时,叶城二牧场的几十个上海知青几乎都走了,只剩下姜万富和另外一位。

  在姜万富任卫生院院长以来,团场派出去进修、由他手把手教过的“弟子”不少,当条件优越的医院调他们时,留下的几乎没有。

  团场也曾外出招收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但人即便来了,呆不长时间,就又走了。

  走,走,走……人们越是离去,姜万富朴素的信念便越加坚定。“大家走了,我也走了,牧场的卫生所怎么办?病人怎么办?”

  往回看,时间总是溜得很快。43年过去了,回想走过的路,姜万富说,说不想回上海那是假话,但我还是坚持住了。

  姜万富的家就在公路边,牧场职工和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家。这些纯朴的百姓,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送给他,但是他们常常会送来鸡蛋、蔬菜、成筐的水果……维族老乡会赶着毛驴车,走上几个小时来找姜万富,就为了给他送几瓶牛初乳……

  他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他看得比亲人更亲。

  惜别之际,为了一个玩具小板凳,与妻子闹场别扭

  为了一个小板凳,姜万富和妻子赵军花之间产生了少许不愉快。

  凳子是用核桃木打的,很小很小,只适合三四岁的孩子坐。

  算起它的年龄,应该与姜万富24岁的女儿同年。在得知妻子怀孕后,高兴的他寻来最好的木材,亲自动手,做了这把椅子。这是送给女儿的玩具。

  如今的姜万富在家时,总要琢磨着:什么带走,什么留下……虽然这依然结实的小板凳小得让人没法再坐,但是姜万富从来没有想过要留下它——这已成了他对女儿感情的象征。妻子认为上海30平方米的家实在太小,没有地方放,想不带。不过,姜万富的坚持与固执让妻子让了步,远在上海的女儿应该能看到这条她小时候常坐的小板凳了,只是不知道是否依然喜欢。

  上海,那儿也有温暖的家与不忘的回忆……回到上海,那是老母亲的遗愿。老人一直等到94岁,也没有等到最小最疼爱的儿子回到身边。

  6月的一个上午,恰逢一场小雨滋润昆仑山。姜万富一如往昔,把药箱固定在驴背上,翻身而上,那毛驴便迈开步子,驮着这一人、一药箱往昆仑山深处的牧点行去……

  这一次,姜万富没有像以往那样闭目休憩,听凭识道的驴儿驮着他前行。他仔细地观察着路边的一切,花儿、草儿,悬崖、绝壁,蓝天、白云,极目处的羊群与那些甩着牧鞭的人们……他想把这一切都印入脑海,永远铭记。

  他有些伤感,因为再过一个月,他就要离开这魂牵梦绕的昆仑山,离开这90万亩牧场,回到儿时的故乡上海了。

  与共和国同龄的姜万富,8月退休。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4楼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09-08-25 23:21:47 发表
: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第3楼 广东省广州市2009-08-23 15:47:23 发表
朱古力:“病人的微笑,就是我的满足”意味深长~~~

第2楼 广东省广州市2009-08-22 21:30:57 发表
谈方:愿好人姜万富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第1楼 湖北省黄冈市2009-08-21 22:56:24 发表
匿名网友:“病人的微笑,就是我的满足”姜万富同志是一位平凡人说的是平常的话,做的事却是太不寻常,太令人尊敬了!他的言行就是我前不久看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哪遥远的地方》的真实写照。姜万富同志就是剧中为昆仑山付出了一生的英雄。姜医生到了退休年龄该休息了,愿您幸福的欢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