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31 17:29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3月31日 第A03 | 查看:785次
近日,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就个人信息利用问题发表观点:“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对此,你怎么看?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 旁边评论
别再让用户继续“被自愿”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数据时代,用户即使选择了用隐私换便捷,那也是出于无奈。也就是说,用户纯属“被自愿”。而个人隐私一旦落入互联网平台或者其他第三方手中,谁也不知道哪些隐私会被抓取,哪些隐私会被保护,哪些隐私会被泄露……在漫无边际的互联网世界,相对于企业来说,用户的权益自然是孱弱的。
事实上,保护个人隐私,不能单纯依靠商业伦理与企业自觉。在一些企业家眼里,个人的隐私是用户“自愿”让渡的。按照这个逻辑,企业自然也没有动力去恪尽职守地保护用户隐私。从Facebook泄密事件来看,个人隐私泄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事实上,要想摆脱信息裸奔的命运,除了靠商家的道德自觉,更重要的是靠用户的权利觉醒和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别再让用户“被自愿”地选择用隐私换便捷了,这不安全,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与践踏。
新京报评论员 陈媛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