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5 10:09 | 来源:中国军网 2016-06-22 08版 | 查看:1810次
本报记者 刘建伟 李 鹏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五大书记雕像前,凝望着毛泽东等人的雕像,热泪盈眶。
谈起这一幕,枣园革命旧址解说员袁剑丽感动不已:两位老人的家在江西,可年近八旬的他们,硬是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千里迢迢来到延安。他们还告诉袁剑丽,就是想在有生之年来一趟延安,看看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其实,他们来这里追寻还有一个目的:到底是什么“魔力”,让从小就是“追星族”的孙女像是变了一个人。
“去年夏天,他们的孙女参加自驾游来到延安。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她听得兴致勃勃;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听完解说员的讲解后,她仍觉得不过瘾,自己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袁剑丽说,“老人还告诉我,从延安回去后,孙女谈论的明星‘八卦’话题明显少了,更让他们欣喜的是,她还在学校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听着袁剑丽的深情讲述,记者不禁思绪飞扬,想起了几年前某地方报纸刊登的一篇《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的新闻:在《滇西1944》首播式上,92岁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鲍直才被众多记者冷落,而扮演中国远征军的演员却被拿着摄像机、照相机的记者们团团围住。提问时,没有人聚焦“中国远征军”这一话题,反而全部是演员们的私生活。
一边是众多娱乐记者围着演员追问八卦,一边是被冷落的远征军老兵蹒跚走出会场,那个背影何其孤独!我们相信,看到当时的情景,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都会心酸。
可喜的是,参加中央和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第一站,我们就听到了延安精神“打败”八卦话题的感人故事。它像一枝报春花,告诉我们:延安精神,正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传承。
“一种精神力量,惟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而延安精神恰恰如此。”记者随团参观《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时,恰巧碰上西安政治学院正组织理论读书班成员在现场教学,数十名团以上领导干部和教员列队在张思德雕像前,聆听院领导亲自授课。
就在我们离开时,又有载着上百名军校学员的两辆大客车从远处驶来。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一张张青春的脸庞洋溢着激动、兴奋和虔诚……
目睹此情此景,坐在记者身旁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燕筱晴激动地说:“来到延安,我明白了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怎样的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那就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生!”这也是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专门组织中青年编辑记者踏访延安的目的所在。
(本报延安6月21日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